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婧蔚
(西北政法大學法律碩士學院,陜西 西安 710000)
?
淺析安樂死合法化可能性
鄒婧蔚
(西北政法大學法律碩士學院,陜西 西安710000)
摘要:“安樂死”,源于希臘文“euthanasia”。在目前的醫療條件下,有很多疾病無法得到根治,很多病人不得不承受巨大的心理和生理的痛苦。社會上很多人以及法學家都希望通過立法,確立安樂死的合法化。荷蘭是最早承認“安樂死”的國家。在我國安樂死還沒有進入立法程序,望早日對“安樂死”進行法律上的界定。
關鍵詞:安樂死;各國案例;實施條件;立法情況
一、概念
“安樂死”是指沒有痛苦的結束病人生命的一種臨終處置。目前關于“安樂死”的分類有兩種,一是以是否采取措施來促使病人死亡為標準,二是患者自己的想法為標準,“安樂死”可以分為“自愿安樂死”和“非自愿安樂死”。
安樂死在歷史上并不是一個新生話題,在公元前紀年的歷史中就有了可以加速死亡的措施。二戰之后安樂死立法運動得以重新興起。2001年4月荷蘭議會通過了《安樂死法》,使得荷蘭成為世界上安樂死主動得到社會承認的唯一國家,這也為解決安樂死這一倫理學難題提供了法律依據。世界著名學者湯因比和池田大作也曾在他們的著作以及談話中使用了大量文字討論關于安樂死的問題。可以想見對安樂死的接受已成為世界趨勢。國外不少醫學家、倫理學家、法學家都十分贊成病人可以選擇自愿實施安樂死,他們普遍認為這是對病人、對家屬們的一種解脫。為了緩解病人的痛苦,緩解醫療資源的緊張,我認為可以申請實行安樂死,對于申請實施安樂死的病人應當規定完整的程序以及法規。如果,想要申請實施安樂死,重病病人必須在他的意識十分清醒的狀態下表達出接受安樂死的意愿并提出自己的請求,病人所遭受的病痛的折磨必須被醫療人員認為是難以忍受的、醫生必須在安樂死是時候向政府機構報告等等。比如,為了避免質疑,死者應當留下安樂死證明,證明其是真實自愿的行動,且申請安樂死并不受第三者的影響。
二、正當性
有學者提出:從法理上來說,安樂死合法化問題的實質在于人是否享有自由的死亡權,人可以自己選擇死亡嗎?
從法理來說生命權應當包括出生權、生存權以及死亡權。權利是法律賦予人實現其利益的一種力量。而死亡權也就是人們生命權的確認。但是另一方面,生命不僅屬于個人,他也是這個社會的一份子,社會可以對個人處分自己的生命的權利加以限制,法律就會成為限制人死亡權的最有效的手段。只有在個人處分自己的生命權時不會對社會產生不利影響時,個人才有權處分自己的生命,死亡權體現了法律對個人意愿的尊重和保障。
哈特主張,法律權利的本質功能在與尊重權利享有者的選擇。那作為基本人權的生命權是否可以放棄呢?人權包括集體人權和個人人權,而人權的實質是人的生存和發展,如果沒有生存和發展的自由,談何享有人權呢。生命權中應該包括著選擇生的自由,以及選擇死亡的自由。自由選擇死亡作為生存權的一部分,應該得到社會自己法律的承認。米爾恩認為:“生命權是一項可選擇的權利,因為權利人有可能放棄他。”
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安樂死是科技發展給法律帶來的難題:雖然醫學上可以使用先進的藥品讓身患絕癥的飽受痛苦的患者有尊嚴的死去,但是法律以維護人的權利為目的,在人的最基本的生命權的問題上采取謹慎態度。
三、結論
我國刑法目前對于安樂死沒有相關的法律規定,在司法實踐中對于實施安樂死的行為是否應當定罪處罰,在學術界有著不同的觀點。一種觀點認為,不能認為安樂死這種故意殺人行為是合法的。經被害人同意,奪取被害人的生存權利,有著同樣的社會危害性。另一種觀點認為安樂死沒有社會危害性,不構成犯罪。我認為,安樂死沒有社會危害性,因為安樂死符合了飽受痛苦的患者的意愿,是對病人的尊重,是對人權的尊重。
我認為,支持安樂死比反對派更為合法合理,刑法本身出發經過法律嚴格限制的安樂死沒有社會危害性,從我們社會傳統觀念出發,安樂死也體現了對于人的尊重,安樂死本身在不違法的同時解決了患者的痛苦,節約醫療資源,利于社會的發展。
安樂死合法化符合對于人權的要求,,也符合我國目前法治化進程的要求,因此我國安樂死合法化具有可行性。我國憲法規定,公民生命權與人格尊嚴必須維護。同時我國民法也規定了對個人利益的保護與尊重,安樂死從憲法、刑法、民法上都有其合法的可能性,我認為安樂死的合法化有著充分的土壤以及條件。
參考文獻:
[1]葉高峰著:淺談“安樂死”問題,《現代法學》1989年第一期
[2]李建平:安樂死的歷史演變及法律地位.中華現代醫院管理雜志.2005年第3卷第2期.
[3]高銘暄、馬克昌:刑法學.北京大學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514頁.
中圖分類號:D9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4-0083-01
作者簡介:鄒婧蔚(1990.07),女,山東威海人,西北政法大學法碩專業2015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國際私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