郭亞瓊
(山西旅游職業學院 山西太原 030031)
學校體育向社會體育轉化對策分析
郭亞瓊
(山西旅游職業學院 山西太原 030031)
隨著小康社會建設逐漸的深入,小康體育、終身體育一系列思想影響著人們對于體育實踐的認識。學校體育和社會體育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二者之間既是獨立又是相互融合的關系。學校體育構成社會體育的基礎,學校體育和社會體育之間也能夠相互補充。該文以學校體育向社會體育的轉化為分析對象,對其可行性進行分析,并提出科學的轉化對策,旨在實現全面體育、終身體育的目標。
學校體育 社會體育 轉化 對策分析
1.1概念區別
從概念上來說,學校體育和社會體育有本質上的區別,學校體育是指有明確的教育目標,有規范的教學方法和整體性的教學課程。在學校范圍內,以“面向全體學生,全面增強學生體質與健康”為目標,實現對學生的全面培養。社會體育從教育范圍、教育對象和教育內容等方面都與學校教育不同。社會體育是指群眾體育,是面向社會大眾的體育教育,社會體育對應的是學校體育和競技體育。社會體育對于教育對象沒有具體的要求,是全社會范圍內的教育全體,由職工、城鎮居民和農民為了實現健身、娛樂和醫療的目的而開展的多種多樣、形式靈活的鍛煉活動。
1.2內容區別
學校體育的教育內容是按照教學實踐安排來設計的,有其固有的教學內容和教學培養目標,并且根據學生在不同發展時期的特點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實踐,教育內容具有傾向性。學校體育包括理論教育和實踐教育,教育環境也主要局限在學校現有的教學條件。社會體育的教學內容更為豐富,更具靈活性,形式也是豐富多彩的。目前社會教育的場所不固定,社會體育的內容也不固定,有健身的活動,有娛樂性質的活動,按照區域劃分也可以分為城市體育和鄉鎮體育、農村體育。按照年齡劃分也有少兒體育、青年體育、中老年體育等。活動內容有廣場舞、球類運動、競技類運動等等,社會體育的活動時間、活動內容都非常的豐富。
1.3活動形式區別
學校體育的活動形式較為單一,是為學生服務的,對學生的體質和身心健康服務的,在教育形式上主要是課上教育,有具體的教學任務安排,例如:以促進學生健康成長的站、立、坐的正確姿勢,有促進學生靈敏度、速度和耐力反應力的活動形式,也有重視對學生體育習慣養成的教學設計。社會體育活動形式就較為多樣,有以家庭為單位的、以企事業單位組織為單位的,也有以自發性的團隊為單位的,活動形式包含娛樂性和競賽性的活動,活動形式可以以大眾的意愿和興趣點出發進行調整,社會體育的自由程度更高、靈活性更強,更能夠發揮大眾體育參與的主動性。
2.1體育實踐教育的環境更具開放
學校體育向社會體育的轉化是指以社會體育豐富學校體育的內容、形式和體育實踐方式,以社會體育的優勢性發揮去影響學校體育的開展。學校體育之所以能夠轉向為社會體育,是因為體育本身就是全民性的活動形式,需要大眾的廣泛參與。從主觀意識上來說,學生需要有較為開放的體育教學環境,需要超出課本內容的限制參與到學校體育的實踐中。學校體育和社會體育是互補的、也是相通的,因而學校體育在教學環境上可以實現向社會體育的轉向,以開放性的思維方式、開放式的教學模式提升學生的體育學習能力。
2.2體育參與的參與主體更多樣
學校體育向社會體育的轉向能夠吸引更多的體育參與主體。學校體育的參與者是學生,互動的對象也是教師和學生范圍內人。而社會體育卻有著極大的不同,社會體育則沒有限制,所有人都可以參與到其中,自由的選擇自己喜歡的體育內容。從學校體育向社會體育的轉向可以是學生融入到社會環境中的體育學習,接觸到的體育參與者更多,可以在學習經驗上有更多的交流和豐富。而教學實踐的老師也不僅僅局限為體育教師,社會專業的體育教練、體育活動愛好者都可以給學生很多的建議。主體的參與性增強,參與的人數變多,這都更有利于學校體育教學學習效果的深化。學校體育轉向到社會體育能夠讓學生有更多的選擇,更能夠認識到體育的重要性,而且能夠逐漸的形成終身體育的習慣,從而提升對于體育學習的重視程度。以參與主體的互動和影響,以社會體育的娛樂、競技和健康性的熏陶和影響,學校體育的教育目的更容易實現。
2.3體育教育的實踐意義更豐富
