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起
(山東理工大學機械工程學院,山東 淄博 255091)
?
對傳統和合文化的認識
尹起
(山東理工大學機械工程學院,山東 淄博 255091)
摘要:中華和合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和合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文明生生不息的精神支柱。以和諧為核心的和合文化,貫通社會倫理道德、文化心理結構、價值觀念、行為方式、思維方式等各個方面,它強調人與自然、社會在動態制衡中和諧統一,蘊含著與其所處環境多樣統一、和平共處、追求總體結融合統一的思想,給我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了珍貴的資源支持。
關鍵詞:和合文化;淵源;內涵;特征
一、傳統和合文化的淵源
中華傳統和合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和”、“合”二字最早現于甲骨文、金文中。“和”的初義是聲音相互和諧;“合”的本義是人口的上唇和下唇相合攏。殷周時期,“和”與“合”作為單一概念,沒有連在一起使用。
春秋時期,“和合”兩字連用并舉,提出“和合”概念,構成和合范疇。《國語.鄭語》說:“商契能和五教,以保于百姓也。”意思是殷商時期為官者“契”能把五教加以和合,使百姓安身立命。這里的“五教”是指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等倫理道德規范。由此可知,“和合”并不是沒有矛盾的統一體,而是有差別的統一,是多樣性的統一,它強調在矛盾中實現和諧。
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認為“和”是人文精神的核心。其弟子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論語.學而》)認為治國處事、禮儀制度,應該以和為價值標準。在處世之道上,孔子認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論語.子路》)既承認事物的差異,又和合不同的事物,互濟互補,實現和諧統一。“和”不僅是做人的原則,也是治國處事的價值標準。
道家創始人老子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充氣以為和。”(《老子.第四十二章》)以及“和大怨,必有馀怨,安可以為善?”(《老子·七十九章》)在老子看來,道之所以能化生萬物,是因為道蘊含著陰陽兩個相反方面,萬物都包含著陰陽,陰陽相互作用而構成“和”。這說明“和”是宇宙萬物的本質以及天地萬物生存的基礎。
二、和合文化的內涵
和合思想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靈魂,貫穿中國思想文化發展的全過程。和合思想不是某家某派的文化精神,它曾被歷代各家各派運用。“在中國歷史上,儒家從差別中求和合,道家從人與自然的分別中求和合,墨家從兼愛交利中求和合,法家從守法中求和合。“盡管儒、道、墨、法等由于不同的階級、時代、政治背景對和合思想有自己的闡釋和理解,但各家都以達到“和合”為最高境界。正如著名的社會活動家程思遠所言:“‘和合’是中華民族獨創的哲學概念、文化概念。國外也講和平、和諧;也講聯合、合作。但是,把‘和’與‘合’兩個概念連用起來,是中華民族的創造。其實把‘和’與‘合’連起來使用本身也是和合文化的一種表現,是‘和’與‘合’的融突。”[2]
“和”是和平、和諧、祥和,是異質因素的和諧相處,“合”是結合、融合、合作,是異質因素的融會貫通。將“和”、“合”連用,除了強調團結、協作,更有向心、凝聚的含義,所謂“和合”,是指自然、社會、人際、心靈、文明等諸多元素相互沖突、融合,在沖突、融合過程中優質成分和合為新結構、新事物、新生命的總和。“和合”蘊含以下幾方面的含義:
(一)“和合”是事物存在與發展的前提條件,任何事物都由沖突和合而生
“和實生物,同則不繼”體現了“和合”這一特征。事物的生成與發展,需要多種不同要素相互作用,只有一種因素、一種力量,不可能產生新事物。不同元素在和合的作用下生成新質事物,“和合”是新事物產生的前提與條件。
(二)“和合”是一種融突和諧的存在狀態,也是一個沖突、融合變異的過程
“和合”意味著允許多元事物存在,沒有多元性也就沒有和合可言,“和合”是一種多元的存在狀態。這種多元狀態是沖突的結果,也是沖突的表現形式,在沖突中實現融合。沖突融合和合體是對原本事物一次提升,使事物得以進一步發展。
(三)“和合”是一個開放的、動態的過程
“和合”無論作為一種境界、一種狀態、一個過程或者原因與條件,都不是封閉的,而是開放的。儒家“民胞與物”、“協和萬邦”的道德境界,道家“與天地同流”的自然境界,都不是封閉、靜態的,而是開放、動態的。“和合”意味著新事物的產生和發展,注定它是一個開放、動態的過程。
三、和合文化的特征
(一)多元統一,追求和諧
理解和合思想首先要尊重事物的多樣性,張立文教授指出:“和合是諸多異質因素、要素的沖突融合,和合首先需要承認多元的、多樣的事物存在,它不是一元的,一元即同一、
單一、唯一,‘同則不繼’。”[3]事物之間存在差異和矛盾,才能“和實生物”,使新事物得以產生和發展。在承認矛盾和差異的前提下,將彼此不同的事物統一于相互依存的和合體中,取長補短,優勢劣汰,達到最佳組合,由此推進世間萬物的產生與發展。
(二)尊重差別,和而不同
和合思想尊重事物的多樣性,也強調正視事物的差異性。差異和區別是和合思想的起點。和合思想的核心是“和”,但是“和”并不是沒有矛盾和沖突,而是在承認矛盾、沖突的前提下,去解決矛盾、沖突,使矛盾雙方在對立統一、相互依存的和合體中,求同存異,形成總體的平衡、和諧。張立文教授指出:“沖突的關鍵點亦越明顯;和合的下手處亦越明確。”[4]
(三)重整體倡協同
和合思想注重統一多種因素的差異,協調事物的差分,吸收事物的優質成分,促進事物的發展和新事物的產生。和合思想運用樸素的整體辯證法與系統整體思想,把人、自然、社會看作一個統一的整體,追求它們內部以及彼此之間的和諧、合作狀態,實現社會整體和諧發展,使整體功能達到優化。
參考文獻:
[1]張立文.和合與東亞意識——21 世紀東亞和合哲學的價值共享[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213
[2]程思遠.世代弘揚中華和合文化精神——為“中華和合文化弘揚工程”而作[N].人民日報,1997-6-28(4)
[3]張立文.中國和合文化導論[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1.178
[4]E·希爾斯.論傳統[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56
中圖分類號:B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4-0168-01
作者簡介:尹起(1990.12-),男,漢,山東,學生,研究生,山東理工大學,機械材料加工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