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覲(中央民族大學教育學院,北京 100081)
?
當代大學生厭學心理初探
柴覲
(中央民族大學教育學院,北京100081)
無論成績好壞,大學生中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厭學現象,主要表現為:在課堂上,不能保持完全認真聽教師講課的狀態,部分學生會選擇自己看學習資料或是看其他科目的內容;另外一部分的會在課上睡覺或是玩手機;還有的學生沒有干什么就是無法集中精神。
(一)從大學生自身角度來講
1.學習動機不明確
學習動機是激發個體進行學習活動、維持已引起的學習活動,并使個體的學習活動朝向一定的學習目標的一種內部啟動機制。它與學習活動可以相互激發、相互加強。具有強烈學習動機的學生不易受到外在因素的干擾和迷惑,能刻苦努力,自然也會實現自我對成績的期待;反之,如果學生對取得好成績的期待低,學習目的不明確,學習動機就弱。
2.心理調節能力欠缺
高校大學生正處于身心發育接近定型階段,精力充沛,興趣廣泛,但由于思想尚未成熟,情感豐富而不穩定。加之大學生對畢業后的理想憧憬與現實狀況形成強烈的反差,造成了“理想我”與“現實我”的矛盾,產生了焦慮。焦慮是指當一個人的動機性行為遇到實際的或臆想的挫折時所產生的一種消極不安的情緒狀態。耶基斯與多德森定律提示了焦慮與學習成效之間的關系,焦慮與學習成效之間是一種倒U型的函數關系,當焦慮比較弱的時候,學習成效也比較弱,隨著焦慮強度的增加,學習成效也逐漸上升,當焦慮強度到達一定程度時,學習成效達到最佳效果,這時,再增強焦慮的強度,學習成效逐漸下降。因此,焦慮程度過高或過低都得不到理想的學習效果。
3.意志薄弱
意志是學生學習成功的重要心理品質。學習活動是一種艱苦而復雜的腦力勞動,要學有所得,就需要學生用頑強的意志克服各種困難,用堅強的毅力應對學習中的挑戰。意志力強的學生有較強的自制力,善于控制自己的情感,支配自己的學習時間;而意志力弱的學生很易受外界的干擾與誘惑,經不起失敗和挫折。
4.不良的學習習慣
剛進入大學的新生,面對大學學習的內容深、進度快、多需自學等新特點無法適應。究其原因,是因為長期以來習慣于被老師、家長耳提面聆,監督敦促,面對大學學習所要求的獨立生活、獨立求知、獨立追求無所適從。到了大學,還是用高中時的學習態度、學習方法來應對,結果屢受挫折。
(二)從社會角度來講
當前的就業市場受市場經濟的調控,許多用人單位出于追求最大化利潤的考慮,不愿意招收缺乏實踐經驗的大學生,即使是招收高校學生,也往往主觀地認為,來自名校的畢業生比一般院校的畢業生素質好,人為地就將許多一般大學里具有真才實學的畢業生拒之于門外。身處校園中的大學生尤其是一般大學的學生還未真正踏入社會,就通過各種招聘信息感受到了撲面而來的就業壓力,自我成就感明顯降低,悲觀、憂慮、失望的陰影越來越重,對學業是否有價值的懷疑最終使他們中的一部分人陷入厭倦。
(三)從家庭角度來講
近年物價飛漲,大學生所繳費用與上學也在花銷在逐年加大,使不同收入家庭在教育投資過程中的承受能力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沖擊。這成了一部分家庭貧困學生的壓力源。他們為了不辜負父母和家庭對自己的期望,對各方面的信息與知識都努力地學習,還要利用課余時間做兼職,然而人的體能與心力是有一定限度的,身心交瘁會導致學業倦怠。而對于家境富裕的學生而言,學習機會輕而易舉就能獲得。他們因有來自于生活的壓迫感,因而學習動機不強,對學業持一種無所謂的心態。
(四)從學校角度來講
從學校方面看,隨著學校擴招人數的逐年上升,學校內的各種學習生活設施使用率越來越緊張,圖書館、自習室經常人滿為患,影響了很多同學正常學習計劃的執行。
在教學方面,學校需要加強對課程質量的管理和督促,上課方式單一、理論不能聯系實際、部分教師講課直接念書本也是讓學生對學習失去興趣的原因之一。
(一)從大學生自身角度講
首先,對自己的學業進行準確定位。大學生要明確專業學習的要求與目標,培養專業學習興趣,端正學習態度.并為自己制訂切實可行的學習計劃和人生發展規劃;確定正確的是非觀,在學習外國文化的同時,加強政治理論的學習,不盲目崇洋媚外。其次,增強自律意識。加強環境適應能力的培養,鍛煉自我管理能力,較好地進行自我調節,保持積極向上的心態。最后,加強承受能力的培養。增強抗挫、抗壓能力,理性地面對各種挫折和失敗,冷靜審視自我。
(二)從社會角度講
社會要確立良好的風氣、正確的主流意識。幫助大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是非觀。同時,增加大學生的社會實踐渠道,提高學習興趣與學習成就感,以及通更多有效的途徑讓大學生了解專業就業的平臺,增強學習信心。還要大力發揮大眾傳媒的作用。一方面利用網絡、電視、廣播等手段及心理健康知識,培養良好的就業心理。另一方面,通過大眾傳播手段宣傳先進知識與文化,弘揚社會止氣,傳播時代精神,以積極健康的主旋律催人奮進,使他們在成長的過程巾提高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增強刻苦學習的動力。
(三)從家庭角度講
家長首先要努力為子女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保持家庭成員的和睦相處;其次經常與學校保持聯系,關心子女在校期間的學習與生活狀態,及時幫助子女調節心理問題,鼓勵子女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念,配合學校,促進子女健康成長成才。
(四)從學校角度講
學??梢詮囊韵聨追矫嫒胧郑淖兇髮W生專業厭學狀況:
1.加強校風建設,營造校園良好學習氛圍。2.深化課程改革調整教學計劃,更新課程內容、結構和形式。
3.有計劃地對教師進行培訓,促使其轉變陳舊的教學模式,建設一支學術功底扎實、教學能力和科研能力過硬、專業結構合理的教師隊伍,有效提升教學質量。
4.是加快考試改革,注重職業能力,培養實用型人才,建立以“期望效應”為主的鼓勵性教育評價體系。
5.加強就業指導,對不同氣質類型的學生給出建議,使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進行有效的學業和事業規劃。
參考文獻:
[1]吳康寧.教育研究應研究什么樣的“問題”——兼談“真”問題的判斷標準[J].教育研究,2002(11).
[2]吳文侃,楊漢清.比較教育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3]施良方.學習論:學習心理學的理論與原理[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4]馬金樣、王水玉.大學生厭學的環境誘因及防治策略[J].教育探索,2005(5)
中圖分類號:G4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 -864X(2015)05 -0143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