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丹云成都體育學院研究生部, 四川 成都 610041
?
民國時期武術回歸學校對當代校園武術發展的啟示
雷丹云
成都體育學院研究生部, 四川成都610041
摘要:基于民國時期武術回歸學校的背景與意義,以當代校園武術的教學內容體系和師資隊伍建設兩個維度為切入點,探討素質教育背景下學校武術教學內容體系的發展現狀以及師資隊伍建設在學生學習武術過程中扮演的角色。認為,在素質教育背景下,學校武術內容較改革之前有了很大改觀,但根據實際操作中出現的局面分析,在繁榮的表面背后隱藏著“換湯不換藥”的現象;武術順利進入校園,成為體育課程的構成成分之一,在傳播武術文化、教化學生思想、增強學生體質等方面起重要作用。但由于師資隊伍跟不上課程改革需要的步伐,出現了學與教脫軌的現象。
關鍵詞:校園武術改革回歸
早在辛亥革命時期,就已有部分學校開設武術課程,雖然只是作為個別現象存在,但在亥革命后,隨著國家政策的鼓勵與支持,武術的地位得到了進一步的提升,并逐步受到各級人士的關注與研究。《教育雜志》中記載:中國之擊劍、槍術、弓法、騎法等為最佳運動,主張作為學校體育課內容,并“以代替西式體操”。謝似顏建議:“一切學校,宜教授拳棒。”[1]當時關于學校武術教育的決議案就有7個,這在很大程度上說明民國時期武術已經成為學校體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這良好的氛圍下,全國知名高校相繼開設武術課程,并且開始重視師資隊伍的培養,并逐漸制定和形成了具體可行的武術教學大綱。通過民國時期武術回歸校園后的發展狀況,思考與探討當代學校武術為何會存在一個普遍的問題——“學生喜歡武術,卻不喜歡武術課。”
“目前我國學校武術教育的現狀可謂是問題重重,正處于‘表面繁華’遮蔽下‘名存實亡’的尷尬境遇。”[2]學校武術教育目前已經升級為國家較為重視的教學內容之一,武術教育已被納入高層次培養計劃之中。但在表層繁華的背后留給我們的卻是一種較為蕭條的景象。作為備受國家重視的教育課程,在新課程標準下的課程內容設置與改革前相比較而言,更顯靈活,涉及的內容也更加廣泛。但是,教育部門極力推廣武術成為學校體育教學需要我們更加深入的思考與探討:武術如此受重視,并處于這種諸多利于其發展的良好氛圍,但為何到目前為止,學校武術課程的開展并未在實際過程中呈現人們希冀的結果?
1.1換湯不換藥——應試教育的陳思舊緒
我國提倡的素質教育,主要是指使學生在德、智、體、美、勞等方面的全面均衡發展。但在歷經十幾年的教育改革馬拉松長跑中,革新背后貼的依然是“應試教育”的標簽。雖然有許多學校已經較之前有了很大的改觀,但大多數學校難于擺脫“升學率”的困擾,只能依舊將“應試”擺在第一位。正如楊建營所說:“至今許多版本的武術教材仍未改變老模式,許多學校仍以五十年代創編的老套路或將其翻版重組、換湯不換藥的套路為主要教學內容。”[3]雖然體育已被納入到中考測試項目,但測試主要以身體素質為主,缺乏合理均衡的專項性要求,沒有形成一個科學合理的測試體系。對于武術的考核一直是更為尷尬的境地,武術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典型代表,具有形神結合的典型特征,因此對其本身的評判規則就沒有一個客觀全面的硬性標準。當然,武術的習練本身就是一個枯燥的過程,武術又稱功夫,就是通過長久的習練逐漸增長起來功力的一種身體形態方式。加之人們不斷的習練,進而不斷的體會與感悟,才能領悟到武術的精華所在。
“《周易》哲學與中國傳統武術文化的相互融攝與對話豐富了儒、道、釋家武學文化內涵,形成了多樣的武學流派。”[4]但是學校推廣的武術課程大多統一單調,譬如“五步拳”、“三路初級長拳”、“24簡化太極”等,這就使得大多數學生從小學到大學習練的基本都是這種類似的版本,單調枯燥的課程設計讓學生容易產生抵觸情緒,失去學習的興趣。由于對武術考核等無硬性要求,許多學校始終將主要精力投放在文化課的學習中,忽略了對體育活動的重視,對體育課的教學也僅僅是要求老師完成規定的教學任務。近年來,雖然武術課程已經不斷地進行改革與創新,內容也發生一些調整與變化,但依舊是擺脫不了應試教育的模式和內容。因此,出現了許多學生對武術課產生了一些喜歡武術,卻苦于上武術課的尷尬境遇。
