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光微
(貴州師范大學體育學院 貴州貴陽 550018)
淺析利用體育功能對美麗中國的構建途徑①
馮光微
(貴州師范大學體育學院 貴州貴陽 550018)
黨的十八大首次提出了美麗中國這一理念,體現了對我國未來生態文明建設的目標指向,同時也給體育的發展給予了新的啟示。通過從體育研究視角對美麗中國主體精神內涵的理解,從體育美、體育生態、體育文化相結合的視角與理論,綜合分析體育在美麗中國建設中所發揮出的功能與作用,有利于身心健康和諧統一的人之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環境之美以及和諧發展的社會之美的實現。
美麗中國 審美文化 體育生態環境
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了構建美麗中國的宏偉目標,這是在當代中國面臨日趨嚴峻的生態環境和資源形勢下對生態文明建設所提出的戰略構想,其賦予了美麗中國這一概念深刻的理論內涵和鮮明的時代特色。作為未來生態文明建設的目標指向,不僅寄寓了人民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新期望,彰顯出黨和國家對中華民族子孫,對世界負責的精神,同時也為體育的發展給予了新的啟示。深入理解體育文化中美麗中國的主體內涵,有利于積極發揮出體育的功能作用,圍繞美麗中國的構建從中找到針對性的途徑;而建設美麗中國同樣也為體育的更好發展創造了條件和機遇,以可持續發展的體育服務人們,才能真正地實現人們身體健康和生活良好并存的格局。
黨的十八大把生態文明建設提升到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戰略高度,提出了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目標要求。美麗中國的首次提出,是針對生態文明建設而言,它以把握自然規律、尊重自然為前提,以實現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生為宗旨[1];是黨和國家順應民意、落實以人為本的直接體現;是關乎到人民福祉、關乎到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是積極吸收實踐經驗的智慧結晶和戰略抉擇。美麗中國的構建,首先離不開健康的主體(人),建設美麗中國,更是全社會共同參與共同奮斗共同享有的事業。體育作為促進人們健康的手段和方式,作為社會有機體的子系統,理應積極響應時代發展潮流,為美麗中國、健康中國的建設貢獻出一份力量。因此,以建設生態文明大環境為主題,以構建美麗中國為背景,以實現健康中國為目標,從體育文化視角對“美麗中國”的理解,應該是在努力建設體育生態文明基礎上的一種中華民族健康運動的人美、自然美、社會美的綜合。也就是積極發揮出體育的功能作用,從而實現人與人自身、人與自然、人與社會達到健康和諧美好狀態的理想追求。
圍繞體育視角里美麗中國主體內涵的理解,把握和發揮出體育的功能價值,對從體育領域構建美麗中國的路徑包含了3個方面:首先,應是運用體育美學增強人們對體育審美的鑒賞能力,滿足體育主體(人)的審美現實需求,進而以實現個體身心健康和諧統一的人之美;其次,運用體育生態學造就美麗的體育自然環境,重視體育的可持續發展,以達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環境之美;最后,營造良好的體育文化氛圍,利用體育文化效應實現社會和諧發展的社會之美。
2.1 提升大眾的體育審美意識,實現個體身心和諧統一的健康之美
從人體感官來講美麗中國是人們對社會發展狀況的一種感知認可,建立在人們對社會美好事物的審美感受基礎上,進而由感性整合理性的一個認識過程。人是社會的主體,自然也成為審美對象的范疇之列,主體之美是美麗中國必不可少的條件。黑格爾說過,“美的事物,都是借助具體可感知的形象來展示其美的風采”[2]。美學家桑塔耶納[3]認為:“給我們帶來審美基礎的首先是我們自己的身體”。因此,建設美麗中國的人之美,就需要人們不僅具有對美的感知鑒賞能力和一定的審美意識,而且還需要從自身身體開始對美的鑒賞,才能以發現美的眼光使自己的實踐活動進入一種符合美的要求狀態。將體育運動中的人作為審美對象,體育之美不僅顯示了身體美和運動美,還隱含著一種健康美,體現了由身體形態感性的關注到精神層面理性審美追求的結合,是從真正意義上符合美麗中國建設所需的身心健康和諧統一的人美的實現。
我國競技體育的輝煌帶動大眾健身熱潮的持續升溫,將體育作為健身健美修身養性手段的同時,人們的體育審美意識和能力也隨之提高。人體在運動中的各種姿勢動作,強烈刺激人的神經系統和感覺器官,引起的各種感覺和體驗都成為通向審美境界的初級階段。各個運動項目中的審美標準與規則評判雖有不同,但運動者的審美認同感受都是從身體形態、精神面貌及道德行為進行審美鑒賞所獲得的。而體育觀賞者,首先也得具備一定的體育審美意識、審美能力和運動能力,才能通過意識感知交流引起心理的振奮和享受。從人們對體育頻道賽事節目的欣賞關注,到運動比賽鍛煉的親身參與,都間接或直接地體現了人們對體育美的認同肯定。以建設美麗中國為契機,體育的發展應轉變2008年北京奧運會前以競技體育為主線的觀念,側向于群眾體育的開展,大力提倡和推進全民健身運動,才能讓體育為滿足大眾的鍛煉健康體魄、塑造美好形體、凈化心靈及提高精神境界等的現實審美需求,才能讓大眾以發現美創造美的行為實踐來迎合美麗中國審美需求的建設,繼而造就健康的人美,造就健康中國,提升美麗中國的發展質量。
2.2 保護體育生態環境,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環境之美
