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fusion and Thinking of Evaluating College Public P.E.
Teaching in Post Popular Education
劉志敏
Liu Zhimin
大眾化后期我國高校公共體育教學評價的困惑與思考
Confusion and Thinking of Evaluating College Public P.E.
Teaching in Post Popular Education
劉志敏
Liu Zhimin

作者單位:塔里木大學體育工作部,新疆 阿拉爾843300
高等教育大眾化是一個質與量統一的概念,量的增長是指適齡青年的入學率要達到15%—50%[1]。我國的參加高考的人數由1977年的570萬人增至2014年的939萬人,參加高考的人數的1.7倍,高考錄取率由1977年的5%增至2014年的74.3%[2],這顯示出我國的高等教育已進入了持續穩定的發展軌道,意味著我國高等教育已進入了大眾化教育時代。高等教育的大眾化,就要求高校要有教學理念的改變,在教育培養目標的設置上、教學模式、教學方式方法、手段的選擇上要多樣化和靈活化,教學評價也應該更加具有多元性,以及在高等教育教學與社會發展關系的認識上等都要有一系列的改變。高校公共體育課程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高等學校體育教育的中心環節,是幫助大學生建立健康生活理念、樹立終身體育價值觀,最終形成大學生體育運動參與常態化與生活化。高校公共體育教學在向學生傳授體育基本運動技能的同時,還要教授學生運動過程的中的自我監測,以及體育運動動作、賽事的欣賞,培養學生的體育運動興趣愛好。因而高校公共體育教學大致可以分為實踐類和欣賞類教學內容。
1高校公共體育課程教學的基本性質
大學教育進入大眾化教育后期階段,我國高校公共體育課程教學目標應根據“全民健身計劃”、“體育強國計劃”的基本要求進行制定。高校公共體育教學不僅要使學生掌握體育運動鍛煉的基本技能、知識、,還要幫助學生樹立科學正確的體育健身意識,培養學生欣賞體育賽事的水平,提升體育藝術素養,以及促進學生養成終身參與體育運動鍛煉的意識習慣[3]。公共體育教學目標的大眾化和普及化,是相對于體育精英教育或體育院校(系)的體育專業教育而言的,它屬于一種通識性教育,公共體育教學不是培養體育高水平運動員或是從事體育教學與訓練指導的體育專業人才,而是培養熱愛體育鍛煉、具有自我運動監測的基本知識和體育藝術、體育賽事審美鑒賞能力的普通人民群眾。從經濟學看,人民群眾是體育產品的消費者,尤其在體育產業日益蓬勃發展的現代社會,更是如此,公共體育教學的大眾化就是培養具有體育消費需求和能力的群眾。體育是文化產業中重要的組成部分,體育產業發展的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體育消費者的水平和能力。體育賽事的舉辦轉播、體育媒體的存在、體育用品的生產與銷售等領域生存與發展的基礎就在于體育消費者的多少。世界體育文化發展強國美國的體育產業發展很好的證明了這一點,美國籃球、橄欖球、棒球運動項目的發展以及運動服品牌阿迪達斯、耐克等產業能得到蓬勃發展,就是因為在美國有巨大的體育消費者群體,而具有龐大體育消費數量的公眾也是美國體育事業發展的重要基石。
體育教育與科學文化教育形式內容不同,在高校教育教學中體育教學常被稱之為“術科”教學,而其它科學教育被稱之為“學科”教學。公共體育教學是指教師的主導下學生通過身體力行的積極參與實踐活動中學會體育運動鍛煉的基本技能和運動常識,體育學習主要不是大腦的思辨性活動,而是通過感性直觀的肌肉體驗活動中師生的情境興趣性活動,肢體和大腦的協調活動來完成體育教學任務。在體育課程學習中不具備線性特征,是肢體參與體育運動是一種直觀感性的肌肉感覺,是一種非物質傳遞的技藝性學習,在其學習中必須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因而在公共體育教學過程中教師除教授運動技能外還要對學生的學習意識進行引導,幫助學生樹立科學的體育鍛煉意識,主要包含:體育自我鍛煉意識、體育運動中自我監測意識、對體育美學的欣賞意識、團隊參與意識、娛樂意識等[4]。
2我國高校公共體育教學評價的困惑
公共體育教學評價是高等學校教育評價的重要組成部分,對高校公共體育教學質量和效果有著重要的影響作用。公共體育課教學評價應該以公共體育課教學目標設置為依據,應用科學合理的評價手段、方式、技術等。對公共體育教學活動中的各種環節,包括教學過程、教學手段、方法的選用,課堂氣氛、學生學習積極性,教學質量效果等進行評測、分析,并給出最終的價值評判。但是,在現實高校公共體育教學評價過程中,評價手段單一、指標內容條框化,且偏向定量化,從而導致現代高校公共體育教學的評價標準、內容、過程以及結果陷入了困境,嚴重影響了高校公共體育教學目標的實現和體育教學質量的提升。