1.2如法炮制——教材編排的千篇一律
教材是學生獲取知識、了解武術的藍本,由于各學習階段的學生對武術的理解各有不同,教育部應根據各學齡階段的學習特點以及對武術技術和理論知識的掌握情況,編寫不同的教材,達到因材施教的目的。但查閱相關的文獻資料,全國大部分學校的武術教材主要包括基本功的練習方法和教學示范解說,以及五步拳、初級三路長拳、24式簡化太極拳、32式太極劍的套路演練動作講解、動作路線走向的描述及練習時需注意的問題。卻很少有教材專門探討與研究如何上武術課,怎樣上好武術課的問題。千篇一律的教材內容,單調的教學模式,使部分接觸武術較早的學生從接觸武術到大學畢業一直都在學五步拳、三路長拳等套路,已出現審美疲勞,對武術課產生厭倦情緒,枯燥乏味的套路習練方式及單一的教學方法更難以吸引學生目光。
教育部門在擬定教材編寫指南時,應根據不同學齡階段學生的武術知識掌握情況,明確各學齡階段的學習任務,制定不同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對于初學者而言,可根據其對武術的好奇性特點,加強對武術文化的深化與學習,將武術禮儀與武術套路及功法習練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傳統武術的拳術技的體悟強調習練者對拳理和技法發自內心的認識,對傳統武術的拳術意的體悟強調的是習練者對武術內在精神和意蘊的體驗。”[5]根據年齡分層,適當編寫一些關于對抗性、基本功練習、簡單套路為主的教材,使學習者對武術有一個充分的認識與體驗,感悟武術的多樣性與技擊性的魅力,增強學生學習的興趣;對于具有一定技術基礎的學生,應改變類似初學者面面俱到的學習模式。此階段應選取部分具有代表性的訓練素材,鞏固其對武術的學習興趣和認知體驗,在此基礎上,根據學生自身的身體機能狀況和愛好有選擇性的側重于對某一部分內容展開研究,包括拳種與器械的進一步深入學習,逐漸培養技術特長生,引導學習者增強對武術認知及文化認同。
“可以說武術文化是一個以武術為載體的、其內容具有哲理性和藝術性,其方法具有科學性的獨立完整的文化體系。”[6]武術教師作為信息傳遞的第二載體,它的基本素養、專業技術水平及教學策略制定的質量將會對學生接收信息、吸收知識和運用技能造成直接影響。思考武術教師在教學實踐中的教學實效性呈現,在教學過程中應關注學生在課堂的切實感受。不僅要注重武術文化的灌輸與傳播,還有用其喜聞樂見的方式進行武術教學,這既能讓學生輕松掌握學習武術課程的動作內容,又能順利進行更深層次的拓展。
2.1專業技能水平是關鍵
武術教學的主要特點為言傳身教,教師很多的技術風格或多或少會映射到學生身上,通常學生走出去教學或比賽時觀察他的教學風格、技術動作都能大致猜出他師從何人。這反映了武術教師專業技能的高低及教學能力的好壞將對學生技術動力定型造成直接的影響。武術教師對武術技術的研究程度、對理論知識的研究、對教學規律性的掌握和學生心理活動的把握都將在教學效果上呈現最直接的效果。據查閱資料了解到許多非體育專業性院校武術教學大多由非武術專業的任課教師擔任,這些非技術專業老師沒有經過系統專業的技術訓練,對技術動作的駕御和教學規律的掌握處于模糊狀態,無法通過自身的言傳身教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青少年是文化傳播的主要載體,中小學時期是基本功積淀的最佳時期,若教師的技術規格及教學方法出現問題,錯過了基本功練習的最佳時期,就如建造一座高樓大廈,根基都沒打穩,談何萬丈高樓平地起。如果基礎的東西都不規范、不牢固,無法達到基本的素質要求,如何進行全面素質教育的“體”的發展?
