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雪(新疆應用職業技術學院 新疆奎屯 833200)
?
體育教學對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①
張雪
(新疆應用職業技術學院 新疆奎屯 833200)
摘 要:國家教育部提出了要加強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把大學生身心素質的培養作為學生3項基本素質培養的關鍵,由此可以看出人們已經充分認識到大學生身心健康在其成長階段的重要性。大學生應熟知有關保持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的知識,有強健的體魄,并懂得如何維護好自己的心理健康,有基本的生存技能。在學校教育中體育教學不僅要鍛煉學生的身體素質,更要對學生的心理素質教育起著重要的作用,在體育教學中有機滲透心理教育,是新課改提出的要求,也是促進學生健康成長的有效措施。
關鍵詞:大學生 身體健康 心理健康 體育教學
健康的內涵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而不斷豐富和擴展,人們的健康意識日趨增強。早期人們對健康的認識很片面,只重視健康的軀體方面認為沒有疾病、殘疾或不適的情況就是健康的。隨著醫學的進步和衛生事業的發展,人們對健康認識在慢慢改變,從多角度來衡量一個人的健康水平。1989年世界衛生組織再次把健康定義為:健康包括軀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良好、道德健康。特別強調要從身體、心理和社會適應健康三維觀去評價一個人的健康狀況。除此之外還提出人的身心健康的8個標準:即“五快”“三良”。從健康的劃分來看心理健康十分重要,為了避免在體育教學中過分強調專項運動技能的學習,而忽略了心理健康目標的培養。我們將幫助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提高控制情緒的能力和預防心理疾病作為教師教學的側重點,如何培養學生堅強的意志品質,使其逐步形成健全的人格也變得愈加重要。
1946年第三屆國際心理衛生大會曾為心理健康下過這樣的定義:“所謂心理健康,是指在身體、智能以及情感上與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圍內,將個人心境發展成最佳狀態。”心理健康是社會精神文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復雜的社會環境中,人們的心理活動也比以前活躍、復雜,大量的社會現象,社會變革,對人們心理的影響、威脅越來越大。大學時期是人生最富于變化、激蕩的時期,處于這個時期的當代大學生是一個特殊的群體,在年齡、知識結構、生活環境、學習交往等方面有自己的特點,心理健康尚未完全成熟。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成為學校教育工作的一部分,它影響著學校德、智、體、美諸方面的發展,沒有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開展對大學生今后的學習和工作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在學校體育活動中有效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不僅能促進學生身體健康,也能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
2.1 培養學生克服困難的意志品質
心理素質是素質結構的核心,人的心理素質是在社會實踐中產生和發展的,對職業、勞動和其他社會實踐起著主導和調節的作用。心理素質與職業成敗的關鍵是心理素質能否適應工作需要。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競爭激烈的職業之間的強者應具備很好的心理素質。由于思想、道德品質、知識、技術、智力、身體、競爭力都是心理素質的體現。在現代經濟社會發展中,要求從業者具備積極進取的競爭意識,心理具備永不屈服的精神,人際技能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可以從一個角色轉換到另一個角色,在不同的工作場所能以不變應萬變,與時俱進,更好生存和發展。因此,在體育教學中要客觀地、有意識地培養學生適應社會的激烈變化,具備最基本的競爭意識、意志,掌握人際關系的技巧。
2.2 培養學生通過合作學習和競賽形成良好的團隊意識和行為
競爭意識是他們在未來生存和發展的重要條件,要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適應性。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研究報告中指出:現代生產和生活節奏接近體育比賽,在機會均等的條件下,誰跳得更快,擁有更強的競爭意識,誰就有可能占據優勢。競技體育中最突出的特點就是比賽和運動時通過競爭才能確定勝利。發展對抗性強,競爭激烈的籃球、足球、田徑、拔河、登山比賽和其他活動和競賽,學生從身體上感受沖突、緊張的氣氛、勝利、成功或失敗、榮譽、戰斗、情感體驗都可以使競爭意識得到升華。從游戲和活動中教育學生要遵守游戲或游戲規則,堅守崗位,努力密切合作,把握機遇,克服困難,爭取勝利。作為學生,紀律和團隊合作精神不可缺少,職場中遇到的困難、挫折同樣是不可避免的。在體育課教學中,利用體育教學的優勢,培養學生耐挫折,不怕困難,永不放棄的意志品質。通過體育鍛煉、比賽,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思維方式,學習一分為二。問題分析與反思自我,實事求是地分析失敗的原因,爭取有效對策。比如,一個行動的失敗,是什么原因,如何改正。球賽如何使用整個系統,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和發展變化的觀點來分析與預測現狀。在體育教學中對學生的磨難教育必不可少,創造一個困難的局面,引導學生克服戰勝困難;組織露營和培訓,開展不同的活動,設計一些障礙跑,跳躍性運動項目、武術、體操翻滾運動的細節。讓學生在體育鍛煉中克服身體和心理的“惰性”“極限”。培養學生在困難和挫折面前不屈服的意志品質。
