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天光1.中北大學, 山西 太原 030051;2.山西醫科大學, 山西 太原 030000;
?
試論民俗體育融入高校體育的價值
張天光1,2
1.中北大學, 山西太原030051;
2.山西醫科大學, 山西太原030000;
摘要:文章采用文獻資料法、數理統計法和邏輯分析法對民俗體育融入高校體育的價值進行分析,認為民俗體育有助于學生的健康發展;對民俗文化有繼承和發揚的作用;豐富了學校體育課程資源;開拓了學校體育創新的新思路。
關鍵詞:民俗體育高校體育價值
民俗體育作為各民族特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弘揚民族文化、振奮民族精神、促進民族體育文化的發展、加強民族團結等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1]。民俗體育由于具有獨特的健身養生的作用,在學校體育教學中不僅可以完善競技體育,豐富教學內容,增進學生的身心健康,而且由于民俗體育的本身所具有的廣泛的適應性和不受年齡性別、體制條件限制的特點,容易使學生有自主選擇的余地,增強其鍛煉的興趣和信心[2]。誠然,實現民俗體育的繁榮發展有很多道路可以選擇。但融入學校體育,卻是民俗體育傳承和發展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和途徑之一。民俗體育融入學校體育,既是民俗體育自身發展的需要,也是學校體育發展的內在要求[3]。
但是,筆者通過對山西省六所高校,即山西師范大學、山西醫科大學、太原理工大學、山西大學、 山西農業大學以及大同大學,隨機選取110名學生進行調查時發現,73.5%的學生對于當前學校開展的民俗體育持不滿意和非常不滿意的態度。民俗體育在融入高校體育的進程中理應承擔著傳承與發展的重要作用,卻目前發展中屢受阻礙。因此,本文以民俗體育融入高校體育的價值為研究對象,深入挖掘其存在意義和作用,為其今后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2.1民俗體育有助于學生的健康發展
民俗體育活動具有其它體育活動所具有的增強體質、防病健身、調整身心、陶冶情操等功能。民俗體育項目,雖然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在民間形成。但是,融入高校的話,對于高校師生的心身健康法是具有很大意義的。
民俗體育作為一種社會性的體育項目,具有學校體育所不具備的優勢,那就是參與度比較高,對器材、指導教師的依賴性相對而言較低,民俗體育可以在家族內、社區內以及文化團體中流傳[4]。民俗體育在傳播上是極為豐富多樣的,也有著極大的便利性。這些因素,對于促進學生的健康發展無疑是極為重要的。
學校體育教育的數量畢竟是有限的,且常常是限制在課堂之中,講授體育知識的內容或部分比較多,這就使得體育教學尚未切入到學生的日常生活之中,體育課之后,學生的體育鍛煉常常不能積極主動地開展,也缺乏必要的監督或督促措施。這樣,學校的體育教育無疑是有很多的不足。
而民俗體育作為一種社會性的體育形式,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即可以進行。學生主動地參與到鍛煉之中,在學校經受一定的民俗體育開展的指導之后,學生課余時間的鍛煉,在很大程度上就可以作為一個自覺的體育鍛煉項目。
根據我國高校學生的身體素質的調查,大學生的身體素質呈現出下降的趨勢,這表明了我國在體育教學上還尚有不足。學生的身體素質還是不能令人滿意。為此,就需要進一步拓展體育教育。民俗體育的加入,將民間的傳統與高校教育相結合,其價值和意義是不言而喻的。對于提升學生的身體健康,促進體育教育視野的發展,都是極為有益處的嘗試。
學生的健康需要體育的鍛煉,需要培育終生體育鍛煉的習慣。將鍛煉貫徹到生活之中。傳統的高校體育項目,無疑沒有這樣強的號召力或貫通性,參與上還是會受到諸多的限制。這就表明,體育的鍛煉與學生健康的長遠追求存在著一定的差距。加強民俗體育,將是在傳統的體育項目之外,拓展了新的易學、易傳的民族傳統的形式,從而也就將民俗文化傳統的作用發揮出來。確實地身在這一民族文化傳統中的高校學子服務。
2.2民俗體育對民俗文化有繼承和發揚的作用
民俗體育是民俗文化的重要構成部分。[5]加強高校的民俗文化的教育,不僅利于加強學生的身體健康,對于學生的身體素質有著極大的意義。反之,對于傳統文化或民俗文化的基礎與發展也是很有意義的。
民俗是一種文化傳統,需要傳承與發揚,否則就會成為死的文化,不能真正發揮作用或價值。民俗文化對于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文化建構是非常有意義的。如果不能對自身的民俗傳統加以保護和繼承,這樣的民族或國家就是歷史虛偽主義,沒有文化的根據的。山西是民俗文化的重地,但是也面臨著文化民俗的保護問題。否則,這些民俗文化就會逐漸地消失,成為歷史。高校的體育教育中,融入民俗文化無疑是極具意義的。這在一定程度上是對民俗文化的繼承與弘揚,將民俗文化通過民俗體育的形式融入到高校的學生培育之中。這種形式,不是簡單的民俗文化的灌輸,而是以實際可行的方式,將民俗文化滲透到民俗體育形式之中,對學生產生影響。結合傳統、發揚傳統,是一個民族或群體經久不息的保障之一。傳承傳統,是對歷史的記憶,對未來的交代,也是當下所應該履行的職責。
