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杰(浙江省總工會干部學校 浙江杭州 310012)
基層工會組織參與公共體育服務的供給機制研究①
汪杰
(浙江省總工會干部學校 浙江杭州 310012)
十八大三中全會提出全面深化社會體制改革,在此背景下,體育社會組織改革逐漸成為國家社會改革的一個側重面,現階段已有不同類型、不同級別、不同性質的基層工會中的體育社會組織改革問題逐漸顯現,并成為了我國當前社會改革發展的一個熱點問題,一個難點,更是一塊“難啃的骨頭”。
工會組織 公共體育 供給機制
國家在推進社會組織改革中,不斷優化政府的政策導向和環境。十八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為我國社會組織改革提供了良好的基礎平臺,進一步確定了我國社會組織改革的方向,明確了“創新社會治理體制、提高社會治理水平。”政策的落地生根,讓社會組織改革的實施具體化,態度更加地明朗,思路更加地明確。加強社會組織改革,主要方向就是實施社會組織的實體化,培育、鼓勵和支持一直以來被政府控制或者被政府忽視的社會組織的發展,降低社會組織準入門檻,規范社會組織的制度管理和監督,針對國家特殊的行業,例如:公務服務類型、公益服務類型和科技服務類型的社會組織團體,以先行先試的原則,給予優先考慮,進而不斷推廣至社會的不同行業組織之中。社會組織去行政化過程中,最為明顯的是體育、文化部門,因此,國家在治理“去行政化”的改革中,最引人熱議的就是我國足球協會社會組織改革問題。體育社會組織改革與發展是當前我國體育事業發展的關鍵[1]。不同類型、不同級別、不同性質的體育社會組織改革問題逐漸展開,并成為了我國當前社會發展的一個熱點問題,也是一個難點,更是一塊“難啃的骨頭”。
2.1體育公共服務給的主體單一
長期以來,體育公共服務供給的主體只有政府和體育行政部門。隨著社會的進步,體育社會組織出現后,出現了以體育社會組織供給形式,但是體育社會組織往往與體育政府部門聯合一起,形成了政社不分的局面。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不斷進步,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體育需求越來越大,造成了以政府為主體的公共服務供給矛盾,從而出現了社會負面新聞,如:廣場跳舞大媽聲音擾民事件、爭搶活動場地打架事件,這些事件的背后反映了政府部門在體育公共服務方面供給問題。
2.2體育公共服務供給的對象有限
目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將為體育增強人民體質、提升人民生活品質、助力經濟轉型升級開辟新的空間,健康中國建設為體育事業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機遇。然而,以政府為主體體育公共服務以難以承擔人民群眾的需求,公共服務的包攬形式已捉襟見肘。根據調查研究,我國雖然每年培訓上萬名的體育社會指導員,但是社會體育指導員的稀缺性尤為突出,尤其在農村和偏遠地區,目前,我國尚不足每3 000人一名社會體育指導員,可見,體育公共服務局限導致了在建成小康社會之路上存在的弊端。不僅僅如此,我國還在體育場地、體育經費投入上還存在著較大差距。
2.3體育公共服務供給的總量不足
近幾年,我國政府不斷增加體育公共服務總量,并專門設立“體育彩票公益金”作為體育公共服務資金來源。現階段,作為民間資本較為豐富浙江省,應該充分利用社會資本參與到公共服務中來,這就需要第三方——體育社會組織的介入和發展,從而將彌補政府部門的投入。現階段,利用ppp融資形式,實現場館建設和運營,讓公共服務體育社會組織進入其中,實現解決公共體育服務供給總量的不足矛盾。
2.4體育公共服務供給的結構失衡
目前,我國體育公共服務一般均在大型場館建設和場地健身中,然而忽略“軟件”基礎建設。體育公共服務的軟件包括了科學建設指導、體育科研、體育新聞宣傳、體育隊伍培養和建設以及流行元素智能體育服務等方面。由于傳統體育政府部門,在多個方面不能具備相關資源開發資格或者能力,也造成了公共服務的結構不合理性和失衡。因此,融入體育社會組織,借助其資源平臺為人民群眾的健身提供科學、全面的指導。
3.1動力機制:激活體育社會組織協同供給的驅動力