當前高校公共體育教學評價與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以及學生自身發展需要的適應性較差。體育教育除了教授學生體育基本知識、技能外,還要培養學生體育情趣、體育審美能力、學生之間的配合協作、吃苦耐勞勇于拼搏積極向上的思想品質和人文素養,但在當代高校公共體育教學過程中缺少相應的評價指標。體育教學的本質是直觀感性的教育,但在實際教學評價中缺失,沒有采用直觀感性的評價方式,而是采用表格數字量化的方式進行評判,以教師安排的教學內容的運動量、運動強度的多少,學生練習的次數的多少,運動技能的掌握好壞,以及教師與學生教授、練習時間的長短進行評價教學效果。而學生在體育學習過程中的態度、情感等難以用特定的指標分值來衡量評判的,這種分值的判斷對學生的情感和學習積極性的培養是不利的,容易讓學生產生緊張和恐懼心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必然會缺少情感的投入以及對體育人文素養精神的領悟,這樣就難以在體育教學中促使學生身心素質的全面發展。體育教學的直觀性、參與實踐性、非量化性等特殊學習特征,使它與其它學科教學不同,從而決定了用一般學科的評價標準來進行對公共體育課程教學的評價是不科學的,是難以準確評價出學生的體育學習效果。
由于公共體育課的評價標準缺乏對學生人文素養評價的評判,導致了高校公共體育教學的評價,一方面過于注重體育知識技能的教學,而強調體育基本技能、基礎知識是公共體育教學的傳統要求,另一方面,過于強調體育運動對學生智力發展的影響。過于注重學生體育基本技能、基礎知識的形成,忽視學生非智力的因素的發展與形成,這必然會影響學生的學習動機行為,影響學生正確體育觀的樹立和終身體育意識的建立形成。
因為高校公共體育教學評價大多借用學術型學科的評價方式,評價過程基本只是對課堂教學活動過程的評價,而忽視體育課堂與課外活動中學生參與體育運動學習、鍛煉的情況。教學評價大多只重視結果性評價,僅僅關注了學生掌握運動技能的熟練程度、學生了解體育基本知識數量的多少進行評判。教學內容的評價也是由教師根據教學目標進行自行設置,隨意性較大,這種以學習效果為最終考核價評定的方式是不合理的,在一定程度上會嚴重影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高校公共體育教學過程是由課堂體育教學和課外體育活動共同組成的,因而在對公共體育教學評價中不能僅僅局限于對課堂的教學效果評價,要將學生積極參與課外體育活動的情況納入評價范圍,注重將形成性評價、參與性評價、增長性評價于一體的多元評價模式,從而提高學生體育學習鍛煉的積極性。
3大眾化后期對我國公共體育教學評價與教學改革的思考
學生是體育教學中的主體,是受益者,學生在體育教學中的積極性直接影響著教學效果的實施,因而在教學評價中要充分尊重學習主體利益者的訴求,打破傳統教學評價主體的范式局限,將評價重點放在學生個體成長與身體素質發展的主體性構建上,以實現我國高校公共體育教學真正意義上的“以人為本”培養目標[5]。學生作為受教育的主體,他們在進入高校學習前,在體育技能的掌握上、身體協調性、力量、運動技能知識的接受能力、生活成長環境等方面存在顯著性的個體差異,如果采用統一效果評價或體育成績技能達標評價顯然是不科學、不合理的,并嚴重影響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因此,在體育教學評價過程中,應關注學生在體育學習過程中的進步幅度進行評價,應該站在鼓勵、欣賞學生進步的視角,尋求學生的自身價值,對不同起點水平的學生做出不同的要求,給予不同層次的評價,并以學生體育學習鍛煉過程中的進步幅度作為評價制度,從而營造出一種“只要努力,就可以實現理想”的高校體育教育環境,通過增值觀念來完善公共體育教學評價目的,激發學生的體育學習鍛煉的熱情和積極性,從而提高高校的體育教學質量,并最終達到提升高改善當代大學的體質健康水平。
高校公共體育教學不僅要對學生進行身體素質訓練和體育基本技術能力訓練,還要對學生的意識觀念、藝術欣賞能力、衛生保健知識等方面進行引導和培養。因而公共體育教學內容的安排設置情況也是我國高校公共體育教學評價的重要指標。進入大眾化后期高校公共體育教學內容應包含以下幾個方面,第一,體育基本常識、體育人文知識、體育基本衛生保健知識以及運動中自我健康監測等基礎理論知識,通過理論基礎知識的學習,可以使能夠科學合理的參與日常體育運動鍛煉,促進身體健康水平的提升。第二,高校公共體育教學運動項目的設置應參考學生未來工作和生活環境的需要,選取那些日常生活中可以隨意參與且能夠輕松自如投入的體育運動項目,從而為學生的終身體育意識的形成奠定基礎。第三,體育對人們的藝術情操陶冶、緩解工作壓力、提升審美能力等具有重要作用,因而在高校公共體育教學內容設置中,應適當安排一些體育欣賞內容,例如:觀看體育經典的大賽、表演,世界優秀運動員的訪談節目等,以激發學生對體育的興趣與熱愛[6]。