2.3 培養學生和諧的人際關系
和諧的人際關系是心理健康的表現,而且還是獲得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徑,對一個人的生活和工作有至關重要的影響。蘇聯社會心理學家柯自明研究表明,工人的勞動時間15%是“確定的關系和沖突后的情感體驗”,人與人的人際關系緊張,會使人產生抑郁、焦慮、敵意、懷疑情緒、會使人感到不安,甚至使人產生精神疾病,這對身體健康是非常有害的。良好、和諧的人際關系可以幫助人們形成一種心情開朗,積極的工作態度,甚至有助于提高生命的活力。中國古代思想家已得出結論:“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經典名言。因此,正確處理人際關系是學生需要掌握的人生的大學問。學校體育教學的特點,可以使學生獲得更廣泛的社會交往和人際交流的機會。通過體育活動中人際交往實踐,培養學生誠實,樂于助人,互相幫助,團結協作的心理素質。
2.4 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體育道德品質
在體育教學中組織集體運動、競爭、博弈都可以增加學生和教師、學生自身社會接觸的機會。增強學生的社會化情感,并引導學生在活動中學會正確處理個人和集體,學生與教師之間的關系;尊重教師,尊重他人。隨和、誠實,以集體和他人的利益為重,不計較工作中的得失,善于學習,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因此學生在人際交往過程中,很容易形成利益群體意識,愛的奉獻,性格開朗熱情,無私的想法,公平的風格,誠實守信的品德。所以,當他們進入社會將改善其密切的人際關系,從而使他們的生活和工作充滿樂趣。
2.5 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進入大學的學生,這一階段要讓學生認識到個人在學校和社會體育活動中享有的權利和應履行的義務,了解國家體育的法律法規。同時,要讓他們深入了解個人健康與群體健康之間的關系,并能在體育活動中表現出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如愛護公共體育健身設施與器材,保護運動場內外的環境衛生等。體育課程學習是學生發展社會適應能力和增強社會責任感的重要方式。
(1)體育活動以克服一定的困難和障礙為特征,不僅有利于掌握運動技能,提高運動成績,而且還能達到激發動機,提高認識能力,調節情緒,培養個性之目的。在體育活動中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健康觀,充分認識到身體和心理的關系,明確體育活動是促進身心健康的有效途徑,引導學生體驗運動的樂趣,養成堅持鍛煉的好習慣。
(2)在體育教學活動中引導學生正確認識青春期生理變化的科普知識,能夠結合青春期生理、心理特點積極參加體育鍛煉,促進身體的全面發展。科學指導學生通過體育鍛煉來調節心理問題,從而達到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目的。
(3)在體育教學中,教師要善于運用能激發興趣的教學因素,運用多種生動活潑、形式多樣的手段和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體育課中體驗到快樂,保持愉快的心情,讓他們喜歡上體育課,這對具有心理問題的學生,能起到較好的緩解和調節作用。
(4)為確保體育課程教學目標的實現,更好地落實“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真正體現體育課程的性質,使學生掌握體育基本知識和運動技能的同時,形成體育的意識,養成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真正實現身體、心理、社會的整體健康目標。
參考文獻
[1]宋鶯.淺談高職體育教學中心理教育的滲透[J].科技信息, 2010(33):562.
[2]蘇敏,高吳軍.淺談高校體育心理健康教育[J].才智,2011(3): 269.
[3]李柏楊.大學生心理特點與體育教學[J].中國臨床康復,2005 (24):154-156.
[4]楊競楠.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培養大學生良好心理素質[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6):104-105.
[5]王國晶.在高職體育教學中實施心理素質培養的方法[J].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03(4):94-95.
作者簡介:①張雪(1977,6—),女,漢,河南淮陽人,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體育教學。
DOI:10.16655/j.cnki.2095-2813.2016.02.055
中圖分類號:G8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6)01(b)-005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