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緯國盛澤實驗小學,江蘇 蘇州 215228
?
禪宗視域下少林武術“禪武合一”思想的義理探析
張緯國
盛澤實驗小學,江蘇蘇州215228
摘要:通過文獻資料法和邏輯分析法對在禪宗背景下少林武術的“禪武合一”思想進行義理探究與分析,認為在以“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明心見性,見性成佛”為主要內容的禪宗義理思想和修行方式的長期影響下,少林武術已褪去其殺伐的本性成為少林僧人參禪悟道的宗教修行手段,在義理思想上具體表現(xiàn)為:禪武合一的義理基礎——“離相無住”; 少林武術戒律的終極形式——“無相戒”; 少林武術修煉的心意法門——“無念為宗”; 少林武術追求的最高境界——“見性成佛”。
關鍵詞:禪宗少林武術禪武合一義理
經(jīng)考證,自佛教約于漢哀帝元壽元年(公元前2年),由印度經(jīng)新疆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傳入漢族地區(qū),并于公元7世紀分別傳入西藏地區(qū)和云南傣族等地區(qū)以來,在漫長的佛教中國化進程之中,佛教原有的義理思想、儀軌制度和修持生活等各個方面都發(fā)生了巨大變化,使佛教打上了深刻的中國烙印,具有鮮明的民族性、地域性和時代性特征,并最終產(chǎn)生了中國化佛教。禪宗無疑是最具代表性的中國化佛教之一。禪宗站在佛教的基本立場,采取批判繼承的態(tài)度,以傳統(tǒng)佛教的大乘般若中觀思想與涅槃佛性等學說為基礎有機地融合了道家的自然主義還本思想以及儒家的心性學說,逐漸形成了獨具中國特色的以“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明心見性,見性成佛”為主要內容的禪宗義理思想和修行方式。而誕生在“禪宗祖庭,武術圣地”的少林武術,經(jīng)過佛教禪宗義理思想的長期浸染與改造后,形成了特征鮮明的禪武合一的少林武術,從而有力地促進了中國武術的多元化發(fā)展。
據(jù)史料考證,第一部闡述禪法的經(jīng)典著作是印度婆羅門教傳統(tǒng)吠陀文獻中的奧義書[1]。在奧義書中,“禪”被稱為梵文Dhyāna,即“禪那”,意思是靜慮、御心、攝念,是一種通過御心攝意靜思寂慮的冥想從而達到使心神凝然不動的入定狀態(tài)的宗教修持方法。當佛教傳入中國以后,不論是公元二世紀左右,安息國高僧安世高翻譯的《大安般守意經(jīng)》中所介紹的禪法,還是南朝梁武帝時期,東渡弘法的天竺高僧菩提達摩所宣揚的禪法,均為這種思想集中,專注一境的“安靜而止息雜慮”的佛教修持方法[2]271,即所謂“習禪之禪”或“工具之禪”,而非禪宗之“禪”。
禪宗作為中國佛教儒學化的典型代表,它的最大特點是把佛性心性化、人性化,將印度佛教的真如、佛性、法性、如來等原本具有抽象本體性質的真心轉變?yōu)楫斚迈r活的現(xiàn)實人心,建立了一個以當前現(xiàn)實人心為基礎的心性本體論體系,完成了中國佛教由出世到入世、由宗教到現(xiàn)實、由佛國到人間的重大改革,徹底改變了佛教的禪學觀念和理論導向。因此,什么是中國禪宗的禪? 中國禪宗的禪是一種文化理想,一種追求人生理想境界的獨特修持方法、或者說是一種生命哲學、生活藝術、心靈超越法[3]。
3.1禪武合一的義理基礎——“離相無住”
毋庸置疑,禪宗盡管在義理思想、儀軌制度和修持生活等各個方面都受到中國傳統(tǒng)儒道文化思想的巨大影響,在一定意義上具有“外佛內儒”和“外佛內道”的特點,但禪宗終究還是佛教的派別之一,傳統(tǒng)佛教所倡導的“不殺生、不傷生、不害生,自覺覺他、自度度人”的慈悲為懷,普度眾生的教義思想依然被禪宗所肯定與堅守,當佛教與作為“殺伐之術”的武術相遇時,武術的殺伐性是被佛教文化所否定的,但這并不意味著佛教與武術“勢成水火,絕不相容”。禪宗與傳統(tǒng)佛教繁瑣的漸進式的宗教修持方式有很大不同,禪宗認為人只要“離相無住,明心見性”就能“頓悟成佛”。所謂“離相無住”就是指人的認識不應執(zhí)著于事物的表象與概念,也不應認為事物自身的性質是凝固不變、永恒長久的,唯有如此,才能夠實現(xiàn)超越一切名相即“離相”,于一切法上不住相即“無住”。