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靜 白云鵬
(1.云南師范大學商學院,云南 昆明 650000,2.云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云南 昆明 650000)
?
如何認識政治權力
唐靜1白云鵬2
(1.云南師范大學商學院,云南 昆明650000,2.云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云南 昆明650000)
摘要:政治權力本身作為一種社會現象,其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由于社會的內容不斷豐富,那么政治權力的涵義自然也不會是一成不變的,要隨著對社會認識的不斷深入,不斷加深對政治權力的認識,本文的目的在于通過公共權力這一新的社會發展,闡述對政治權力的動態認識。
關鍵詞:政治權力;社會現象;公共權力
在現代社會,政治權力的本質是什么,已經在學界獲得一個普遍的認識,即認為政治權力的本質就是社會公共權力。在獲得這一認識的過程中,對于本質的探究,其實就是一個對問題聚焦的過程。對問題進行聚焦是非常必要的,聚焦可以使一個問題的首相程度相對減弱,甚至可以將一個抽象的問題具體化,以便我們對問題展開深入系統的研究。
在對政治權力進行聚焦的過程中,政治權力的本質得以凸顯,即公共權力。如果我們對政治權力無從下手,那么我們可以公共權力入手展開對政治權力的研究,因為對我們而言,公共權力相比于政治權力,抽象程度要弱一些。當我們充分理解公共權力為何的時候,自然而然也就理解政治權力為何,蓋源于政治權力的本質就是公共權力。
這樣一來,對政治權力的認識就轉化為對公共權力的認識。公共權力為何?說法很多,但是廣為接受的說法是社會契約論,認為公共權力產生于社會全體之間的權利讓渡,在讓·雅克·盧梭所著的《社會契約論》第一卷第六章“論社會公約”中,有這樣一段表述“創建一種能以全部共同力量來維護和保障每一個結合者的人身和財產的結合形式,使每一個在這種結合形勢下與全體相聯合的人所服從的,只不過是他本人,而且同以往一樣自由。”①這是盧梭所設想的社會公約中,一項非常重要的條款。如果把該條款轉變成現代話語加以表述的話——個人理解——“構建一種以公共力量來維護和保障人身與財產的體系,在該體系中的所有參與者所獲得的維護與保障是平等的,不會因參與到該體系中,而使參與者的自由受到減損。”
參與者所讓渡的權利就是在個人的人身與財產受損時可以反抗的權利。參與者將這一權利統一讓渡出去,由公共力量加以維護和保障,因此,才有權力來源于權利的論斷,進一步講,盧梭所言的“公共力量”就是所謂的公共權力。
如果我們對公共權力的理解只停留在這種程度,顯然是不夠的,因為我們不能忽略的是,運行公共權力的人仍然是該體系的參與者,運行公共權力的參與者當中的一部分,由于讓渡了自己的權利之后,卻獲得了運行公共權力的權利,這樣一來,在公共權力體系中,就存在兩類參與者,一類參與者是憑借讓渡權利獲得權力,同時也獲得了可以得到權力維護與保障的權利;另一類參與者也是憑借讓渡權利獲得權力,同時也獲得了可以得到權力維護與保障的權利,到這里,兩類人在社會公約中的對價,看似是平等的,但實則不然,后一類人還額外獲得了運行公共權力的權利,在這一點上,兩類人是絕對不平等的。而盧梭在第一卷第六章結尾所言“所以每個人都得到了他失去的東西的等價物,”②按照盧梭的觀點,其認為在該體系中的所有參與者之間所獲得的對價是平等的,并且認為主權者會天然地本著對社會公約的承諾,忠實地運行公共權力。就平等而言,剛剛已經提過了,兩類人是絕對不平等的,如果想要做到平等,至少在后一類參與者獲得運行公共權力之權利的對價之后,要賦予前一類參與者以自由決定由所有參與者當中的哪些人可以運行公共權力之權利的權力,當前一類參與者有了這一個對價之后,才能說兩類參與者是平等。
然而,盧梭在第一卷第七章中,否定了這樣的看法,認為“主權者既然是由構成主權者的個人組成的,所以主權者就沒有而且也不可能有與他們的利益相反的利益,因此主權權力沒有必要向臣民提供什么保證,因為政治體存心傷害其成員的情況是不可能發生的。”③
但縱觀歷史,主權權力傷害參與者的現象已經屢見不鮮,對公共權力不需要加以任何約束的論斷太過于理想化,其忽略了運行公共權力的那部分參與者之人性上的弱點。因此,在公共權力體系當中的兩類參與者,在獲得的對價上是不平等的,前一類參與者缺少決定由誰來運行公共權力之權利的權利,包括到了現代,前一類參與者的這項權利,也不是完整的,因為沒有對應的權力來保障這一權利的實現。故而,政治權力體系目前仍是不完整的,而且權力與權利本身在邏輯上就是一個無限循環的過程,有權利,就需要權力來保障,而權力又需要權利的監督,權利想要對權力行使監督權,有需要另外一項權力來運行,所以,沒有權力保障的權利會被侵蝕,沒有權利監督的權力會被濫用。
那么我們現在就可以回答一開始的問題,即如何認識政治權力。對于政治權力的認識,我們首先要從動態的角度予以認識,因為政治權力作為社會現象本身是具有生命力的,其次不能單純地從政治權力的角度加以認識,政治權力與政治權利的關系是一體兩面的關系,不能脫離彼此孤立地加以認識。
注釋:
①[法]讓·雅克·盧梭,李平漚譯:《社會契約論》,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年8月版,第18-19頁。
②[法]讓·雅克·盧梭,李平漚譯:《社會契約論》,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年8月版,第19頁。
③[法]讓·雅克·盧梭,李平漚譯:《社會契約論》,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年8月版,第22頁。
參考文獻:
[1]周平:《政治學導論》,云南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
[2]王浦劬:《政治學基礎》,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3]讓·雅克·盧梭,李平漚譯:《社會契約論》,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年8月版。
白云鵬,云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2015級政治系博士研究生,國際政治專業。
中圖分類號:D924.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4-0088-01
作者簡介:唐靜:云南師范大學商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