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健平
(重慶文理學院體育學院 重慶 402160)
“教訓賽”三位一體的武術課程教學改革研究——以重慶文理學院為例
郭健平
(重慶文理學院體育學院 重慶 402160)
武術作為中華國粹與最為優秀的傳統體育項目已經在我國教育體系之中存在近百年,特別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國家領導人對于武術在學校的傳播十分重視,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武術已經成為從初級教育到高等教育體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并在各類學校的體育教學中占有重要地位。武術課程教學改革不僅僅是改變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考核方式,重點是要轉變思路,與社會人才需求結合。重慶文理學院在“教訓賽”三位一體模式下進行武術課程教學的改革取得了較好的成效,提高了學生綜合素質和就業競爭力。
教訓賽 武術課程 教學改革
教學改革是一門課程可持續發展的核心。體育課程教學改革是深化學校體育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提高教學質量和有效性是教學的基本要求。教學方法和實施手段是深化教學改革的重要內容。所以研究武術課程改革,對于武術教育的可持續發展有著重要的幫助作用。
武術課程中的“教訓賽”就是以教學為基礎,訓練為強化教學的過程,比賽是檢驗前兩者的重要手段。
2.1 確立比賽目標
根據學生現有的武術水平,合理制定學生將要參加武術比賽的級別,從而制定教學與訓練的計劃。比賽目標的確立,可以使學生產生對于比賽成績、榮譽的追求,從而更好地投入到教學之中。
2.2 以訓促教的過程強化
在武術課程中,雖然教學是主導,但是沒有大運動量的訓練過程,達不到好的教學效果,所以在“教訓賽”三位一體的武術課程改革中要強調訓練的重要性。
2.3 賽后的教學反思
通過武術的運動競賽,來檢驗教學及訓練效果,所以武術比賽的結果是教學評價的重要標準。這就要求教師及其學生對于比賽結果進行很好的反思,從而制定下一步的教學與訓練計劃。
3.1 “教訓賽”三位一體模式的實施
3.1.1 在教學計劃上,將武術課程教學與武術比賽統一起來
在制定教學計劃時將武術比賽項目和競賽的技能要求融合在一起,保證校內比賽和校外比賽在時間相銜接,比賽項目和平時教學內容相匹配。這樣才能從根本上保證參加武術比賽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的教學實踐活動,使教師將教學與比賽統一起來,學生在比賽中提高武術綜合應用能力。一方面組織參加重慶市的競賽,如重慶市大學生武術比賽、重慶市傳統武術精英賽、重慶市太極拳比賽等,這些由政府或者武術管理中心組織的專業性較強的競賽,具有較高的社會及專業認同度,能充分展示出學生運用武術進行“以武會友”的綜合能力。另一方面組織選拔優秀的學生參加全國武術比賽,如全國傳統武術比賽,全國大學生武術錦標賽等。通過制定詳盡的教學計劃,避免了教學和比賽的脫節,又能為武術比賽選拔好了優秀隊員,有效地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
3.1.2 在教學內容方面,強調實用性
2011年國務院關于《全民健身計劃》(2011—2015年)中指出廣泛開展全民健身活動:傳統武術,太極拳(劍)等;組織舉辦全面健身運動會;傳承發展民族民間傳統體育。因此,各類的武術相關的工作也要求學生在工作環境中體現出更強的綜合應用能力。而要從內容選擇上看,現在執行的大綱,能否滿足學生的需求,是否能適應社會對人才規格的需要。這就要求重新整合以前的教學內容,把具體與武術課程相關的內容引入到武術教學中來,讓學生感受到武術課程學習與未來職業的關聯性。
3.1.3 課程的考核方式方面,注重學生能力考核
