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玲 董麗波(玉溪師范學院 云南玉溪 653100)
彝族節慶體育的挖掘與保護①
——以新平彝族傣族自治縣為例
劉玲 董麗波
(玉溪師范學院 云南玉溪 653100)
彝族節慶體育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正面臨全球化和現代化的嚴峻挑戰。因此,該文采用文獻資料法、田野調查法、訪談法、邏輯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對新平彝族傣族自治縣的彝族居民進行田野調查和訪談,從彝族節慶體育的概述入手,對新平縣彝族節慶及節慶體育項目進行了系統的總結和概括,分析彝族節慶體育的發展現狀及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針對提出切實可行的傳承保護策略,旨在為彝族節慶體育文化瑰寶和精神財富的延續發展提供參考和借鑒。
節慶體育 彝族 新平 傳承
該文以彝族節慶體育項目為研究對象,以新平彝族傣族自治縣彝族居民為調查對象。該文采用文獻資料、田野調查、邏輯分析等研究方法進行資料收集、整理和分析。
節慶體育活動起源于遠古時代,因人們對生活有娛樂的需要而產生,其活動形式是少數民族居民對生活熱情和美好向往的表達,并在熱鬧的活動中促進民族和睦和凝聚力。因此,眾多學者將節慶體育定義為:在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區域的長期生產、生產活動實踐中產生的一種特定的社會現象,是在特定時期舉辦的、以特定主題活動方式,約定俗成、世代相傳的一種社會活動[1]。節慶體育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濃厚的風俗習慣,是該地區民族歷史、經濟、文化的綜合體現[1]。
新平作為彝族傣族自治縣,是彝族的主要集居地,保留著濃厚的彝族風俗習慣和悠久的彝族文化。彝族節慶體育活動是彝族各節慶必備活動形式,也是彝民節慶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現代化和全球化的不斷推進,彝族節慶體育為了迎合現代人的需求,也在向健身性、娛樂性、競技性和教育性項目發展改進。
3.1春節及其節慶體育活動
春節,彝語:“庫母”。從臘月初十開始,彝族村寨就漸漸地進入到了過春節的氣氛當中。在臘月初十到二十九期間,每家每戶都會殺年豬,請親戚們來家里吃年飯;除夕夜殺雞拜山神;大年初一那天,吃過早飯、穿上新衣后開始活動,打陀螺、蕩秋千、跳四弦是春節期間的主要節慶體育項目。
打陀螺,彝語稱“白沖迪”,在彝族不同的聚居地,其叫法也不一。陀螺分為平頭陀螺、尖頭陀螺、圓頭陀螺和響嗡陀螺四種。陀螺的大小和編繩的粗細都依個人需要而定,最大陀螺直徑可有20cm大小,最小陀螺直徑僅有5cm。陀螺的活動形式主要由抽旋和陀螺對抗。抽旋,即練習者用一條數米長的鞭繩緊纏陀螺螺身,然后將螺頭放于地面,迅速抽拉編繩,使陀螺快速旋轉起來。抽旋比賽可分為一對一和集體比賽,比賽規則為抽旋一次旋轉時間最長為勝,多出現于兒童游戲競賽。陀螺對抗,是一種集體性的比賽,即對抗雙方分為攻、守兩隊,且人數相等,守方將陀螺抽旋于規定區域作靶螺,攻方在規定距離外將陀螺擲旋以撞擊守方靶螺,以擊倒并保持旋轉為勝。
蕩秋千,彝語稱“老五振”,可分為站式蕩秋千和坐式秋千。站式蕩秋千包括單人秋千和雙人秋千。單人秋千,練習者首先將一只腳踏上秋千踏板站穩,雙手抓穩千繩,然后另一只腳用力蹬地,使秋千向前大幅度搖擺,并將蹬地腳收至踏板站穩,然后通過身體重力重心的調整增加秋千的搖擺幅度。雙人秋千則是兩個人面對面,一人先在踏板站好;另一人用單人秋千的方法啟動秋千擺動,然后通過兩人的前屈后伸調整重心增加秋千的搖擺幅度。坐式秋千多出現于成人休閑娛樂和兒童游戲中,可單人自蕩也可兩人輔助蕩。
3.2火把節與煙盒舞
農歷六月二十四是彝族最盛大隆重的節慶—火把節,彝族人們圍著熊熊篝火盡情地載歌載舞,祭祀火神,祈禱來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萬人同跳煙盒舞。
煙盒舞起源于新平揚武鎮魯奎山,是建國初期,一名文藝工作者見彝民手持煙盒跳舞而賦名。彝民稱其為楂奪比或尼蓋比,其動作特征為:雙腿下蹲、驟起提步和雙手下垂并擺動小臂、手彈煙盒。月琴、三弦、牛角、二胡等都是煙盒舞的常見伴奏樂器,其練習人數不限,一般由男士伴奏并領舞,女士手彈煙盒以伴舞。煙盒舞伴奏樂有“正弦”“雜弦”。“正弦”中的“三步弦”是煙盒舞的核心和基礎。煙盒舞按形式可分為純舞類、表演類、技巧類、歌舞類四種。
3.3祭譜、喪葬與跳花鼓
祭譜,彝語稱“魯白左得來”,時間為農歷10月份,類似清明節掃墓活動,即以雞、豬、牛、羊為供品獻祭家譜,并請畢摩念“譜拉書”(家譜),點火把、敲鑼,幫助各家各戶“滅災驅鬼”。祭譜場上,家族親戚相互認親,齊跳花鼓,歡聚一堂。
花鼓舞,俗稱“磨皮花鼓”,是一種祭祀性表演舞蹈,也作喪舞,源于平甸鄉磨皮村一帶。表演形式以花鼓、大小镲為伴奏樂器,人數不限,打花鼓者領舞,打大小镲伴奏4~8人,舞者伴樂甩手跟跳。舞蹈描述了古代征戰的場景,從“出征”“跋山涉水”“設陣埋伏”“包圍敵冠”“勇猛拼殺”“驅敵出境”到“凱旋歸來”,將整個征戰過程描繪的栩栩如生。
3.4祭龍與跳四弦
