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志平
(廣州南洋理工職業學院基礎部,廣東 廣州 510925)
淺析體育運動對推動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的研究
顧志平
(廣州南洋理工職業學院基礎部,廣東 廣州 510925)
近年來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社會對高水平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越來越大,入讀高職院校的學生也越來越多。根據教育部2015年發布的《全國職業教育工作專項督導報告》可看出,我國高職在校生已達1 006.6萬人,占整個高等教育規模的40%。龐大的高職學生群體,讓高職院校不得不重視發展和探索校園文化建設的新思路。體育活動不僅能增強學生的體質,同時也能促進他們心理健康成長。隨著社會的發展,各種壓力越來越大,通過參加體育活動可使學生得到更多的精神享受,同時也能結交到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提高社交能力。
1.1能夠促進高職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堅持以人為本,就要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而人全面發展的基礎就是要保證身體素質的健康發展。體育是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最積極、最有效的手段。通過體育學習,可不斷提高高職院校學生的健康水平和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幫助其實現身心健康發展,可為他們將來的生活打下扎實的基礎。
1.2能夠提升高職院校學生人文素質,增強高職院校校園文化氛圍
體育文化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與20世紀80年代前的學生相比,現在的高職學生對生活中的物質和精神要求更高,而體育活動能對這種需求加以正確地引導。目前欣賞高水平的精彩比賽,關注體育賽事和體育明星的發展,已成為當代高職學生高雅生活中一個很重要的方面。
高職院校是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場所,學生既要掌握文化知識,還要鍛煉健康的心理和強健的體魄。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體育活動,能夠提升高職院校學生的人文素質,增強高職院校校園文化氛圍,對建設健康的校園文化、促進和諧校園等方面都具有深遠意義。
1.3能夠增強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
體育活動是以身體練習為主要方式,以增強體質、促進人的身心發展為主要目標的社會性活動。比賽是常見的體育表現形式,體育競賽具有嚴格的比賽規則,競賽過程中充滿著艱苦、激烈、緊張以及對抗性和競爭性等特點,參與者的情緒、生理反應、意志品質等的波動將一直貫穿于整個比賽。社會適應性能力是指人們在社會生活中適應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的能力,包括競爭能力、交際能力和合作能力等。當今社會生產力飛速發展,在給人們帶來生活便利的同時,也使得行業競爭的壓力越來越大,各種干擾也接踵而至。因此,在遇到沖突、挫折時,高職院校畢業生能否采取適當的策略,適時調整自身狀態,對學生以后融入社會具有重要的意義。高職體育教育是高職學生獲得體育知識的重要途徑,所以在高職體育活動中,要以培養高職學生溝通交流、敢于競爭、團結協作等的精神品質為最終目標,最好能使高職學生在校期間就學會適應時代發展的能力,這可方便畢業后迅速轉變角色,融入到社會變化中去。
2.1提高認知能力
高職院校校領導是學校建設和發展的領頭人,學校領導者的價值觀將直接影響開展校園文化建設的成效。學生參加體育競賽不僅能學習到知識,還能鍛煉身體、放松身心,在這種輕松的環境下,學生才能運用和發展各種心智能力。德智體全面發展的時代,已經證明體育既是身體的基礎保障,也是調節人情緒的“轉換鍵”,能夠對智力發展起到輔助作用。所以,高職院校的校領導要規范學院體育管理制度,加大對場地的建設,做好宣傳工作,充分發揮領導和教師積極參加體育鍛煉的帶頭作用,這樣既能增強師生的身體素質,又可與學生加強溝通交流,增進感情,構建校園文化氛圍。
2.2建設特色的高職體育文化
由于各高職院校的辦學類型、辦學條件、地域位置、師生結構等存在一系列的差異,再加上高職院校培養的學生,將來大部分都將從事專業技術和技能的工作,而這些工作對從業者動手能力要求較高,因此,各高職學校應認清本校的優勢特點,在發展校園體育文化建設中,應多結合這些特點來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團隊協作等能力,以便形成自己的辦學傳統和辦學特色,最終實現校園文化建設的可持續發展。
2.3改革體育課教學方式
高職體育課是高職學生的必修課,雖然高職學生通過體育課學習能學習到身體、心理健康等方面的知識,但是體育課教學卻存在教學死板等問題,學生對學體育知識提不起興趣,這大大影響了學生學習的質量。所以,高職院校應該積極的進行體育課改革,以貼近社會生活為改革方向,以提高學生身心素質為目標,使高職體育課改革成為推進高職校園體育文化建設的動力。同時,作為高職體育課的實施者,體育教師在體育課教學組織中要始終貫穿培養學生溝通、勇敢、團結協作等意識,讓學生樂于參加,注重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使體育教學活動成為未來生活的演習。
2.4多開展課外體育鍛煉活動
對多數學生而言,體育課的教學遠遠達不到對體育知識了解和身體鍛煉的要求,如學校開設的各種體育競賽也只有少數學生才有機會參加。所以,各高校應多借助課外體育活動來實現體育教學,在課外體育活動的開展中,可通過不同部門組織不同形式的體育活動,讓更多的師生參與進來,并讓他們體驗不同的體育樂趣,讓學生們認識到體育活動既能增強體質,也能愉悅身心,在體驗快樂之余還能結識更多朋友。在這種潛移默化中可讓學生掌握科學的健身方法,并養成終身鍛煉的習慣,能夠使體育活動成為今后生活的主要形式之一。
2.5發展校園體育賽事和創辦高水平運動隊
校園體育比賽是校園文化建設的推動力,是促進校園文化與社會文化交流的橋梁。學校通過舉辦各種體育比賽能營造出良好的校園體育文化氛圍,也可讓學生旺盛的生命力得到充分地釋放,既豐富了學生們的課余生活,打發了無聊的課余時間,又增加了同學之間的聯系,可有效地防止社會中不良文化地侵襲。
高職院校體育運動隊是高職校園體育文化建設對外展示的代表,它對高職院校校園體育文化建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體育運動隊隊員是學生中體育競技水平較高的代表,在學生中有著較強的影響力,所以學校一定要加強高職院校運動隊的建設。因為其能帶動大批高職學生加入到有關運動項目中來,提高該項運動的水平,同時也可帶動高職院校校園體育運動良好地開展。
[ 1 ] 楊叔子.校園文化與時代精神[ J ].中國高教研究,2007(3).
[ 2 ] 牟延幫.高等院校體育與健康新教程[ M ].北京:原子能出版社,2007.
[ 3 ] 郝美玲,安立華.高職院校學生社會適應能力培養的探索與實踐[ J ].世紀橋,2010(23).
[ 4 ] 黃殿芳.論高校領導者的價值觀對校園文化建設的影響[ J ].廣西工學院學報,2005(S1).
[ 5 ] 陳慶熙,潘前.哈佛大學體育述論[ J ].體育文化導刊,2012(11).
G807.4
A
1674-151X(2016)10-076-02
2016-08-27
顧志平(1983~),中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體育教育、運動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