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海燕蘇州大學體育學院,江蘇 蘇州 215021
?
教會女校對我國近代女性體育的促進作用
苗海燕
蘇州大學體育學院,江蘇 蘇州 215021
摘 要:文章通過文獻資料的搜集對當時一些教會女校發(fā)展的背景、狀況進行整理分析,并對當時教會女校的體育活動進行探討,從中不難看出一些教會女校對中國女性體育始終持有積極態(tài)度,在一定程度上加快女性體育近代化進程,在中國女性體育史上具有積極作用。
關(guān)鍵詞:教會女校 近代 女性體育
近代女性體育的發(fā)軔伴隨著近代學校教育而產(chǎn)生,而近代女校的肇始則歸于教會的創(chuàng)辦。鴉片戰(zhàn)爭后,大批傳教士紛紛踏入中國,他們一方面擔負文化侵略的任務(wù),另一方面一些激進的女權(quán)主義者受女性解放運動的影響,致力于使中國女性享有同男性一樣的平等權(quán)利。1844年阿爾德賽女士在浙江寧波創(chuàng)辦中國女私塾[1],也被公認為近代中國第一所女子學校,正是這一歷史性創(chuàng)舉,結(jié)束了中國幾千年來無女子學校的悲哀。當然在一個兩千多年沒有女校的國家,想要創(chuàng)辦女校,可謂前無古人,其艱難和社會輿論可想而知,但阿爾德賽女士最終堅持下來,揭開了近代中國女性接受學校教育的序幕。此后出現(xiàn)“教會所至,女學接軌”的現(xiàn)象,打開了中國女學的大門。1850年美國圣公會傳教士裨治文夫人格蘭德在上海設(shè)立裨文女塾。1851年美國圣公會瓊司女士在上海設(shè)立文紀女塾。1853年天津淑貞女子小學,1859年在福建設(shè)立的育英女書院。[2]據(jù)統(tǒng)計,1847-1860年,外國傳教士在五個通商口岸共開辦女校12所。[3]教會女校傳授的多是近代西方科學教育,尤其重視女性體育的發(fā)展,教會女校開設(shè)體育課程,注重日常的體育鍛煉,這為中國女性接受西方較先進的體育知識和內(nèi)容提供了一個契機,創(chuàng)造了機遇,對于當時中國落后的女學教育(可以說當時還沒有一所真正的女學堂),教會女校的創(chuàng)辦可謂是近代中國的大事件,對中國女學起到了首創(chuàng)、激勵和示范的作用。直到1989年5月經(jīng)元善于上海創(chuàng)辦的上海女學堂(經(jīng)正女塾)可謂是中國自辦的第一所女學堂。經(jīng)過仁人志士對女學的不斷努力直到1907年清政府頒布的《女子小學堂章程》和《女子師范學堂章程》才首次承認女學的合法性。由此不難看出外國傳教士對中國女學具有直接的刺激和推動作用。
近代中國出現(xiàn)有組織地反對纏足 ,宣傳和實施 是以教會女校為實踐場所。 教會女校注重身體上的健康教育,開展女子體育課較早,初期的主要是游戲、徒手操和輕器械操。但是當時中國女性深受裹腳陋習的殘害,輕者行走不便,嚴重者甚至喪失運動能力,學生纏足影響體育課的正常進行,所以教會學校針對中國女學生裹腳的特殊現(xiàn)象第一個要改變的就是解放她們的雙腳,以求健全的身體。因此很多教會學校為了鼓勵學生停止纏足行為,往往采取減免學費、經(jīng)濟補助等方法。教會學校規(guī)定起初比較松,已有裹足者,入學后須放腳即可,后來由于求學者愈多,教會逐漸加重規(guī)定,入學者必須是天足,裹足者一概不收。19世紀末20世紀初隨后體育課的大力開展以及女子體育運動會的舉辦也使得越來越多的女生停止纏足。正是教會學校這一循序漸進的方法,使得許多女學生逐漸摒棄裹腳陋習,適逢其中,這對當時落后的舊中國無疑是強烈的震撼與反思。教會女校從其產(chǎn)生一直處于社會關(guān)注之中,任何風吹草動便會成為輿論的焦點,因此當教會女校率先戒除女生纏足勢必引起不小的轟動,隨后,中國一些開明人士也逐漸認識到放足運動對于女性健康的重要性,較有影響力的是以康有為、梁啟超等人發(fā)起的不纏足運動和不纏足會,提倡女性天足;1898年8月13日,康有為《請禁婦女不纏足折》闡述纏足對女性的迫害,光緒皇帝同意康有為的奏折,不纏足運動得到官方的認可,逐漸開展起來。[4]
近代體育來源于西方,近代中國女性體育確切的講應(yīng)發(fā)軔于教會女校。教會女校的體育內(nèi)容照搬西方的教育模式。教會女學生從入校起戒除纏足就是體育活動的開始,只有擁有一雙自然健康的雙足,才能真正的進行體育活動。教會女校對女生的體育十分關(guān)注的,體育課也是必修內(nèi)容,比如1844年美以美會在江蘇鎮(zhèn)江設(shè)置的鎮(zhèn)江女塾,在其十二年的課程設(shè)置中,一直將體操列為必修課,1850年開辦的徐匯女校也將體操列為必修課程。另外在教會女校中體育比較突出的要數(shù)金陵女大的教學模式。金陵女大一二年級每周四節(jié)體育課,三四年級每周兩節(jié)體育課,體育為必修課不及格者不能畢業(yè),要求非常嚴格[2]。金陵女大在體育教學中體現(xiàn)出較高的“女性本位”思想[5]。金陵女大關(guān)注學生的身體狀況,入學時會進行全面的身體檢查并予以矯正和特別照顧。身體弱者會另編一班,選定適當?shù)倪\動項目。學校每年都要舉行一次全校運動,還會在春季舉行一次室內(nèi)外的體育表演,目的是吸引女學生參與到體育當中,也讓體育成為女學生生活的一部分,每次運動會的召開學校會邀請家長和一些社會上層人士觀看,也逐漸使女性體育逐漸被大眾所認可,也讓女性體育逐步走入社會。近代最早將女性體育推進國際大賽事的當屬教會女校。1921年上海隆重舉辦的第五屆遠東運動會,中華基督教女青年會組織上海女學生一千余人表演徒手體操。1921年6月2日《申報》載:“從來女學界,對于運動會大會,素未參與,此為第一次”。教會女校的這一創(chuàng)舉為女子參加第六屆日本遠東運動會打下基礎(chǔ),將女性體育推廣到社會。