“教”與“學”是高校公共體育教學課堂教學過程中最重要的組成活動,二者相輔相成,“教”是為了更好的“學”,而“學”又反作用于“教”,學生的“學”促使和要求教師在“教”上不斷創新、改進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的選用等,只有二者不斷改進提升和改進才能更好使高校公共體育教學效果得到明顯提升。因而要建立促進教師“教”水平的不斷提高的評價體系是非常重要的,在該評價體系中要以體育課堂教學為主要觀測點,并強調教師對自己教學方法、手段以及行為觀點的分析與反思,建立以教師自評為主、專家、同事、學生、領導等多方共同參與的評價機制,使教師獲得多方面的反饋信息,從而不斷提升教學水平。學生作為體育教學直接的受益者與參與者,其學習效果則是體育課堂教學中最直觀的反映和展示,學生以“學”的角度對公共體育教學評價是相對客觀合理的。這種以課堂體育教學的觀測評價重點的評價體系,可以更好實現提高教師的體育教學水平及學生體育學習能力的共同目標。
參考文獻:
[1]李立國.中國高等教育大眾化發展模式的轉變[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4,(1):17-27.
[2]黃美蓉,胡仁東,我國大學生體育生活化困境探源——基于高等教育價值觀的視角.[J]體育與科學,2015,2(36):57-63.
[3]于素梅.體育教學質量評價標準體系建立的難題及初步構想[J].體育學刊,2014,3(21):95-99 .
[4]胡詠梅,施世珊.相對評價、增值評價與課堂觀察評價的融合——美國教師評價的新趨勢[J].比較教育研究,2014,(8):48-50.

Department of Sports Work, Tarim University, Aral 843300, Xinjiang, China.
摘要:普通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教育后期,使我國普通高校公共體育教學面臨新的任務與要求,本文根據大眾化后期普通高校公共體育教學的目標特征,分析了我國目前體育教學評價過程中存在的困惑與問題,并針對該問題提出了相應的解決對策,即:建立高效公共體育教學評價模式的多元化,積極引入增值性評價,對“教”與“學”的評價要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
關鍵詞:大眾化后期;公共體育;教學評價
Abstract:Entering into post popular education period, general higher education poses new tasks and requirements for college public P.E. teaching in China. According to goals and feature of college public P.E. teaching in post popular education period, the paper analyzes confusion and problems in evaluating current P.E. teaching in China and propose corresponding measures against the problems as follows: establishing effective and diversified mode to evaluate public P.E. teaching; actively introducing value-added evaluation; giving equally important position in evaluating ‘teaching’ and ‘learning’.
Key words:post popular education period; public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evaluation
doi:10.3969/ j.issn.1005-0256.2016.01.017
中圖分類號:G8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0256(2016)01-0034-3
作者簡介:劉志敏(1979-),女、陜西丹鳳人,講師,碩士,研究方向:體育教學與訓練。
基金項目:塔里木大學高教研究項目資助項目(項目編號:TDGJ1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