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乃夫 高曉芳
(蘇州科技大學,江蘇 蘇州 215000)
?
文字到書法藝術
——以董作賓甲骨文書法為例
張乃夫高曉芳
(蘇州科技大學,江蘇 蘇州215000)
摘要:甲骨文書法的發展與甲骨文的研究密切相關。廣義上的甲骨文書法指出土的殷商甲骨寫刻文字,狹義上則指書法家用毛筆創作的甲骨文書法。前者為殷人用刀或筆契寫于龜甲獸骨上的文字,后者為后人用筆墨進行的藝術創作。在甲骨學與甲骨文書法發展中,董作賓不但在甲骨學研究方面貢獻突出,而且在甲骨文書法上同樣造詣頗深。
關鍵詞:甲骨文;契刻;書法;董作賓
從1899年王懿榮發現甲骨文至今,甲骨文收藏和研究經歷了具體發掘整理、使用傳播的曲折過程。時至今日,已有約十五萬片有字甲骨出土,共計發現甲骨文單字4378號。①隨著對甲骨文研究不斷深入,多部甲骨文著錄專著陸續出版,其中以1937年和1951年董作賓《殷虛文字甲編》、《殷虛文字乙編》,1983年郭沫若、胡厚宣主編的《甲骨文合集》、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寫的《小屯南地甲骨》和《殷墟花園莊東地甲骨》等最為權威和全具。它們不但為甲骨學研究工作者提供了豐富的一手史料,而且給甲骨文書法愛好者提供了原汁原味的契刻文字摹本。
一、甲骨文書法藝術產生的原因
對于甲骨文書法藝術的產生,主要有兩種說法。
其一,宣傳甲骨文和中國文化的需要。為了宣傳殷墟甲骨文和中國文化,以羅振玉、董作賓等為首的肩負歷史使命感的學者開始首先通過甲骨文書法來宣傳甲骨文。不但擴大了甲骨學的影響,也開創了中國書法藝術的新局面。
其二,最初研究甲骨文的學者多接受過傳統私塾教育,對毛筆書寫情有獨鐘。羅振玉5歲入私塾,16歲中秀才,從小接受傳統的儒家教育②。董作賓6歲入私塾,接受傳統儒家教育③。此外,使用毛筆書寫甲骨文字也最為便捷。久而久之也產生了甲骨文書法藝術。
二、甲骨文書體風格特點及分期
甲骨文作為文字書體,其創立、成熟與使用形成了不同風格與特點。徐谷甫、濮茅左曾總結:“商代甲骨文書體,大字有寸余,小字則方寸數言,若后世蠅頭小楷。書體風格隨時代變更,各有所異④。”
董作賓在《甲骨文分期斷代例》中通過對甲骨文字的骨版契刻、文字書體風格將其劃分為五期。第一期武丁時期。字體特點是雄偉宏大,字體形態大小有別,線條筆劃凈細精勁;第二期且庚、且甲時期。字體特點是謹守法度,字體略小,大小適當,形款勻稱整齊,疏密有致,法度中規;第三期廩辛、康丁時期。字體特點頹靡錯亂,字體線條柔弱、纖細,結構訛誤,體貌幼稚;第四期武乙、文丁時期。書體特點剛勁峭拔,線條較纖細,但勁挺鋼韌,結構風貌勁峭;第五期帝乙、帝辛時期。字體特點嚴整渾厚,字形勻稱,形款整齊。⑤
董作賓認為,不同時期甲骨契刻文字是由當時不同時期的貞人契刻完成的,因契刻時期不同,各貞人風格也不同,其字體演變異同,從而形成不同時期的書體風格。
從美術角度考察,甲骨文多以直線組成為字體構件,又隨處可見多種角度的折彎,直線透露著剛竣挺拔氣質,曲線則顯示著優美的特征。
自甲骨文書法誕生至今,主流甲骨文書法藝術風格逐漸分為三派。其一,以羅振玉為代表的“篆書派”,主要將甲骨文書法與傳統篆書書法相結合形成的甲骨文書法藝術流派,在北方地區受到廣泛認可;其二,以董作賓為代表的“原創派”,主要提倡原汁原味的甲骨文書法,將最本真的甲骨文契刻書還原于紙筆之上,在南方尤其港澳臺地區受到認可;其三,是之后逐漸發展和豐富起來的創新派,特點是甲骨文書法藝術風格別具匠心,擁有自身鮮明的特點。