教會女校在國內(nèi)的不斷出現(xiàn),其所影響日益彰顯,國內(nèi)一些仁人志士受教會女校的刺激,另外受西學和維新變法的影響強烈呼吁女校的創(chuàng)辦。1892年鄭觀應(yīng)專門撰寫《女學》一文首先指出“居于無才便是德之俗諺,女子獨不就學,此乃政化之所由日衰的癥結(jié)所在”,批評歷來忽視女學帶來的弊端。“女子無才便是德”一直是女性恪守的舊訓(xùn)。[4]1896年梁啟超在《論女學》中說:“女學最盛者,其國最強,美(國)是也;女學次盛者,其國次強,日(本)是也”。所以他說:“中國之婦女深居閨閣,足不出戶。此風一日不改,則中國一日不強。”明確指出女學教育關(guān)系到國家的強弱盛衰。康同薇在《女學報》中說到:我有民焉而俟教與人,彼所以示儒我也,無志甚矣。[4]正是在強烈興辦女學的號召中,1898年經(jīng)元善組織創(chuàng)辦了第一所由國人興辦的女學——經(jīng)正女塾。緊接著1900年著名女詩人葉壁華在梅縣創(chuàng)辦懿德女子小學,1913年該校與崇實女校合并成立梅縣縣立女子師范學校。1902年開明士紳吳懷疚在上海西門生生里創(chuàng)辦務(wù)本女塾,同年蔡元培在上海創(chuàng)辦的阿國女校,嚴修在直隸創(chuàng)辦嚴氏女學堂,1903年楊白民在上海創(chuàng)辦的私立女子學堂城東女學,民辦學堂如雨后春筍,大有燎原之勢。[6]
如上所述,教會女校將體育列為女學的重要課程,使中國女性逐漸改變以往‘裹小腳’、弱不禁風’的孱弱形象,并促使女性體育走入社會,為大眾社會所接受,體育所帶來強身健體的功效越來越被國人所認可。國人創(chuàng)辦的女校多是參照教會女校的辦學模式,如經(jīng)正女塾就是以中西女塾為楷模,體育這一健身強種課程自然會被引用。嚴復(fù)在《原強》中對“吸食鴉片,女性纏足”深惡痛疾,;蔡鍔主張學習日本重武尚武精神,強國民體力以體育為主要手段,崇尚斯巴達教育,同時強調(diào)女子體育的重要性。鐵仁在《女子教育》中強調(diào):“女子強調(diào)體育,比男子還要緊要些,”沒有強健的母親何以有強健的民族?[7]不僅知識分子認識到女子體育的重要,學生自己也認識到女子體育的重要性,廣東學生張肩任在《女子世界》上發(fā)表的《急救甲辰年女子方法》指出“且女子者,文明之祖也,國民之母也。其干不強,未有其枝茂實者,故女子之體魄一弱關(guān)乎全國人種之問題”[7]。 另外,1907年清政府頒布《學部湊定女子小學章程》和《學部奏定女子師范學堂章程》正式承認女學的合法地位,并將體操列為女學的日常課程之一,自此女子體育真正走入正軌,1908年湯劍娥在上海創(chuàng)辦的中國女子體操學校,1912年廣州女子私立體育學校,1916年上海愛國女校開設(shè)體育科,1922年陸禮華在滬創(chuàng)辦上海兩江女子體育專科學校等在當時都是較有影響的女子體育學校。也使得女子體育真正的得以發(fā)展起來。從中不難看出,教會女校體育是一個引子,具有直接的激勵、示范作用,當其產(chǎn)生的強大生命力為國人認識后,一些愛國知識分子便會不遺余力的投身到女子體育當中,這也使得中國女性體育就此開始嶄新的一頁,如星火燎原之勢,展現(xiàn)前所未有的生命力。
參考文獻:
[1]羅時銘.中國近代體育通史第三卷[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2]喬素玲.教育與女性:近代中國女子教育與知識女性覺醒(1840-1921) [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
[3]俞慶棠.三十五年來中國之女子教育
[4]雷良波,陳陽風.中國女子教育史[M].山西:山西教育出版社,1993.
[5]張永廣,李亞娟.對民國時期金陵女子大學“女性取向”的體育教育考察[J].婦女研究論叢,2007(03):33-38.
[6]維基百科
[7]游鑒明.超越性別身體:近代華東地區(qū)的女子體育(1895-1937)[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On the Role of Church Girls' Schools for Modern Chinese Women Sports Development
Miao Haiyan
(Soochow University, Suzhou Jiangsu 215021, 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will discuss about the past development of the female mission school education and by applying the method of research review and history analyzing, the paper will try to point out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positive attitudes and the meaningful work by female mission schools.
Keywords:Church Girls’ Schools Modern times Women sports
中圖分類號:G8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1839(2016)02—0152—03
作者簡介:苗海燕(1990~),女,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傳統(tǒng)體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