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博
(長江大學文理學院基礎課部體育教研室 湖北荊州 434020)
探究我國高校體育俱樂部教學模式①
介博
(長江大學文理學院基礎課部體育教研室 湖北荊州 434020)
新中國成立以來,體育的發展在我國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重視。體育教學質量的高低對學生的身體體能和健康狀況有著重要的影響。尤其是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入,“素質第一”“健康第一”等思想都推動了體育事業和體育教育的發展。然而,目前的體育觀念已經不再能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該文通過介紹了我國高校體育俱樂部教學的含義和教學模式,分析了我國高校體育俱樂部教學模式的現狀和問題,并根據所出現的問題給出了相關策略,以推廣我國高校體育俱樂部教學模式的應用。
高校體育俱樂部 教學 模式 現狀 策略
高校體育教學必須與教育的進步相適應,高校體育教學的改革必須符合社會的發展規律,高校體育俱樂部的教學模式和發展趨勢都滿足時代的發展需求,它對體育教學具有重要的影響和指導意義。高校體育俱樂部的發展依賴于高校先進的師資力量和體育設施,其今后的發展趨勢應該以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參與性為培養目標,進行開放式管理,以體現其優越性。
高校體育俱樂部是以學校的體育館為主要教學場所,以俱樂部的組織形式、結合學生的主觀選擇進行的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將課堂教學、課外訓練、群體競技聯系在一起,以增強師生的體質、提高師生的體育素養為主要教學目標,培養師生建立起健康的、文明的、和諧的體育習慣。高校體育俱樂部的教學優勢充分體現出靈活性、主動性和個性化,其內容的豐富性能夠滿足學生對多元化體育運動的需求,其先進的教學模式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參與性,其人本教學理念充分考慮到學生的不同需求和水平,制定個性化的教學方式和評價方式[1]。
高校體育俱樂部在我國的實施有3種教學類型:(1)課外體育俱樂部,作為學生課內體育活動的擴展和延伸,以拓展課內體育教學的功能,提高體育教學效果;(2)課內體育俱樂部,體現出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以培養大學生科學的體育習慣為主要教學目標;(3)課內外結合的體育俱樂部,課堂內外的結合有利于為學生樹立起“終身體育”的理念,以培養學生更好地適應學習化社會的能力[2]。
體育俱樂部是從國外引入我國高校中的組織形式,隨著我國教育改革而被普遍開展起來,迄今為止,雖然高校體育俱樂部在我國已經有了一定的理論基礎和實踐經驗,但是分析其應用現狀,還存在一系列的問題。
2.1 缺乏個性化發展和評價方式
高校體育俱樂部教學作為一種新興的教學模式,在實際應用時還存在“以教師為主體”的傳統教學弊端,沒有充分考慮到學生的需求和愛好,雖然通過一定的機械化訓練能夠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但是也抑制了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此外,高校體育俱樂部的評價依據還是學生最后的成績,這種傳統的評價方法忽略了學生在運動中的發展和變化情況,沒有把學生看作是一個運動的、變化的、發展的個體,將一些天資優越和條件不足的學生在一起評比,不利于學生建立自信心。
2.2 缺乏高質量的師資力量
高校體育俱樂部的發展還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使得很多俱樂部師資力量不足、教學水平不高、教師工作態度不好,使得學生的多元化需求無法得到滿足,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得不到提高,教師的某些教學示范不正確,不僅會影響教學質量、教學進度,還使得學生的參與性和興趣下降。高校體育俱樂部體育教師的舉止行為、體育素養會影響到學生對于體育運動的認知,現存的高校體育俱樂部都普遍缺乏對教師的素質評價和教師業務專項考核,這種缺陷不利于高校體育俱樂部的發展[3]。
2.3 缺乏建設經費的投入
高校體育俱樂部的很多硬件設施都跟不上體育教學的需求,尤其是籃球、足球、排球等運動場地以及一些運動設施器材。近幾年來,我國高校不斷擴大招生,學生和教師的人數越來越多,因此現有的體育俱樂部已經不能滿足全體師生的需求。但是現行的高校體育俱樂部的體育設施和場地費主要來自于收取學生會員費,這種單一的資金引入形式回報率低、見效慢,因此有的學校開始采取強制性措施收取學生的費用,這種行為使得學生對高校體育俱樂部的印象大打折扣,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學生的鍛煉興趣。
高校體育俱樂部的教學模式有利于培養學生“終身體育”的思想,能夠提高學生的參與性,培養學生的鍛煉興趣。高校體育俱樂部模式是我國今后高校體育教學的一種趨勢,因此,有必要對其現狀分析并進行總結,完善現有的高校體育俱樂部教學模式理論,以更好地在高校體育教學進行推廣。
3.1 完善高校體育俱樂部的管理體系
高校體育俱樂部應充分意識到加強管理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建立完善的管理機制和健全的運行體系,明確各部門的權責,從而保證高校體育俱樂部高效、有序地運作[3]。建立完善的規章制度,進行日常的考勤,并將考勤制度作為教師薪資待遇的發放依據。
3.2 課內外教學模式一體化