學校體育向社會體育的轉向能夠提升體育教育現實價值,體育強國已經成為大眾廣泛的認知,從身體素質和體育精神上提升全民的綜合性發展,以健康的體魄投身到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事業中,以頑強的毅力去探索和創新,將學校體育的教育目標上升到社會體育的高度,讓學生們能夠清楚的認識到參與到體育活動中的目的,通過體育參與發現自我、完善自我,實現對自我的不斷超越。體育教育的社會轉化能夠讓體育強國的目標更進一步,能夠從身體素質到德育教育上實現統一,從學校教育出發,以社會體育的方式培養社會需求性的人才,為學生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3.1重視對學校體育內容的擴展,體現體育活動的豐富性
學校體育向社會體育的轉化需要從教育的本身出發,以教學內容的擴充,豐富體育活動的內容,讓學生能夠感受到體育學習的樂趣。通過社會體育的影響提升學校體育的靈活性,通過社會體育內容的學科設計,形成較為完整的教學實踐,并且隨著社會體育的變化對學校體育實現不斷的調整,體現與時俱進的體育教學。學校體育向社會體育的轉化需要考慮到學生的學習階段性特點,社會體育的內容有很多是值得學校體育學習的,通過社會體育的轉向能夠增長學生的見識,讓社會體育的實踐過程成為學生拓展知識面,提升綜合素質能力的過程。
3.2提升體育活動的吸引性,實現體育參與主體的全民性
學校體育向社會體育的轉向需要考慮到學生的個性化特點,體育實踐并非強制性的,而是需要通過習慣性的養成帶動學生的發展,從而逐漸實現終身體育的目的。從學生的興趣出發能夠極大的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重視體育的參與性,將娛樂、健身和競技看成是體育活動的形式,以主動性的思考,自主性的選擇提升社會體育的吸引力,提升學生的參與熱情,在學校階段就能夠接觸到社會體育的熏陶,從而在走出校園之后能夠更好參與到社會體育中。學習體育教育應脫離學校的范圍,通過參與到社會性的體育活動中,讓學生能夠融入到社會體育的氛圍,在活動參與中完成教學培養的目標。
3.3強化體育的活動設計,重視體育實踐的終身性
學校體育向社會體育的轉化要依靠靈活的活動設計,以全民都能夠參與的活動形式、活動內容來帶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社會體育活動內容豐富,這就給學校體育更多的選擇,在學校體育的教學實踐過程中,學生以小組互動、團體互動等方式,參與到多樣的活動中去,將有著共同興趣愛好的學生組織在一起,營造和諧的體育氛圍。在活動設計上需要體現循序漸進的過程,根據學生的身體素質能力和年齡特點給予學生科學的指導,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認知和判斷,從而更好的參與到體育活動中,以終身教育為目標,以社會體育的模式促進學生的參與。
學校體育向社會體育的轉向既是對學校教育的補充,也是對學校教育的突破。將終身教育和終身體育作為教育理念,將體育行為滲透到生活習慣的當中,發揮體育對于人的身心多重影響。在全社會范圍內實現體育強國的目標,以社會體育的發展推動和諧社會的建設,以小康體育的氛圍為大眾創設更為健康的生活環境,從而提升社會體育的現實影響力,為人們的生活更好的服務。
[1]馬彥萍.從終身體育看家庭體育、學校體育和社會體育一體化[J].體育世界(下旬刊),2013(1):7-8.
[2]羅瀟.學校體育與社會體育的相互關系及互動發展研究[J].重慶三峽學院學報,2015(3):154-157.
[3]陳春陽,郭顯彬,胡光霞.學區體育模式:體育強國戰略下學校體育與社會體育接軌的進路[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14(1):118-120,124.
G812
A
2095-2813(2016)04(a)-0111-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6.1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