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樺檉
(廣東財經大學,廣東 廣州 510320)
?
論農村土地流轉法律制度的完善
雷樺檉
(廣東財經大學,廣東 廣州510320)
摘要: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對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做出了系統論述和總體部署,勾畫出法治建設的新藍圖,實現了黨在法治事業上繼往開來、改革創新、跨越發展。我國在未來的幾十年,將全面加強法治建設,同時,我國越來越重視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制度,日益加快了土地流轉制度的創新。因此,我國的農村土地流轉法律制度,將在依法治國的大形勢下得到迅速的推動。
關鍵詞:農村土地;流轉;法律制度
一、土地流轉實體法律的完善
(一)擴大《土地承包法》中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流轉范圍。
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范圍是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制度的核心,但是我國法律中關于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范圍的規定過于狹小。要解決這個問題,就要擴大互換轉讓的受讓方范圍,允許本集體經濟組織之外的農戶和其他有能力從事農業生產經營的組織和個人受讓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僅僅限制在同集體經濟組織內的農戶進行互換轉讓會阻礙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有效快速流轉,只要不同集體經濟組織之間的農戶進行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時候,地方政府和集體經濟組織進行監督和引導,制定更加嚴格的流轉登記制度,就可以在不產生跨集體經濟組織流轉糾紛的基礎上,加快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發展,促進農村集約化經營。
(二)明確集體土地產權主體,恢復集體的民法屬性。
堅持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原則,進一步明確集體土地產權主體,恢復集體的民法屬性,承認其為其他非法人組織性質。根據法經濟學與西方相關產權經濟學的原理,產權的對世性與絕對性,是鼓勵交易、維護交易安全的先決條件。只有這樣才能達到社會經濟的最終目的,即社會總福利的增加。明晰產權的分類與性質。同時外部不經濟也與產權有關,即稀有資源被當作免費資源對待。因此,明確土地產權極為重要。首先,明確集體所有權主體代表,強化所有權職能。將所有權主體代表定位于村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是農民民主選舉產生的,并具有較高威信的能夠代表農民真實意愿的基層組織。[1]在能夠代表農民大眾的真實意愿的同時,它還能夠為農民利益長遠考慮,并能獨立行使權利,承擔民事責任。村民委員會可以作為具備完整財產權的法人實體,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享有對土地占有、使用、收益或處置的權利,可以通過土地的出租、發包、出讓、交換、抵押、入股等方式將土地所有權落實。其次,合理界定土地使用權主體的權利范圍。在成熟的市場條件下,土地使用權是一項相對獨立和完整的財產權利,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以任何方式非法進行侵蝕或破壞。農戶(或經濟聯合體)通過承包、受讓等方式獲得土地使用權后,就相應擁有對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和部分處置的權利;而且還可以依法從事有償轉讓、轉包、聯營入股、貸款、抵押等活動,實現土資源的合理流動和優化配置。
(三)健全市場機制與培育市場環境。
建立健全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市場機制,培育良好的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市場環境。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流轉需要成熟的土地市場的支撐,健全的土地市場能為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流轉提供規范安全的交易場所,從而保證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有效流轉。[2]首先,建立農村土地的評估體系。在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過程中,土地的價值直接影響到農民的切身利益,土地的評估結果可以促進流轉合同的規范化,避免顯失公平的情況的存在。其次,建立較完善的市場運行機制。形成農村土地市場的供求機制、價格機制、競爭機制,減弱地方政府對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控制。
二、土地流轉程序法的完善
(一)強化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程序性規定。
第一,明確土地承包經營權的主體。既然法律明確規定土地承包經營權的用益物權性質,承包經營權人行使流轉的決策權和收益權便是行使物權的表現。在承包期內,土地要不要流轉,什么時候流轉,以怎樣的方式流轉,只要法律不禁止,都應讓土地承包方完全自主決策,流轉的轉包費、轉讓費和租金等,應由轉出方與轉入方協商確定,流轉的收益歸承包方所有,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截留、扣繳。第二,明確農村土地所有人在流轉中的地位。[3]由于土地承包經營權涉及公共利益,尤其是農民的生存利益,因此,有關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方面的問題在承包合同中應該明確規定,村民委員會作為民間自治組織,必要時可以適當限制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流轉,但此時是基于公共利益而產生的公共行政權力,不同于村集體的發包人地位。第三,科學規范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程序。承包方委托發包方或者中介服務組織流轉的,流轉行為有委托代理人的,都必須具有農地使用權人的書面授權委托書。土地流轉合同簽訂后,應由鄉鎮農經部門進行鑒證。
(二)規范仲裁調解以提高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糾紛。
規范仲裁調解,提高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糾紛解決效率,由于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不夠規范等,由此引發的土地承包、土地流轉糾紛日益增多,已成為近年來農民群眾上訪的一大熱點,成為影響社會穩定的一大因素。當前,出現農地承包糾紛與流轉糾紛時,各地一般采取四種化解方式,即:當事人協商、調解、仲裁和訴訟。但現實生活中卻又普遍存在著村組織難以調解,基層政府相關單位不愿解決,仲裁機構無力裁決,法院訴訟成本很高農民難以承擔等現象,農民的合法權益往往難以得到保護,有的導致矛盾的激化,影響了社會的和諧穩定。開展土地承包糾紛調解仲裁是《農村土地承包法》和《農村土地承包糾紛仲裁法》賦予政府部門的重要職責,通過組建調解委員會、仲裁委員會,利用調解仲裁這一手段,為政府搭建了依法行政的平臺。
(三)合理運用訴訟手段解決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糾紛。
訴訟作為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糾紛的最終解決機制,有其獨有的優勢,在流轉糾紛的解決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訴訟可以保證糾紛解決的公正性和強制性,避免二次糾紛的產生,保護當事人的切身利益。
三、結論
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是優化農村土地資源配置,保障農民土地權利的重要方式。而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制度是我國農村土地法律制度的核心內容。雖然我國目前的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己經形成了一定的規模,但在具體的流轉過程中,依然存在農村土地流轉機制尚不健全,流轉程序得不到法律保障等諸多障礙,導致目前我國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依然沒有規范化。
完善土地流轉的實體法律制度,進一步完善土地流轉程序法律制度。農村土地流轉法律制度的進一步完善是農村改革的前提,從實體法、程序法的相互配合才是整個農村改革的前提。
參考文獻:
[1]峁榮華.我國集體土地流轉制度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9.
[2]王皎.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問題探究[D].大連海事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
[3]王琦.我國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制度的法理學分析[D].吉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1.
中圖分類號:F32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4-0089-01
作者簡介:雷樺檉,女,漢族,湖南,在讀研究生,廣東財經大學,憲法與行政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