體育社會組織協同公共服務發展的,需要社會潛在發展預期以及達到體育社會組織賴以生存發展空間。面對國家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事情,推進體育社會組織的全面改革有著重要的意義和深遠地預期。我國全面進入深化改革過程,就是全面實施段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然而供給側結構改革首要是增加人口的供給,這將會給未來幾十年的人口紅利,同時會給全民健康帶來一個新的機遇和挑戰。一來我國將面臨2.4億青少年兒童的健康供給問題;二來我國未來10年內面臨近3億的老年人,這些勢必需要政府部門重視和審視體育健身行業發展,政府在有限的資源供給方面的短板,也就給體育社會組織的運營發展帶來了新的希望和發展動力。
3.2整合機制:盤活體育社會組織協同供給的資源力
體育社會組:織整合是將多元化的元素相互聯系,構建一個較為系統、有序的過程。體育社會組織在公共服務中一般進行著多渠道的資源整合。例如:體育社會組織會將場地資源、師資指導資源以及社會發展智力資源等內容融合,形成一條流程培訓組織方式。尤其是在體育賽事管理、健身服務指導等方面。體育社會組織的整合是彌補體育、教育、旅游、文化等政府部門單方面提供公共服務的片面性和單一性,將體育公共資源最大化整合、優化。目前,人民群眾參與體育健身和體育活動的趨向越來越復雜,參與的目的性復雜、多元的,單一政府部門提供公共服務側重面也僅僅為職能范圍之內,超出權力清單之外,部門服務需要協調機制,協調非常困難。
3.3激勵機制:調動體育社會組織供給的積極性
激勵機制是調動體育社會組織協同供給公共服務的重要方面。隨著體育社會組織實體化的建設,改革不斷深入,體育社會組織勢必考慮到自身經濟發展基礎,這樣會造成一味追求高額資本收入,放棄了原本的社會組織公共發展意識,使得體育社會組織的社會功能、公益形式的喪失。加強激勵機制建設,完善體育社會組織的激勵機制結構,從社會公益角度出發,有效監控和管理體育社會組織,不僅僅追求經濟效益的最大化,同時兼顧社會效益的發揮。政府部門可以從兩個方面激勵體育社會組織發展創新:一是由“輸血”變為獎勵。傳統上,政府部門按照體育社會組織運營情況給予一定年費,或者活動經費,這樣籠統的輸血模式已經難以調動體育社會組織的活力。因此,打破“大鍋飯”的做法,斷絕體育社會組織的傳統輸血方式,建立完善的考核獎勵機制,調動體育社會組織自身運營能力。二是加強業務監督作用,鼓勵多種協同公共服務運作機制。
3.4保障機制:夯實體育社會組織供給的基礎
體育社會組織協同供給公共服務,需要賴以生存的制度保障、資金保障以及人力資源保障,從而存進體育社會組織的發揮公共效益。體育社會組織制度保障需要內部制度和外部環境制度,內部制度主要完善供給公共服務協會規章,建立會員性質管理制度。外部制度是在國家和不同省市給予優惠政策以及獎勵機制,使得同類性質的體育社會組織在市場競爭下良性發展,達到社會發展的需求。體育社會組織保障機制是實體化改革的基礎,也是深化全面改革重要方面,完善體育社會組織,加強類似體育協會、體育俱樂部之間管理,理順體育政府部門與體育單項協會、體育俱樂部之間關系,有利于政府部門提供合理的資金支持和政策保障。
總之,體育社會組織協同供給供給服務將是我國深化改革的一個重要方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健康中國的一個重要體現。完善體育社會組織協同發展機制建設,實現體育社會組織實體化,將有力推進體育事業健康的發展。
[1]傅振磊.我國體育社會組織改革與發展的思考[J].浙江體育科學,2006(1):8-12.
[2]盧宇.工會公益性研究[J].天津市工會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4,22(1):12-14.
[3]王衛杰,吳俊娜.新常態下加強服務型工會組織建設研究[J].求知導刊,2016(13):50-51.
G80-05
A
2095-2813(2016)08(b)-0131-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6.23.131
汪杰(1987—),男,漢,浙江麗水人,在職研究生,教師,研究方向:工會建設、工會制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