三、董作賓甲骨文書法的特點
董作賓最喜歡武丁時期雄偉宏大,線條筆劃凈細精勁的書寫風格。具體分析董作賓甲骨文書法可以發現:
(一)董作賓多用甲骨文字書寫檀聯,而檀聯又必須要求裝飾美,若使甲骨文透出神態大小不一、錯綜多變的風貌,不得不加以整理,但董作賓能從字的結體運筆以及對字的藝術處理中使甲骨文字之 精神突出顯露。從他的甲骨書法中能看到他在致力還原歷史的真實形 態,致力顯示殷人的生命意識。他的甲骨文書法有著真與美的統一,有著崇高古樸的審美價值。
(二)董作賓甲骨書法章法獨具匠心,他把握住了甲骨卜辭中章法的真諱。董作賓甲骨書法能隨形造章隨章結體,顯示了他對甲骨文章法的真正領會。他的檀聯以對稱的章式著意體現了卜辭本來對稱的特點。
(三)董作賓寫甲骨書法不像某些人寫的甲骨文字,帶有鐘鼎文或篆書的方正與裝飾味,而是盡力體現甲骨文字本來的結體特征。甲骨文字的結體特點變化多端,它的象形性、多變性很難把握。董作賓卻能曲伸自如、取勢縱逸、高低歌正,既造形又攝貌,既有貌又有神,奇險的字,能使其穩定、平穩之字,又超常態能便應變,能很好的體現甲骨文字結體迢遙奔逸的風格。
(四)董作賓的甲骨書法頗能體現甲骨文筆法刀味。他寫的甲骨文字橫豎剛挺、圓曲有骨,落筆出筆皆露而不藏,筆畫行筆力走中鋒,輕淺利爽,重深有度,伸展自如。利用點線輕巧地組織了甲骨文筆法的俊俏之勢及變化之態。董作賓的甲骨文運筆看似輕爽,但極有法度,出鋒雖尖而不飄,方筆雖挺而不枯,曲筆雖柔而有骨。
四、對甲骨文書法藝術發展的意見
首先,甲骨文書法藝術的創造,是在甲骨學研究的基礎上而產生的。甲骨文書法是以甲骨文字為表現對象的,因而正確寫出甲骨文字,應是最基本的。其次,作為甲骨文書法藝術創作者,熟練掌握其字形是必不可少的基本工作,避免錯誤的表現甲骨文字。
總之,甲骨文書法藝術應回歸甲骨文之本真。去除急于求成和浮躁的心態。在創作甲骨文書法藝術之前,對甲骨學、甲骨文字有全方位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后,才能成為真正的甲骨文書法藝術的創作者和繼承人。
注釋:
①李宗焜:《甲骨文字編》,中華書局,2012年。
②羅振玉,《雪堂自述》,江蘇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2頁。
③董作賓,《走進甲骨學大師董作賓》,上海大學出版社,2007年,第41頁。
④徐谷甫、濮茅左:《商甲骨文選》,上海書店,1990年。
⑤董作賓:《甲骨文分期斷代例》,《董作賓全集·甲編》,第一冊,藝文印書館,1977年,第363-365頁。
參考文獻:
[1]王宇信.甲骨文書法家應回歸甲骨[J].中國藝術報.2011.8(8).
高曉芳(1991-),女,蘇州科技大學,世界史研究生。
中圖分類號:J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4-0255-01
作者簡介:張乃夫(1990-),男,漢族,籍貫:河南安陽,在讀碩士研究生,蘇州科技大學人文學院,研究方向:專門史 區域社會文化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