“當我們以一種文化心態和視角來審視武術發展的同時,我們就會發現體育背后更為深層的問題。”[7]如果師資隊伍缺乏技能專業性,不僅難以切實把握技術動作教學的準確性,對一些動作概念及難點易錯點也模糊不清,更談不上向學生講解其中的攻防技擊含義及文化價值內涵。武術運動作為一種身體符號,它原本就具有復雜性、動力定型的滯后性,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如若缺乏專業性、指向性,學生在學習時也僅僅停留在動作比劃階段,加之訓練方法的單一枯燥,達不到一定的實際效果,很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學技能作為教師在教學中必備的教學素養,增強創新型的教學技能比賽,不僅能讓教師不斷的學習新知識新技能,更能讓學生處于輕松愉快的學習環境中,保持學習的積極性和興奮性。
2.2創新型教學策略是保證
“武術教育不僅僅指武術教學,它也指通過武術教學過程,使受教育者從身體上、技能上、品性上、人格上受到教育塑造。”[8]教師作為知識傳播的載體,在向學生傳授外在的技術與理論知識的同時,更應注重學生內在的“德”的教育。作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典型代表的武術文化,對于引導人們做人做事,禮儀教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如何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逐漸通過技術表象練習使學生感受到武德對人的教化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技能。首先,有必要改變傳統“填鴨式”的教育方法,老師滔滔不絕的向學生灌輸各種知識,學生被動的接受全盤傾倒的東西已經不符合時代的發展。加強師生互動,運用多媒體教學模式已經逐步深入學校,這就要求教師如何做到更好的將武術教學與多媒體教學更好的結合。例如期末考評時轉變考核方式,以舞臺化娛樂化帶動學生的積極與創新性,例如學生可以自帶音樂與服裝,單個或多人組合進行匯報演出,亦可以變成情景劇等進行匯演。
教師始終處于主導地位,要增強學生與教師的互動環節、學生與學生的討論交流過程,提高學生的積極主動性、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張揚武術教育的個性是全球化時代的需要。”[9]開放式的武術教學模式比閉鎖式的教學模式更容易激發學生對武術的學習興趣,只有使學生對武術課感興趣才有可能在表象教學的基礎上展開更深層次的內化教育;當然,由淺入深的教學方法一貫符合學生認知的一般規律,由淺入深一方面指技術動作難度的逐漸提升,由基本功練習到組合動作,再上升到整套動作的演練;另一方面指技術動作的文化內涵的講解,當學生初步掌握該技術動作時,教師應向學生講解每個動作中蘊含的技擊含義以及對人自身品性的啟發和約束作用。
教學體系的構建是教學實施的前提和基礎,武術作為學校體 育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需在不斷的教學實踐中,逐步完善教學內容體系,從實效性、文化性、教育性、攻防技擊性等方面進行深入研究,將教學內容以簡單明了、富于樂趣的形式呈現,達到“一體兩翼的目的,使學生拋卻對武術的神秘認知,積極參與武術技術與理論知識的學習;塑造個性的品質。教師作為知識傳播的第二載體,自身教學素養的培養、技術水平的高低,直接關系到學生的學習效果。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不斷提升自身技術水平,定期更新教學方法,以真正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
參考文獻:
[1]易劍東.民國時期武術社會化探析[J].南京體育學院學學報,1996(4):42-45.
[2]蘇華偉,王崗.制約學校武術發展的“教育現象學思考[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13(12):85-90.
[3]李富剛,涂琳琳,季瀏.對學校武術教學內容的反思[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14(5):613-620.
[4]何勝保,高紅斌,楊春,馬志勇.融攝與對話:《周易》哲學對中國傳統武術文化的影響發微[J].體育科學,2004(10):93-96.
[5]雷丹云.文化生態視角下傳統武術文化構成的形態分析[J].搏擊·武術科學,2014(03):19-21.
[6]王崗,郭海洲.傳統武術文化在武術現代化中的價值取向[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06(03):75-78.
[7]陳振勇.論文化語境與視野中的當代武術發展[J].中華武術研究,2011(01):10-11.
[8]康戈武.從全球化視角探討武術教育的生存與發展[J].體育文化導刊,2006(10):13-19.
[9]武冬,呂韶鈞.高等學校武術課程體系改革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3(3):92-98,105.
The Enlightenment of Wushu Returning to Schools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for Today's School of Wushu Development
Lei Danyun
(Chengdu sports University graduate department,chengdu sichuan 610041,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background and significance of Wushu back to school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 Wushu to the contemporary campus teaching content system and teaching staff construction as the breakthrough points,under th background of quality education,the paper probes development present situation of school Wushu teaching content system as we as the role of teachers team construction for students in the process of learning Wushu.The study finds that,under the backgroun of quality education,the school wushu content before the reform had great change,but according to the practical operation in th situation analysis,on the surface of prosperity,hidden behind the phenomenon of " a change in form but not in content";Wush smoothly enter the campus,become one of the composi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in the spread of Wushu cultur cultivating student thought Wushu plays an important role,strengthen students'physique,etc.But because teachers can't keep u with the pace of curriculum reform need,appear the phenomenon of derailment of learning and teaching.
Keywords:Campus WushuReformReturn to
作者簡介:雷丹云(1990~),女,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傳統體育學。
中圖分類號:G8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1839(2016)03—001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