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虎王雅博李龍
(1.蘭州城市學院 甘肅蘭州 730070;2.寧夏師范學院 寧夏固原 730070)
探析黃河文化影響武術之變遷
李虎1王雅博1李龍2
(1.蘭州城市學院 甘肅蘭州 730070;2.寧夏師范學院 寧夏固原 730070)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發源地,只要是水具備的屬性它都有,盡管中上游極有可能出現水土流失的現象,但是隨著泥沙的堆積,到了下游就會形成巨大的沖擊平原。武術在這樣一種環境下產生了獨特的變遷,形成了以套路為主的運動形式,套路運動能夠使習武者柔化野性,有利于社會穩定。但是武術的傳承方式以及繁雜的套路技術體系制約著武術深入發展。
黃河文化 影響 武術變遷
黃河發源于約占宗列渠其位于青海巴顏喀拉山的北麓,海拔5 400多米,四周高山環繞,終年積雪。出星宿海之后便進入鄂陵湖、札陵湖到瑪多,繞過積石山和西傾山,穿過龍羊峽到達青海貴德,黃河到甘肅境內,穿過不少大峽谷,匯集許多支流。中游段從河口鎮到河南盂津,河水折向南流,縱貫黃土高原,夾帶著大量泥沙,洶涌而下,到了壺口,地勢陡落,形成壺口瀑布,接著穿過龍門峽流到潼關,河道變寬,因匯人汾沁、洛河和消水等支流,水量大增。河水到潼關為華山所阻,折向東流,過三門峽到盂洛,便進入平原地區。下游段自盂津到山東利津縣注入渤海,由于泥沙淤積,水流緩慢,兩岸筑有大堤,成為高出地面的“地上河”。
黃河干流全長5464公里,9個省份都流經,“幾”字形狀,奔騰著向東流入渤海,沿途將30多條支流和無數溪川匯集起來,流域面積達75萬多平方公里。
源流段和上游段是黃河河道最曲折的地方,然后接下來是中游段,然而下游段相對而言非常筆直。下游河道多受地形的影響往往游移不定,盡管這樣黃河始終也沒有改變向東奔流的方向,有時河水在山東丘陵地帶向北注入渤海,有時會在山東丘陵以南奪淮流入黃海。
黃河流域在很大程度上作為孕育中華民族的搖籃,是世界古文明發祥地之一。遠在五六十萬年前,考古專家在陜西藍田縣發現了“藍田猿人”化石,證明我們的祖先早已存在。仰韶文化早在5000多年前的黃河中下游地區就已經出現。殷墟的發現,證明了遠在3 000年前,古老的文明古國就已經在黃河中下游流域地區建立起來。長期以來,人們的生產生活始終都圍繞著黃河,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對于人們價值觀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歷史上的黃河,波濤洶涌,經常會出現洪水等自然災害,導致泛濫成災。據相關文獻記載,黃河下游在二千多年以來,潰堤的次數高達1 500多次,發生過26次大規模的河流改道。再加上下游段的地勢比較低平,河道的坡降相對來說平緩,使得水流的速度有所降低,于是大量的泥沙便在河床上逐漸沉積下來,每年沉積的總量平均都在4億公噸以上,其余的泥沙則會隨著河水的流動逐漸到河口地區,然后經過沖積作用逐漸向海的方向延伸,以此形成面積巨大的河口三角洲。
流域內大面積的土壤非常肥沃,造就了豐富的物產,大大小小的山川眾多,景色秀麗,世代生活在黃河邊上的人口眾多,只要是水具備的屬性它都有,盡管中上游極有可能出現水土流失的現象,但是隨著泥沙的堆積,到了下游就會形成巨大的沖擊平原。
黃河將眾多的溪水河水匯集起來,奔騰著向東,這顯示不僅僅是水本身所固有的屬性,更多體現的是一種中華民族所特有的偉大民族精神和持之以恒、自強不息的堅韌品質。而中國人所推崇的正是這種品格和精神,從而逐漸造就了一種“溫良”的民族性格,這種看似如“毛筆”的溫柔性格,卻能將中華民族的自強剛健書寫出來,在一定程度上對于防止宗法制國家的動蕩不安,搭建起便于人們進行交流的互動平臺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并且對于周邊國家的發展也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武術在一定程度上作為中華民族傳統體育的象征,所遵循的發展軌跡大致一樣,勤勞聰慧的中國人經過長期的研究逐漸將武術與血腥分離出來,最初的時候武術以抗擊、搏殺為主,其最主要的表現形態便是以殺人著稱的軍事武術。