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企改革滬粵打頭陣
國企改革進行時,“1+N”政策體系基本成型,一些地方和企業先行先試,將“路線圖”變成“施工圖”,形成了一些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和做法。近日,國資委深入調研上海、廣東、山東、重慶、江西5省市國資監管部門。這五地的國企改革成果有一定的標桿效應,為其他省份提供了借鑒。
上海打造ETF國資流動平臺新模式。將國企分為競爭類、功能類、公共服務類、混合型4種類型。創新國資管理,從管企業轉向管資本,是上海新一輪國資國企改革一條重要主線。國資委負責資本監管、國資流動平臺負責資本運作、企業集團負責日常經營的格局已基本形成。下一步,上海市將以創新資本運作為突破,加快國有資本有序流動,將按一定權重,選擇上海地方國有控股A股上市公司組成上海國企指數,通過設立152億元的“上海國企ETF基金”,鼓勵投資者通過換購基金份額,實現股份流轉。同時,還將籌建不良資產處置平臺,用市場化手段加強余值管理。
廣東搭建國企與社會資本對接平臺。自2014年廣東開展國資國企體制機制改革創新試點、規范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以來,率先在全國推出12項創新舉措,探索改革發展新途徑。國企在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基礎上,大力開展不同所有制企業間資本對接試點,在兩次與民間資本對接大會中,共推出對接項目200多個,引入民間資本超過800億元,搭建了國有企業與社會資本對接的平臺。與之同步,在2000多家省屬二、三級以下企業中擇優選取50戶企業,開展體制機制改革創新試點,試點范圍包括經營者和員工持股試點、混合所有制改革試點、企業體制機制創新試點等。另外,廣東還率先推行國有產權首席代表報告制度,計劃今年底省屬企業全部實行外部董事制度,進一步完善公司治理結構,率先實施選人用人機制新突破,監管、報備、獎懲三類清單管理制度等。同時,還將國有企業分為競爭性和準公共性兩種類型,明確了不同的功能定位和發展方向,目前已實現分類統計、分類考核、分類配置資本金。
重慶山東探索國有資本投資運營管控模式及省屬一級企業股權多元化。重慶市國資委按照“一企一策”原則,將企業重大決策、董事會依法聘任或者解聘經理層、經營層薪酬管理等權利授予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這兩類公司依法自主開展國有資本運作,對所出資企業按授權依法行使股東職責,并承擔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的責任。
山東省從治理結構入手,規定監管部門不再涉足具體經營活動,轉而構建以管資本為主的國有資產監管模式,實現省屬一級企業股權多元化。已分兩次把省管企業30%的國有資本,劃轉省社保基金理事會持有。國有資本劃轉后,使國企在股東層面形成多元化利益格局,從而在決策層面相互監督、相互制衡。
最后,江西省推動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搭建集中統一監管“大屋頂”,省屬企業國有資產實現了統一監管制度、統一統計評價、統一領導人員管理“三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