因此,禪宗反對一切執(zhí)著于名相的禪修方式,也反對一味地強調念經(jīng)、坐禪和禮佛,而是要人們在日常生活的行為舉止中去證悟自己的“真如本心”,達到“見性成佛”的終極目標,正所謂“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似求兔角”[2]729,只要能“見性成佛”任何修行方式都可以用。正是由于禪宗極具開放性和包容性的“離相無住”的義理思想,使得“內外兼修、身心俱練”的武術成為一種參禪悟道的特殊的修行方式。少林寺的僧人們在日常生活中,一方面將武術訓練作為修禪方式,用禪宗的義理思想來指導武術訓練的具體實踐;另一方面又將武術訓練作為行禪手段,通過運用在武術訓練過程中獲得的身體感受與心靈境界來展現(xiàn)“青青翠竹,盡是法身;郁郁黃花,無非般若”的“禪心佛意”。正是由于二者的相互印證、相互轉化,最終形成了以禪入武,以武演禪,內禪外武、禪武合一的少林武術。
3.2少林武術戒律的終極形式——“無相戒”
“戒”是梵文Sila的翻譯,意為“慣行”,轉為“習慣”、“行為”、“道德”、“虔誠”等。其具有防非止惡的作用;它是佛教“戒、定、慧”三學之一[2]286。當武術進入少林寺,在佛法的沐浴與感化下褪去原始的“殺伐之身”而成為“參禪證法”的修行手段時,就注定少林寺的武僧們既要受傳統(tǒng)武德的影響,更要受禪宗戒律的約束,并由此逐漸形成了以禪宗“無相戒”為最高追求的少林武德。在少林武德的規(guī)范下,少林武僧們在習武修禪過程之中謹遵禪宗修行的宗旨,并將少林武術嚴格限制在修行程式中防止其走向異端。對所有皈依佛門的佛教信徒而言,最基本的行為準則是佛教“五戒”,即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邪淫,四不妄語,五不飲酒。這五戒,是佛門四眾弟子的基本戒,不論出家還是在家必須遵守。因此,少林武僧在習武過程中首先要遵守佛門“五戒”,在此基礎上,少林寺還根據(jù)佛門的宗旨為少林武僧制定了 “習武十禁”,包括一禁叛師,二禁異思,三禁妄言,四禁浮藝,五禁盜劫,六禁狂斗,七禁違戒,八禁抗詔,九禁欺弱,十禁酒淫[4]。
然而“戒”有事戒、理戒之別,具有具體之形式者,即為事戒(隨相戒);若能不住戒相而安住于空、假、中三觀者,則為理戒(無相戒)[5]。不論是少林習武“五戒”或是“十禁”,都屬于具有具體之形式,有具體戒律條文和要求的“事戒”,并沒有超越具體名相的束縛而實現(xiàn)“外而離相,內而見性”的目標。所謂“無相戒”,即無相之戒,始見于敦煌寫本《壇經(jīng)》中:“ 惠能大師于大梵寺講堂中,升高座,說摩訶般若波羅密法,授無相戒”[6],其目的就是教人們不要執(zhí)著于具體戒相。無相戒的特點在于化他律為自律,從歸依佛到歸依自性,完全破壞了外在的形式和對外的崇拜,將戒相與戒體融于一身。“事戒”在本質上還是依靠外在的清規(guī)戒律來約束修行者的內心,其犯戒之欲念并沒有從根本上去除,因而是不徹底的,不完全的“戒”。少林武僧若要使武術轉變成為參禪悟道的有效手段,真正實現(xiàn)武道與禪法的融合歸一,就必須實行“無相戒”,也就是說將犯戒之欲念徹底的根除,連犯戒的念頭都不存在了,“于相而離相”、“離一切相”,方能“法體清凈,識見本心”。否則,少林武德規(guī)范就是少林武僧在佛法修行中障礙,阻礙了他們“明心見性,見性成佛”而得“解脫”。故契篙云:“無相戒,戒之最也”。
3.3少林武術修煉的心意法門——“無念為宗”
“內外兼修、剛柔并濟、意氣相隨、形神具煉”向來都是中華武術的共同特征,少林武術自然也不例外,但少林武術在禪宗義理思想的影響下,特別注重對內心持守的心意修煉。正如《少林拳術秘訣》所云:“達摩東來一字無,全憑心意下工夫”。因此,《少林絕技》中講:“欲學技擊,先學不動心。欲學技擊,必須破生死觀。”保持沉著冷靜的心態(tài),即“不動心”是取勝的根本,也是一個武技高超之人所具備的首要條件[7]。從根本上講,“外不著相,內不住念,無相無念”是為 “不動心”。 “不動心”絕非一念斷絕心如死灰,而是要求在修煉少林武術的過程之中需始終做到“于念而不念”、“于一切境上不起念”、“任心自念而不起妄念”的“無念”。“無念”并不是指什么事物都不接觸、不想,而是在接觸外境和事物時,內心不會受到外物的影響,不會糾纏于外在的任何東西,而外在的任何東西也影響干擾不了內心,心如明鏡,境來則現(xiàn),境去則無。正如《六祖壇經(jīng)》所云:“于諸境上,心不染,曰無念。[8]19”