祭龍,每年農歷二月舉行,為時兩天,第一天稱“竜拉”,第二天稱“咪戛豪”,通過祭龍活動,祈求泉水源源不斷,春雨連綿,五谷豐登,六畜興旺。一般白天祭祀,晚上彝民圍樹聚餐,彈奏四弦樂,載歌載舞。
跳四弦,彝語“四弦比”,其伴奏樂器為彈撥弦鳴樂器—四弦,舞步動作主要以屈膝、跨腿、轉身等為主,動作強度和節奏速度適中,男女老少皆宜。其表現形式為:四弦伴奏者領舞,舞者拍手附和并圍圓逆時針方向流動做動作。
3.5朝山會與葫蘆笙舞
朝山會,每年農歷二月八日舉行,是彝族的歌舞盛會,俗稱朝會,又叫朝山節。節會當晚數以千計的男女老少圍圓齊唱“阿乖樂”,齊跳起四弦舞和蘆笙舞,直至次日凌晨。據說,此民俗活動是為了紀念為彝族解除苦難,施以恩惠的仙姑木嘎而來。
彝民稱葫蘆笙舞為木納比,它是一種歌舞結合的自娛性舞蹈,其活動形式為:男士吹笙伴奏并領舞,女士手拉手圍圓向右或向逆時針方向行進邊唱邊舞,其舞步動作以跺腳、顛跳、屈膝、跨腿等為主。葫蘆笙舞的配樂,按樂曲節奏可分為直歌調式,二折歌調式、翻歌調式等。
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和生活模式的不斷現代化,彝族居民的民族傳統文化不斷被漢化,很多節慶習俗和節慶體育活動不斷簡化和形式化,逐漸失去節慶活動的意義和文化內涵。因此,為了更好保留和傳承少數民族特有文化瑰寶和精神財富,于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準彝族葫蘆笙舞、秋千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加之,1953年開始,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的連續舉辦和參賽項目的逐年增加,大大促進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開展和延續發展。但另一方面,民運會未設置的少數民族節慶體育項目和民間體育項目,由于現代化和少數民族生活習俗不斷漢化的影響,正在面臨失傳和消亡的境地如跳四弦、跳花鼓等。此外,盡管由于民運會的促進作用,眾多少數民族傳統體項目得以傳承和發展,但總體來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活動的群眾參與度在下降,各個項目群眾基礎依然薄弱。
5.1少數民族文化保護部門做好節慶體育文化的挖掘與保護工作
要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繼承發展”的方針[3]。相關管理部門挖掘、整理出具有文化價值、有意義的歷史資料,然后,實施文化遺產的搶救工作,并開展傳統文化的研究和開發工作。5.2 加大政府對節慶體育項目開展的支持力度
各省、地市政府部門在積極參與全國少數民族民運會的同時,加大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場地設施建設的投入和群眾基礎的推廣,并鼓勵各地區節慶體育活動與旅游有機結合,多渠道的籌備資金,創設節慶體育活動品牌,真正實現節慶體育傳承和旅游效益的雙贏模式。此外,通過宣傳和鼓勵、支持居民自發組織各種節慶體育活動協會,并在各種大型運動會開幕式中設置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表演,以增加宣傳、支持力度。在運作機制上,使“官辦”與“民辦”相結合并創新;在管理上,應該建立長期的管理機制。
5.3加強青少年的民族認知和民族凝聚力,提高青少年參與節慶體育活動興趣
節慶體育文化的傳承與保護,少數民族青少年群體是其中堅力量。然而由于生活模式的現代化和漢化,許多青少年對自己的民族及民族特色并沒有清楚的認知和強烈的自豪感,因此,喚起青少年對自我民族的認知和凝聚力少數民族文化傳承的首要任務。在整個少數民族節慶體育文化傳承過程中,青少年群體是橋梁,其參與興趣和傳承意識決定了傳承效果。
5.4通過學校體育普及推廣彝族節慶體育
學校體育是各種體育知識、文化傳播的最有效途。彝族節慶體育文化可以通過學校體育開展體育課程進行普及推廣和傳承。學校體育不僅可以將彝族節慶體育項目和文化傳播給大學生,而且可以通過體育師范專業學生入職后的體育教學繼續傳播、推廣,從而大大增加彝族節慶體育文化的影響力和參與人群。此外,普通高校開設節慶體育項目課程,還可以通過體育科學研究對彝族節慶體育項目進行優化、改進,使之更適合現代人群和學生的鍛煉和娛樂需求。
[1]李倩.旅游節慶體育產品的開發[J].科技信息,2012(16).
[2]劉熠熠.涼山州彝族節慶體育開展現狀的調查研究[D].成都體育學院,2013.
[3]羅建新,王亞瓊.對彝族原生態傳統體育文化歷史流變與發展的研究[J].黔南民族師范學院,2011(6):48-52.
G812.47
A
2095-2813(2016)08(c)-0129-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6.24.129
劉玲(1986,10—),女,漢,山東臨沂人,碩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體育教育訓練學。董麗波(1974,2—),女,漢,云南玉溪人,碩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體育教育訓練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