山西的民俗文化極為豐富,民俗體育形式多種多樣。但是,高校的調查數據表明,大學生對民俗體育的認知還是極為有效的,對于文化的精華逐漸遺忘。這是一種可怕且可悲的現象。民俗體育在展開體育鍛煉的維度之后,還展現了許許多多的文化內涵。傳承民俗體育,無疑就成為傳統文化發展的保障。在高校課程設置中,傳統文化的內容常常被忽視,或者也不是所有學生所必修的課程,而是選修課程。換言之,民俗傳統文化并未進入高校的課程視野。因此,通過民俗體育融入高校體育教學之中,這對于民俗文化的繼承與弘揚是有著積極意義的[6]。
再者,對民俗體育的重視,也是將歷史傳承下的民族文化和精神的傳承。因此,我們不僅從鍛煉學角度看到民俗體育可鍛煉身體、增強體質、娛樂身心、磨煉意志品質,而且還可從教育學角度來說還可以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增強其民族凝聚力[7]。另外由諸多民俗體育所鍛煉出來的堅毅、沉著、自信與百折不撓的心理品質,對學生今后的生活、工作將產生深遠影響[8]。這種民族精神的繼承與發展,對于每一個山西人而言都是極為必要的。山西人的美好品質、良好素質、優良傳統,將通過民俗體育的形式傳輸給在校大學生。
2.3民俗體育豐富了學校體育課程資源
高校的體育課程改革,也是高校改革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對于如何更好地改革體育課程,仍是學界以及高校管理者思考的重要議題。山西作為民俗資源的重要基地,在民俗文化的弘揚與發展中具有極為重要的位置。而將民俗體育融入高校,也就成為山西高校體育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如果山西在高校課程改革中,對民俗體育與高校的融合探索中,走出自身的特色,也將對其他省份的民俗體育發展產生示范性貢獻。
對于學校的體育課程而言,民俗體育活動因具有內容豐富、簡單實用、易學易開展等特點[9]。例如,太極拳、踢毽子、跳繩、拔河、太極柔力球、扭秧歌、抖空竹、跳皮筋、舞龍舞獅等,學生一看就會,可以培養學生學習的自信心,激發學生的參與興趣等等,這些項目在幾乎不需額外投入的情況下就能開展。
目前我國學校體育教學的內容中,競技體育項目占有絕對的優勢。大學較多的傳授田徑、籃球、排球等體育項目,而且重復教學嚴重,這不但影響體育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而且也不符合學校教育改革的目的和新世紀對人才需要的要求。因此,在高校的體育教育資源逐漸不足的情況下,避免對西來的競技性體育項目的重復教學,避免課程內容的單一性,以及完全的西化,加強民俗體育融入高校的探索,將在很大程度上豐富高校的體育教育資源的多樣性。
換言之,學生除了學習籃球、足球等項目之外,也可學習自身民族的傳統體育項目。在學習內容上更加豐富多樣,學生進一步結合自身的興趣愛好選擇體育課程,在學習中領會民俗文化傳統,鍛煉身體,一舉多得。對于高校體育教學本身而言,也是意義重大。因為,實際上,我國的民俗體育資源不僅山西豐富,在全國范圍內都是極為豐富的,我國專家已搜集到漢族傳統體育項目300多條,各少數民族體育項目70多條[10],這樣龐大的內容體系,大多是適合大眾口味、喜聞樂見的運動項目,體育教師不難掌握,授課時難度也不大,而且對場地器材要求不高,教師有多種選擇因此,山西高校應該可以做出表率,在全國高校范圍內率先探索民俗體育的高校化之路,加大探索高校體育教學體系的改革,以民俗體育來豐富和發展高校的體育教育。
2.4民俗體育開拓了學校體育創新的新思路
學校體育創新一直是學界以及實踐界所關注的。創新不是簡單的模仿,創新是對既有資源的整合與提升。對于高校體育創新而言,就是要在既有的實踐之外尋找到新的資源、新的路徑來實現創新。
民俗體育的發展與融入,無疑將是高校體育創新的一次機遇。這是因為,民俗體育在現代的高校體育中仍然處于探索性的階段,尚未獲得實踐的檢驗,實踐并未證明民俗體育的融入是錯誤的道路。因此,深化對民俗體育融入高校的途徑以及可能的方式,將促進高校體育的創新與發展。
民俗體育進入高校的體育,就是要促進促進學校體育和社會體育結合,為終生體育服務[11]。體育不是一門簡單的知識型課程,而是要將體育人的健康與發展密切相關的,促進體育鍛煉在學生以及群眾中的廣泛普及,讓全民都重視自身身體素質。這是國民整體素質提升的基礎,沒有身體素質,其他的素質都將歸于零。而在高校的體育教學中,如果僅僅是教授如籃球、足球、田徑等項目,這并不適合學生畢業之后的情況。如畢業之后,學生忙于工作,往往將體育鍛煉置于腦后,忽視身體素質的提升。另外,傳統的高校體育項目都對器材、場地有著特別的要求,在基礎設施尚不完善的當下,將傳統的高校體育項目作為終生體育項目來發展,無疑是不切實際的。換言之,這種思路在現實中并不可行。