“欲學技擊必須破生死關。夫生死一關,為眾生之大關鍵,亦即佛氏之度世證果無上法門也。又豈僅區(qū)區(qū)技擊一術,所當視為先務乎?[9]”去除恐怖心,突破生死關,是武術訓練與佛教修行都很重視的一個重大問題[10]。何以破生死關?少林武學提倡通過武術禪的參證與靜悟來領悟生死之機,即是要在激烈對抗拼殺的生死過程之中,使內心保持“見一切法,不著一切法;遍一切處,不著一切處”、“念念相續(xù),念念不住”之無念之境,頓悟諸法無我,萬法皆空,從而一念不起、萬念盡空,即便是山崩地裂于前,依然能穩(wěn)如泰山,堅若磐石,置名利、生死于度外,實現(xiàn)身心的真正超越和解脫。
3.4少林武術追求的最高境界——“見性成佛”
佛教作為一種宗教,其修行的最終目標就是覺悟成佛得涅槃解脫,解脫問題是佛教理論中最根本、最核心的問題,也是佛教整個理論的出發(fā)點與歸宿。離開了解脫論,佛教就不能成為佛教。禪宗亦非例外。在禪宗看來,真正徹底的解脫即為“明心見性,頓悟成佛”。正如《六祖壇經(jīng)》所言:“佛是自性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佛即眾生;自性悟,眾生即佛。[9]45”就傳統(tǒng)武術的悟道模式而言,乃是“道進乎技”,即在對技的訓練中所實現(xiàn)的精神境界的自我超越[11]。當少林武術成為一種參禪悟道的佛教修行法門時,少林武僧們在武術修煉過程中,處處貫之以佛法,自然而然的就不會僅僅停留在提高武術技術的層面上,而是要超越所能達到的最高武術技術能力,從而實現(xiàn)一種以“真如自性”作為本體,以“若見一切法,心不染著”的無念、“外離一切相”的無相、“于諸法上念念不住”的無住作為實踐要領,通過“般若觀照”來達到“頓悟自性”的精神體驗過程。
作為佛教禪宗祖庭的少林寺,僧人們刻苦修行的最終目的和最高信仰終究是在于“明心見性、頓悟成佛”,脫離痛苦求得大自在。因此,本著此目的修行的僧人在從事日常活動時,日常活動就已經(jīng)不再是一種簡單的身體活動,而是一種宗教修行方式。少林武術作為少林僧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自然而然地被納入到為信仰而修行的過程之中,此時的少林武術不再是一種技擊格斗的身體運動,而是實現(xiàn)僧人們脫離苦海,直入涅槃的工具。禪是武的精神本質,武是禪的表現(xiàn)形式,以禪入武,以武演禪,禪武合一,從而成就了少林武術作為一種極具挑戰(zhàn)性的禪修方式所要達到的“明心見性,見性成佛”的最高境界。
巍巍嵩山,古剎少林,千百年來以其博大的胸懷與禪宗佛法孕育了馳名中外的少林武術。由于歷史奇妙的機緣偶合使得少林武術在以“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明心見性,見性成佛”為主要內容的禪宗義理體系和修行方式的影響和改造下,將武術作為禪修手段,把武術訓練視為禪宗修行,在武術訓練中貫穿禪宗修行的基本原則,以禪宗修行的思想理論來指導武術訓練,逐漸形成了以武術為形,禪道為本,禪武合一的武術禪,并通過武術禪的參證與體悟,以煩惱即菩提,以生死即涅槃,在日夜苦修和最為激烈的生死搏殺間,頓悟法體清凈,自性本空,即心即佛,從而成就“心無掛礙,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12]”之真如境界。少林武術作為一種武術形式,在根本上是修禪的手段,正是由于禪宗獨特義理思想的內在支撐,使得少林武術以其鮮明的技術風格和深邃的禪法境界吸引著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yōu)橹畠A倒,為之著迷,從而有力地促進了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對外傳播和交流。
參考文獻:
[1]巫白慧.印度早期禪法初探——奧義書的禪理[J].世界宗教研究,1996(4):1.
