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然
(遼寧石油化工大學馬克思學院,遼寧 撫順 113000)
?
東北義勇軍在東北地區抗日斗爭中的歷史意義
王然
(遼寧石油化工大學馬克思學院,遼寧 撫順113000)
摘要:本文就抗日戰爭初期東北義勇軍的抗戰行動進行探討,從東北抗聯的形成和東北地區抗日戰場雙方面對其在東北地區抗日斗爭中的歷史意義進行分析和論述。
關鍵詞:東北義勇軍;抗日斗爭;東北抗日戰場;結構組成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國主義在遼寧沈陽發動“九·一八”事變,這是日本帝國主義企圖想要侵占中國、稱霸亞洲的第一步。短時間內,東北大好河山被其踐踏,無數無辜百姓慘遭欺凌虐殺,中華民族陷入了空前的災難當中。在這一期間,中日民族矛盾已然上升為我國主要矛盾。面對日本帝國主義的入侵,面對當局國民黨政府的不抵抗政策,英勇愛國的東北人民不畏強敵,積極斗爭。東北三省的義勇軍實際上無分地區省份,在斗爭時期彼此支持共同抗戰。這些奮勇作戰的義勇軍官兵在東北抗日斗爭中以鮮血和生命為代價,貢獻了自己的力量,他們的抗日精神有著極為重大的歷史意義。
一、為東北抗聯的形成提供了基礎
1936年2月20日,東北抗日聯軍在中共東北黨組織和東北人民革命軍的決策下,以東北義勇軍余部為基礎正式建立起來,并且在后來不斷進行發展在東北地區的抗日游擊戰爭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東北抗日聯軍共編制11軍,第一、二、三、六、七軍是由東北抗日同盟軍、東北人民革命軍、東北反日聯合軍等部隊改編建成的,第四、五兩軍是在王德林的國民救國軍和李杜的吉林自衛軍余部基礎上建立的,而剩下的第八、九、十、十一軍也是在東北義勇軍的殘留余部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抗日聯軍中其他分散的軍隊也有丁超下屬的駐吉林步兵第二十二、二十四、二十六、二十八旅,馮占海部下吉林衛隊團全部成員以及唐聚五部的各縣警察大隊及零散義勇軍隊伍等,黑龍江馬占山部在嫩江橋抗戰中指揮的黑龍江防軍第三旅,蘇炳文領導的黑龍江防兵第一旅,以及遼寧省警務處長兼沈陽市警察局長黃顯聲和督察長熊飛帶領的一部分警察和公安隊。
東北義勇軍的隊伍中包含各界愛國人士,其中有一部分原是東北軍官兵,他們有一些曾進入軍官學校學習掌握了一定的軍事知識,又在東北軍及義勇軍的戰斗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在加入抗日聯軍后這部分人員能夠擔任領導及參謀工作,這一組成部分在東北抗聯隊伍中幾乎發揮出了主力的強大力量。還有一部分是東北農民組織起來的秘密會社,東北農民在事變之后遭到日本侵略者的殘忍凌虐,一時之間東北三省愛國民眾自發集結起來,關內活躍過的大刀會、紅槍會等會社組織紛紛來到關外自主加入東北義勇軍隊伍中,為抗擊外來侵略者獻出自己的力量。每當國難之際,愛國青年學生總會第一時間站出來組織游行和宣講,東北三省抗戰爆發以來,東北大學甚至北平各大高校的愛國學生紛紛罷課游行,不僅到處游說鼓勵民眾抗日,也有許多青年學生加入到抗戰隊伍中進到抗日戰場上。義勇軍中還有一部分是各地區部隊收編的愛國綠林,一直以來這些綠林人“占山頭”、拉幫結伙多次滋事,也讓各地政府頭疼不已,但在“九·一八”事變后,面對國家危難、家園被占領,愛國綠林們以國家民族興亡為先,停止互相爭斗,轉而聯合起來共同抗日,這些愛國綠林中出了許多的愛國將領,如張海天、宮長海、項青山等人均放棄所占山頭,帶領手下愛國綠林加入義勇軍隊伍積極抗戰。義勇軍的組成雖然復雜,但是這些不同階層的人員都擁有愛國主義精神和抗日熱情,尤其每一階層有其不同的特性,這些不同的特性在他們加入東北聯軍之后仍在發揮其作用。