武術課是體育專業學生的必修課程,主要以實踐課為主。考核應該以知識、技能及綜合能力等方面為主。從思想上改變,從強調結果的考核變為強調過程的考核。采用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并重的評價體系。形成性評價主要包括學生的課堂表現、考勤、作業、組織比賽、學生參加比賽的成績、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等要素。
3.1.4 課外實踐方面,積極拓展實踐平臺
一方面,以學校學生社團為依托,大力發展武術社團活動,組織學生利用業余時間進行訓練。以高年級學生為主力,教授初學者基本知識、技能,能激發高年級學生自主完善知識結構,促進技能提高,以及教學能力得以加強。另一方面,以學校為依托,與地方中小學加強聯系,該校為其提供大量的師資力量,地方中小學為該校提供交流展示的教學平臺。定期派出優秀的武術隊員去教授武術課,指導訓練、組織比賽、編排武術類的文體活動、團體操表演等,學生所學武術的知識得以與實踐結合起來,中小學體育課程內容豐富多樣,也為武術的傳播起了傳承作用。同時,該校的隊員也得以實踐鍛煉的機會。另一方面,以武術協會組織為依托,派學生多與社會的民間組織接觸,參與社會指導。
3.2 “教訓賽”三位一體模式對武術教學改革的促進作用
3.2.1 調整教學內容,與崗位需求緊密結合
社會崗位的需求與學校教學目標、教學內容要一致,培養出來的學生在就業時才有更大的社會競爭力,才不至于被社會淘汰。武術門派眾多,套路風格各異,通過賽事平臺進行競技切磋與交流,了解更多的傳統武術知識,學習不同類別的套路。同時還能了解行業最新的發展方向和社會需求,反饋信息至教學活動中,進行武術課程的改革。
3.2.2 轉變教學思路,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在“教訓賽”模式實施中,武術課程教改從教學內容由“技能傳習”變為“文化傳承”;由關注課程進度向關注教學過程轉變。教學過程中改變由教師為中心向學生為中心轉變:以學生為中心,組建團隊合作學習,充分發動學生的自主能力,探討式的集體創編出不同風格的套路,激發學生對武術課程的學習興趣。教師在這個過程中進行輔導,發現創編中的問題,提出改進方法。
3.2.3 以賽事為平臺,體現學生自我價值
武術比賽是檢驗教學效果的有效途徑。學生通過平時課堂學習和課后訓練,其動作技術是否掌握,在同行中是否得到認可,武術比賽的賽場就是一個最好的展示時機和場所。一方面,通過競賽獲得榮譽會促進學生自我肯定,提升學生的自信心。另一方面,在參加比賽的過程中,心理上的變化比較大,通過比賽培養賽場上不放棄的競爭意識及抗壓、減壓的能力,有利于提升未來個人職業心理承受力。另一方面,在參與賽事過程中,團隊成員間相互學習,相互鼓勵,讓學生彼此之間感情得以升華,能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有利于未來職業發展。
武術課程教學改革以教師學生作為共同主體,精心“教” 與“學”,對于武術項目課程進行深度、細致地教學,做到學習與理解,達到教學的目的。“訓”是在“教”“學”的基礎上進行提高,在大強度的技術強化中,加入了帶有專業性的運動訓練內容,使學生專業技能得到質的提高。“賽”通過各類的體育競賽來檢驗學生專業技能的實踐性,讓學生通過比賽來突顯“教”與“訓”的效果。“教訓賽”三位一體模式下將武術課程教學、訓練、競賽與人才培養目標、社會需求緊密聯系起來,因此武術課程的教學改革勢在必行。
[1]康晨冉.從教學改革和教學資源審視呼和浩特市普通高校乒乓球課程[D].內蒙古師范大學,2012.
[2]張娟娟,李少芹.高職公共英語“以賽促教·賽教融合”教學模式的利弊分析[J].機械職業教育,2015(9):33-35.
[3]肖海慧,鄧凱.“以賽促學、以賽促訓、以賽促教”教學模式的應用[J].中國成人教育,2013(16):154-155.
[4]張雅珍.“以賽促學,以賽促教”高職英語教學模式的實踐與探索[J].職業時空,2014(10):62-63.
G852
A
2095-2813(2016)10(a)-0003-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6.28.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