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蓮蓮
(江西師范大學,江西 南昌 330022)
?
克里姆特與塞尚風景畫之視覺構成比較研究
荊蓮蓮
(江西師范大學,江西 南昌 330022)
摘要: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西方有兩位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他們繪畫作品的內容與形式對世界的藝術發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一位是被稱為“現代繪畫之父”的塞尚。另一位是維也納象征主義大師克里姆特。接下來就讓我們更近一步了解這兩位大師。
關鍵詞:克里姆特;塞尚;視覺;構成;意義
相對于克里姆特的風景,大家對他的人物畫更為了解。那是因為克里姆特很晚才開始畫風景,并不以風景畫自居,大部分是離開維也納度假時才作,顯然這些休閑之作與他的人物畫迥異。雖然他的風景畫有不少是在維也納的工作室完成的,但作大部分都是戶外寫生。所以畫面所呈現出的無疑是忠于他所看到的。畫面上的筆觸和實物排布與印象派或后印象派的視覺感受極為相似,這正把我引向對克里姆特風景畫的探索當中。
塞尚的風景給人的視覺力量極為強烈,與他所追求的所見與所知的完美結合相一致。他大膽革新,在吸收印象派的某些因素之后,探索出一種注重體積感與印象派迥然不同的風景畫藝術。
克里姆特與塞尚生活在同一世紀的先后年代,他們各自在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下進行著藝術創作。然而,在繪畫藝術的演進過程中,我們驚奇地發現,克里姆特與塞尚的風景畫或多或少有著近似的目標,他們的靈感均源自于他們對大自然的切身感受。但是塞尚所所要完成的,是將視覺體驗與自身感受相結合。而克里姆特則是將視覺體驗與圖示結合。這些使我想更進一步探索他們的風景畫在視覺構成上的聯系與區別。
網絡資料和書本資料當中大多各自對克里姆特和塞尚的風景畫做詳細的研究,但對他們的風景畫作對比研究的少之又少。從克里姆特與塞尚風景畫視覺構成問題入手,通過比較研究對他們的風景畫作一種新的解讀嘗試,更進一步了解大師對風景畫面的構成縝密的思維過程,試圖通過對比找到這兩位大師畫面視覺構成的聯系與區別,發揚對美術作品的研究精神并從中汲取營養,帶到自己風景寫生與創作的過程中,發現與大師的距離,不斷改進創新,不斷探索嘗試。
一、克里姆特與塞尚風景畫視覺構成之區別
在克里姆特的風景作品中已不具有人物畫中明顯的象征主義特征,有的是對大自然的真實反應。在筆觸上,點與塊是構成其作品內容、塑造其作品形象的主要描繪方式,由點及塊,慢慢擴張成面,延伸至畫外。他對點的應用是受到了新印象主義點彩畫派的影響,克里姆特對此種有科學理論根據的繪畫方式并不感興趣,他將其運用成破裂的筆觸,創造出豐富的肌理效果,并具有平面裝飾性,創造了與印象派不同的自然描繪方式。在克里姆特的風景畫中豐富的色彩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平面化的和以點塊造型的風景畫中,色彩恰當地彌補了畫面的單調和無味。克里姆特在其風景畫中所用的色彩是一種主觀化的色彩,不是對自然界的單純模仿,而是根據自己審美需要將大自然的色彩進行分析、概括和表現。他運用了大自然中原本的顏色系,大量地運用了黃、橙、綠、紅、藍、紫多種顏色。在構圖上,他大多選取近景式構圖,且在作畫前經常用望遠鏡進行觀察取景。選取的畫框大多為正方形,這樣的畫面給人的形式感在各個方向上都是平衡穩定的。畫中的地平線有時抬的很高,有時壓的很低,打破了常規的三分之一構圖法,使觀者在看完近景的同時不自覺的把視線移向視平線,達到了多視點的視覺效果,以致畫面上的景物,觀者都能自上而下一覽無遺,仿佛每一位觀者都是站在他所營造的虛幻的風景之中,令人敞開心扉,久久不想退去,如他的風景作品《櫸木林》、《公園》等。