在我國的全民健身規劃中,對民俗體育給予了高度的重視。1995年國務院正式頒發實施的《全國健身計劃綱要》,標志著中國社會體育進入了一個全面發展的新階段[12],傳統體育項目受到各學校的普遍重視,學校原有的達標體育項目開始受到健身體育的沖擊,一些枯燥無味的競技體育項目漸漸退出學校體育課堂,取而代之是一些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如:民族游戲、踢毽子、跳繩、拔河等等[13]。這些實踐成果,對于全民整體身體素質的提升是做出了極大的貢獻的。結合素質教育的要求,在學校中開展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教學,能有效促進學校體育與社會體育的接軌。通過民俗體育課的教學,為學生的終生體育思想奠定基礎,將民族體育項目引進課堂正日益受到國家的重視[14]。
因此,高校的體育教育必須在價值訴求上,契合終身體育教育的目標。在此背景下,進一步推進高校的體育教學將是必然選擇。由此,民俗體育也就有著自身的優勢,也就可以促進高校體育教學的創新。在傳統的學校教育之外,開辟出嶄新的創新思路。
參考文獻:
[1]陳紅新.談民俗體育與學校體育的協調發展[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03):119.
[2]趙妤,雷世平.民俗體育融入學校體育的理性思考[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10(05):104.
[3]陳紅新.談民俗體育與學校體育的協調發展[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03):119.
[4]于奎龍,吳長穩.民間民俗體育在高校體育教學中的價值體現及發展模式研究[J].宜春學院學報,2009(08).
[5]白晉湘.民族傳統體育的現代化與現代化中的民族傳統體育[J].體育科學,2004(1).
[6]章容.民俗體育進入學校體育的意義及途徑研究[J].忻州師范學院學報,2009(05):56.
[7]郜艷.民俗體育與高校學校體育的協調發展[J].運動,2015(11):98.
[8]張弘,苗苗.民俗體育與學校體育的聯動發展研究——以山西省為例[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2(10):92-95.
[9]于奎龍,吳長穩.民間民俗體育在高校體育教學中的價值體現及發展模式研究[J].宜春學院學報,2009(08).
[10]徐澤民.試論民俗體育在高校體育教學中的開發與利用[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4(03).
[11]張勁松,張淑君.高校體育教學內容的現狀及其影響因素的研究[J].遼寧體育科技,2004(3).
[12]趙妤,雷世平.民俗體育融入學校體育的理性思考[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10(05):104.
[13]于奎龍,吳長穩.民間民俗體育在高校體育教學中的價值體現及發展模式研究[J].宜春學院學報,2009(08).
[14]白晉湘.民族傳統體育的現代化與現代化中的民族傳統體育[J].體育科學,2004(1).
On the Value of Folk Sports into College Sports
Zhang Tianguang1,2
(1.North University of China,Taiyuan Shanxi 030051,China;2.Shanxi Medical University,Taiyuan Shanxi 030000,China;3.Shanxi Sport Vocational College,Taiyuan Shanxi 030000,China)
Abstract:With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statistics and logical analysis,the paper ananlyzes the value of folk sports into college sports,and finds that folk sports can be helpful for students health development,can heritage and develop folk sports themselves,can enrich college sports class resources,and provides a new way for college innovative development.
Keywords:folk sportcollege sportvalue
作者簡介:1.張天光(1977~),男,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傳統體育學。
中圖分類號:G8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1839(2016)03—012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