經濟效益是人類生產成果的一種標志,社會效益是檢驗經濟效益是否合理的一種尺度,生態效益則是檢驗人類經濟效益和社會活動的總尺度[4]。良好的生態環境是生存之本、發展之基、健康之源,生態文明建設是建設美麗中國的必由之路,是提升美麗中國發展空間和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保障。體育的勞動起源和宗教祭祀起源,表明了自然環境是體育產生、生存和發展的最基本條件,人類的體育行為與綠色自然具有共息的親緣關系。正如《體育運動國際憲章》中指出:“體育運動與自然環境相結合,能使體育運動豐富多彩,喚起人們尊重地球的資源和關心為了使整個人類更大利益而保護與使用這些資源”。[5]所以,以體育生態觀念保護自然環境是從最貼近人類的實踐行為中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最佳方式,還原大自然之美的有效途徑。武術、龍舟、攀巖、高爾夫等以回歸綠色自然為特征的運動項目使人們重新接近自然、走進自然,成為人與自然關系的緩沖器、潤滑劑,從而實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以生態觀念認知體育、規劃體育的建設,是從長遠利益出發對體育的可持續發展進行的思考,有利于人類將體育資源的持續存在和永續利用結合起來。例如:廈門大學新開設的攀樹課程,安全原則既考慮到人也考慮到樹,在開課前師生會一起種植樹苗,在攀樹過程中會使用“樹木保護器”,不僅體現了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和優化,還使體育在人類運動與自然的和諧共生中走向可持續發展。然而,在城市建設商業化的今天,開發商為了追求經濟利益的最大化,往往忽視了民眾的體育健身訴求。高樓密布的叢林下,林蔭小道甚是稀少,冬季里的陽光也格外珍貴,人們共用的體育自然資源、自由活動空間日漸擁擠。建設美麗中國就是作用于為廣大人民群眾謀求實際利益,城市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就應尊重生態規律,建立綠色環境,最終使人工環境與自然環境協調、融合,留給人們一個優美宜居的生活環境和更多的體育發展空間,真正為人們實現身體健康和生活良好并存的格局。
2.3 加強體育文化效應,實現人與社會和諧發展的社會之美
建設美麗中國不僅是黨和政府對人民群眾生活環境和生存質量的關注,也是從整體上全面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所勾畫出的宏偉藍圖。體育是人類以身體運動為特征進行的一種有目的、有意識的社會文化活動,良好的體育文化氛圍所產生的體育文化效應體現在了社會和諧發展的諸多方面。例如:人們通過體育鍛煉改善健康狀況,人口素質的提高為社會發展的延續提供了更好的基礎;形形色色的人們通過體育活動增進了交往,促進了社會中個體間關系的和諧;體育賽事中的所有參與者不講身份權位,在統一的規則中平等競技,營造了良好的體育文化氛圍,顯示了和諧社會所追求的平等公正;而體育健兒為國增光,更是振奮了民族精神,強化了愛國主義情懷和內部凝聚力,在樹立國家形象的同時,拉進了國與國之間的和諧外交,最終實現了人與社會和諧發展的社會之美。加強體育的文化效應,首先,可以為美麗中國的構建創造經濟利益,為社會之美提供物質保障。目前,我國體育給予廣大人民群眾的體育需求之間還存在較大差距,尚不能滿足社會發展及群眾的需求[6]。因此,加快體育產業的發展,提高國民體育消費,滿足不同消費層次、類別和特點的大眾體育消費的需求,可以直接創造經濟收入。同時,促進體育產業與旅游業、養生保健業、美容業等相關產業的聯系,進而帶來更多的商機;其次,加強體育文化效應,可以促進美麗中國的精神文明建設,為社會之美提高精神動力。體育運動往往給予人們許多健康向上的精神產品,通過對優秀體育人物及事跡的弘揚,有利于精神文明建設的宣傳,能夠對人們進行精神鼓舞,發揮出榜樣作用。
美麗中國的建設需要社會各領域的共同努力,發揮體育的價值功能在美麗中國構建中具有積極的時代意義,同時美麗中國的構建也對體育的發展給予了思考:重視體育發展中健康與審美的結合,才能滿足大眾的現實審美需求,提升人們參與體育鍛煉的積極性和目的性,繼而促進全民健身的開展,健康中國的實現;重視體育發展實踐中體育生態環境的保護和體育資源的永續利用的結合,才能使人們獲得更多的體育自然空間,更好的生活環境;重視體育發展過程中體育文化氛圍的打造和體育文化效應的利用,才能使人們在和諧的社會中真正走向美麗中國。
[1]周生賢.積極建設生態文明[J].環境科學研究,2009(12):30-32.
[2]曹永慶,金浩,韓軍文.體育美的本質及審美特性[J].教學與管理,2009(11):113-114.
[3](美)桑塔耶納,著.美感[M].繆靈珠,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2.
[4]游海燕,肖進勇.體育生態論[M].四川: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2008.
[5]羅曉中.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體育運動國際憲章”[J].國際社會科學雜志:中文版,1984(2):137-139.
[6]陳玉忠.論構建和諧社會與當代中國體育的價值目標[J].體育科學,2005,25(9):20-23.
G812
A
2095-2813(2016)10(a)-0183-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6.28.183
①馮光微(1988—),女,漢,貴州遵義人,碩士,助教,研究方向:體育教育與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