但是,伴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文明程度的日漸提高,人文氛圍越來越濃厚,使得武術也漸漸被溫柔的外衣和面具包裹起來,原本搏殺是其最主要的目的,但是經過套路運動的發展,武術本身的技擊性技術也逐漸被改良,再加上“武德”的柔化、規范、對習武人員行為規范的有效控制,從而使武術的人性化、理性化以及人本化特點越來越明顯,非常接近黃河本身的“性格”,這也再一次證明了民族性格和文化的鑄造與一定的自然生存環境分不開。
4.1 黃河泛濫所帶來的影響
歷史上的黃河經常會泛濫成災,中上游地區的水土流失,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當地的生態環境,生活在該流域的人群對這些現象早已見怪不怪,不經意間還會進行一些人為的破壞最終導致生態環境的進一步惡化。傳統武術得以傳承的方法主要依賴的是口頭的傳授,這在一定程度上便會造成技擊性技術的流失。長期以來武術在發展過程中,尤其是在冷兵器時代,主要是以征戰、搏殺、自衛功能和保家護院、匡扶正義等為主要責任和使命,再加上中華民族文化的影響,使其在發展中逐步自成理論,受當時社會環境的影響,這些理論中不可避免的存在著一定的玄虛特色,如武術價值和社會地位的提升等,逐漸給武術籠罩上一層神秘感,在經過“師傅”的放大之后,故弄玄虛地將這種原本是身體的運動技能說的能量無比巨大。
然而,十分奇怪的是,中國的武術“師傅”們經常會將武術技術毫無保留的傳授給洋弟子,甚至部分“師傅”還會檢查自己的真傳是否出現遺漏的現象。洋弟子可能是語言上的不同,自身素質差,因此即便是這樣也不能全面且深刻的掌握武術技術的精華,無論“師傅”講解的多么深刻都不會對自己的地位產生任何的威脅作用。但是請大家一定要謹記,不管怎樣將武術教授給洋弟子從文化角度上也是一種巨大的流失,比如日本的太極拳原先就是從中國傳入,經過發展之后現在的水平已經非常高。
4.2 黃河改道所帶來的影響
黃河在歷史上改道的次數非常頻繁,據統計有26次之多,大面積的沖積平原也由此形成。武術深受其影響,在發展過程中,武術的“素材”和“養分”越積越多,種類繁雜、體系完整的武術體系終于在明、清時期形成,并且在地區人們的習武和練習當中逐漸形成各種門派流派。然而,人們往往在面對這樣龐大的技術理論體系,通常表現出來的是手足無措,難以實現全面的掌握與了解。因此不管多么厲害的武術大師都不能完全掌握其全部的拳種,因而沒有一位武術大師可以成為全中華民族公認的武術大師。然而這在一定程度上已經嚴重制約了武術向縱深方向的發展,盡管武術擁有百花齊放的格局,但技術的優化、衡量標準的統一才是體育得以發展的重要規律,而這對于武術套路來說有一定的難度,在現代的競技武術中大約有30%左右的規則被作為評判不公平的因素之一的重要評價指標。
武術文化的有效傳播,是要在實踐中將自身的優勢充分的發揮出來,將其中的所特有的人文精神無限的放大,并在此基礎上將制約自身發展的各種因素剔除掉,如“留一手”的問題。同時,充分借鑒人類所鑄造的先進文明成果,積極的將優異的養分汲取出來,避免固步自封,學習包容和博大,促進本民族文化韌度和張力的顯著增強。
[1]王智慧.社會變遷下的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記憶與傳承研究——滄州武術文化的變遷與啟示[J].中國體育科技,2015(1):173.
[2]陳威.近現代武術文化傳承流變——基于一個武術之鄉的考察[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15(3):165.
[3]張杰,姚遠.武術變遷與文化調適[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11 (3):72.
G861.1
A
2095-2813(2016)12(c)-0253-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6.36.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