在日本侵略者加大力度打擊下,東北義勇軍抗戰后期力量逐漸薄弱起來,中國共產黨為更好地進行抗日斗爭開始建設起領導義勇軍殘余部隊。中共所堅持的抗戰宗旨是“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組建最廣泛的統一戰線”,這條宗旨也貫穿了東北聯軍的組建過程之中,聯軍每一支部隊都將東北義勇軍、山林隊等隊伍吸納組織起來,不僅擁有其隊伍原先的優勢和特性而且東北抗聯這支抗戰隊伍還擁有較為完善的軍隊組織力。東北抗日聯軍中幾乎每一軍都有義勇軍余部的組成力量,不僅如此,聯軍所建立起來的抗日根據地也是以當初東北義勇軍的戰斗區域及活動范圍為基礎。從另一個方面來看,東北義勇軍在抗戰過程中所積累的抗日戰績在全國民眾中進行過宣傳,有較大影響力也有較好的群眾基礎,這也為東北抗日聯軍在民眾之中樹立起了較好的形象,便于開展抗日宣傳。從這些方面來看,東北義勇軍在隊伍組織、抗戰經驗和民心等多方面為東北抗聯積累起了良好的基礎,這也促進了后來的東北聯軍戰斗力量更為強大。
二、為東北地區抗日斗爭提供了戰斗經驗
毛澤東同志指出:“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是在曲折的道路上發展起來的。這個戰爭,還是在1931年就開始了。”在今天我們必須要承認的是東北義勇軍的確是中國抗日戰爭的先鋒隊,他們在作戰條件不利的條件下舉旗抗日,打響戰斗第一槍,通過多次戰役的勝利和軍隊百折不撓奮勇向前的戰斗精神極大地鼓舞了全國各地軍民,推進中國抗日戰爭的進度,并積累了大量的戰斗實踐經驗。
東北義勇軍成立初期各隊伍是各界愛國民眾自行組織建立,也并沒有建制,部隊整體缺乏領導核心和指揮,再加上武器資源少,較日軍比較而言軍力較弱,因此在斗爭過程中格外艱難,但是東北義勇軍在這樣的條件下積累了許多東北地區戰場的戰斗經驗,尤其是在白山黑水之間與日軍的追逐戰為日后抗日戰爭的游擊戰提供了非常寶貴的戰斗經驗。在東北義勇軍抗戰后期,東北義勇軍余部在日本侵略者的攻擊下日漸難以抵抗,學習到中國共產黨抗日統一戰線政策加入到共產黨隊伍之中繼續抗日,并將較為初期的游擊戰經驗帶到戰場上,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組織下開展并發展出東北抗日游擊根據地。1935年末期,東北地區已建成蒙江、河里、綏寧、勃利、磐石、虎林、東滿、珠河、密山、湯原、五常等10多個抗日游擊根據地。毛澤東同志對于義勇軍和抗日聯軍的游擊戰爭歷史地位和貢獻有過這樣的經典評價:“東三省的抗日義勇軍和抗日聯軍的游擊戰爭,曾經發展到很大的規模,中間經過許多困難挫折,始終沒有被敵人消滅?!?/p>
在東北義勇軍的抗戰經驗基礎上,抗日聯軍一軍在楊靖宇將軍領導下屢次在南滿地區對日軍發動游擊戰,在反復斗爭的過程中抗聯一軍始終以少戰多逐漸將義勇軍的戰斗經驗發展起來,總結出了具有抗聯特色的山地游擊戰術。這套游擊戰術之有力也被毛澤東同志認可并給予了高度評價,這樣根據東北地域特色所總結發展的、具有極大參考價值的游擊戰術為全國的游擊戰爭都提供了非常寶貴的戰斗經驗。
中圖分類號:K26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4-0099-01
作者簡介:王然(1992.2-),女,漢,山東省壽光縣,碩士就讀,遼寧石油化工大學馬克思學院,中國近現代史基本問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