與克里姆特不同,與印象派的認識相違背,塞尚的風景畫面中所呈現的是一種堅實、穩固的視覺感,達到的是“精神的眼”和視覺的眼的結合。在筆觸上,比克里姆特的更為自由瀟灑,堅實有力。剛直的筆觸從畫面的一個角開始斜方向的排列,所有的景物幾何感極強。克里姆特的畫面色調有明顯的整體冷色調或暖色調,所描繪的景色更接近于眼睛所看到。而塞尚的畫面是冷暖呼應的,近處暖一點,遠處就要冷一點,有時暖色在大片的冷色當中起點綴作用,他不會把看到的色彩直接描繪于畫布上,主要根據畫面需要來安排這個地方應該是什么顏色。在構圖上,塞尚的視點不再固定于一點,他作畫時在高處,采取了俯視的角度,充分調動畫面的空間形式,有明顯的近景,中景,遠景,并用色彩和筆觸來推出畫面的空間深度,如《圣維克多山》、《普洛文斯山》等。而克里姆特對平面裝飾感的追求勝過畫面空間感。
二、克里姆特與塞尚風景畫視覺構成之聯系
克里姆特與塞尚風景畫所具意圖是有近似相同的目標。
第一,在觀察方式上,他們都保留了印象派戶外寫生的方式,強調直接面對大自然時的感受,這種感受包括觀者視覺感觀和現場呈現的綜合體驗,即所知與所見。
第二,在畫面構成上,都達到了平衡與穩定之感。克里姆特所選畫幅尺寸多為一平方,正方形的構圖以及充盈飽滿的裝飾性畫面增加了畫面的平衡穩定性。塞尚用圓柱體、圓錐體和球體來表現自然,把世間萬物歸納成幾何形狀,增加了畫面堅固穩定的感覺。
第三,在題材上,兩位大師的風景畫中均不會有人物出現,題材多為植物、房子、湖水、土地等,這在視覺上給觀者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
第四,在精神觀念上,兩者都想表現自然的永恒本質且都主張,這個本質影響著視覺構成。都摒棄了印象主義的“光與色”和純科學性的理性思維。他們不是對自然的如實再現,而是根據兩位畫家本身所需進行理性的推理和取舍,主觀經驗與客觀感受的結合,在活躍與秩序中呈現出古典主義和現代藝術的身影,給觀者視覺上的新鮮和享受。
本文著重克里姆特與塞尚風景畫視覺構成方面的比較研究,從構成畫面的諸多元素進行展開探討,例如色彩、構圖、筆觸、題材、視覺感受和精神觀念等,通過兩位大師的作品去體驗畫面所呈現給觀者的視覺享受。
研究創新之處在于大膽的對克里姆特和塞尚的風景畫進行各個方面的比對探討,增加了對兩位大師風景畫視覺構成方面新的認識和了解。通過對比發現了兩者風景作品之間的聯系與區別,探索了風景繪畫中諸多元素在畫面視覺構成中的作用,并從觀察方式和精神觀念層面找到了兩位大師風景畫所具意圖的聯系以及使構成兩位大師畫面穩定感因素。有助于我們從不同方面去認識感受大自然,發現我們與大師的距離,走進大師,研究大師的風景作品,不斷探索屬于自己的繪畫語言和繪畫道路。
參考文獻:
[1]史蒂芬·柯雅.鄧聿檠譯.唯“美”解放自我—論克里姆特與其風景畫[J].Foreign arts,2012年8月.核心期刊.
[2]何政廣.維也納分離派大師—克里姆特[M].2005年1月.河北教育出版社.
[3]何政廣.世界名畫家全集—塞尚[M].2008年1月.河北教育出版社.
中圖分類號:J2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4-0269-01
作者簡介:荊蓮蓮(1992.01-),女,山東省濱州市人,江西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美術學2014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油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