[2]張岱年.中國哲學大辭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0.
[3]方立天.禪宗精神——禪宗思想的核心、本質及特點[J]. 哲學研究,1995(3):70.
[4]少室山人.少林寺武術百科全書[M].北京:京華出版社,1995.
[5]沈氏雪娥—釋幸蓮.《壇經(jīng)》無相戒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
[6]李申.敦煌壇經(jīng)合校簡注[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
[7]賴永海.中國佛教文化論[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0.
[8]楊曾文.校《六祖壇經(jīng)》[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
[9]尊我齋主人.少林拳術秘訣[M].無谷,劉志學.少林寺資料集[G].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2:233-245.
[10]喬鳳杰.佛教禪修與武術訓練[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06(3):64.
[11]喬鳳杰,陳沛菊.略論傳統(tǒng)武術的悟道思維[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04(5):1.
[12]陳秋平,尚榮.心經(jīng)[M].北京:中華書局,2007.
On the Meaning of "Zen and Wu"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Zen Buddhism
Zhang Weiguo
(Shengze Experimental Primary School, Suzhou Jiangsu 215228, China)
Abstract:By using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review and logical analysi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haolin martial arts “Zen Wu and Wu" in the context of the Zen Wu, assuming that shaolin wushu has become the method to practice religion for shaolin monks because of long-term influence of"no thought, no body, and no eternal”, which shows that the foundation of Zen and Wu is "from self", the ultimate form of Shaolin martial arts discipline is "without warning", the key of Shaolin Wushu practice is “no other thought”, and the highest pursuit of Shaolin Wushu is"enlightening".
Keywords:ZenShaolin martial artsunity of Zen and Martial artstheory
中圖分類號:G8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1839(2016)01—0056—03
作者簡介:張緯國(1982~),男,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武術與民族傳統(tǒng)體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