高校體育俱樂部的教學模式一直是以學校的體育館作為主要的活動場所,在今后的教學活動設計中,應以學生的自主性為主,盡可能地將課堂內外的體育活動融為一體,使其既是課堂訓練的主要活動,又能夠成為學生日常生活的運動。課堂內外教學一體化的實施使得學生的運動不再局限于有限的時間和場所,課堂內外的緊密結合能夠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提高學生的運動興趣,大大提高教學效果。
3.3 教學模式以學生為主體
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入,“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也滲透到各個學科。高校體育俱樂部的教學模式也應當轉變教學理念,以滿足學生的需求為教學依據。以生為本要求高校體育俱樂部的教學模式必須十分靈活,充分了解學生的水平和興趣愛好,讓學生可以自由地選擇課程和教師;以生為本要求教師必須重視項目的設置和教學活動的多元化,讓越來越多的學生能夠參與性增強;以生為本還要求師生關系應當更加和諧,加強教師與學生的溝通和互動。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使得高校體育俱樂部更具有時代性、適應性和針對性。
3.4 重視高校體育俱樂部的項目設置
早在體育教學改革的初期,就有體育教育工作人員意識到應轉變高校中的體育教學目的和考核方式。高校體育俱樂部的目標不同于絕對的體育競技,體育競技中強調的是要實現“更強、更快”,以為國家源源不斷地輸送高技能人才;高校體育俱樂部重在讓學生實現“學”的能力,而不是“賽”的能力,重在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因此,高校體育俱樂部教學應重視對項目的設置,使得運動項目具有趣味性又有適當的挑戰性,盡量減少一些枯燥、單一、機械化的練習。同時,高校體育俱樂部體育項目設置應以“大眾化、多元化”為主,盡量考慮到學生的性別和年齡差距,諸如乒乓球、羽毛球、游泳、足球、籃球、排球等項目,使得學生在俱樂部以外的地方也可以將這些運動項目作為提高自身素質的有效方式[4]。
3.5 完善教學的組織形式
高校體育俱樂部的組織形式應分層次教學,增加學生的學習自由度。由于不同的個體存在一些非智力因素的影響,使得學生不僅在年齡、性別等方面存在差異,還在身體素質、力量、平衡性、運動技能上也存在差異,因此應根據不同水平的學生進行分層次教學,充分考慮到每個學生的條件,把學生的成績最后分為“優秀”“較好”“一般”3個水平。另外,高校體育俱樂部應進行探究式、開放式教學,讓學生自主選擇上課的內容和時間,打破學生進行體育活動的時間限制。同時,高校體育俱樂部還應根據教師和學生的意向安排好課程,以保證教師和學生隨時都能進行有序的練習。
3.6 加大師資力量
體育俱樂部中體育教師的素質對教學水平有著直接的影響,因此,提高高校體育俱樂部的師資水平是重要的建設內容。除了應當多渠道、多形式地引入高素質體育教師以外,還應當為現有的教師制定一套系統的培訓方案,使教師能夠不斷提升自己的綜合素質,了解體育的前沿發展,以為高校體育俱樂部的體育教學不斷注入時代元素,以滿足學生對多元化體育學習的要求。首先,高校體育俱樂部應該為教師營造出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以促進教師能夠及時地了解和學習最新的專業知識,樹立終身學習的意識;然后,鼓勵高校體育俱樂部教師通過自費或者公費的形式外出深造,扎實地提高教師的專業技能和科研能力,以促進俱樂部的科研教學;最后,高校體育俱樂部應重視對年輕教師的培養,推翻以往體育行業中“越老越值錢”的傳統觀念,大力培養青年教師的工作能力,使他們盡快地投入到工作中,為高校體育俱樂部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5]。
3.7 完善俱樂部的考核體系和評價模式
體育課程的評價應體現出與其他課程的不同。該文認為,體育教學不應再以考試為主,應與學生的日常表現和出勤率掛鉤,重視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各方面技能的提高和身體素質的提高。學生的成績應與教師的評價和學生互評為主。經過體育教學讓學生完全達到同樣的水平是很難實現的,而讓每個學生在自己努力范圍之內實現自身的學習目標卻是切實可行的。通過這種完善的評價方式能夠對學生的進步程度有個客觀的認識,此外,最后的評價也不應該是以百分制的形式記錄,而應是以“優秀”“良好”“及格”“不及格”來表示。
高校體育俱樂部作為高校體育教學的一種擴展和延伸,能夠極大地促進學生對體育運動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良好的體育習慣,增強學生的身體素質,對學生的身體健康狀況有著重要的作用。體育改革是近些年來體育教學的一個熱點和重點,體育教學應該以學生為本,充分體現人本主義,才能提高人才的整體素質。我國的高校體育俱樂部今后旨在將課堂內外巧妙地結合在一起,使得體育由原來的教育性逐漸演變成具有生活性,為學生提供寬松自由的學習環境,建立健全管理機制和評價模式,能夠促進教師和學生的共同進步。
[1]佘海文.我國高校體育俱樂部教學模式的構建[J].科技信息,2014(12):311-312.
[2]白光斌,徐國富,高鵬飛,等.我國普通高校體育俱樂部教學模式發展趨勢與對策研究[J].全國商情(理論研究),2010(23):83-85.
[3]黃林.我國普通高校體育俱樂部教學模式的現狀與研究[J]. 現代經濟信息,2013(2):218.
[4]許昭華.我國高校體育俱樂部教學模式的發展現狀與前瞻[J].科技信息,2012(15):306-307.
[5]蔣建瓊.我國高校體育俱樂部教學模式研究[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1):99-100.
10.16655/j.cnki.2095-2813.2016.35.080
G807
A
2095-2813(2016)12(b)-0080-02
介博(1981—),男,河南人,本科,講師,研究方向:體育教學與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