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紅霞 吳廣勝 王 燕
(石河子大學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血液風濕科,新疆 石河子 832000)
?
地西他濱聯合半量CAG方案治療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的臨床療效
張紅霞 吳廣勝 王 燕
(石河子大學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血液風濕科,新疆 石河子 832000)
目的 探討去甲基化藥物地西他濱聯合半量CAG方案與單用CAG方案治療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臨床療效及安全性。方法 40例老年AML患者按用藥方法不同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20例。對照組單用傳統的CAG方案治療,觀察組采用地西他濱聯合半量CAG方案治療。觀察兩組治療效果及不良反應情況。結果 觀察組患者1個療程后完全緩解9例(45%),9例部分緩解,2例完全無效,總有效率90%,中位無病生存時間和中位總生存分別為12個月和19個月;骨髓抑制15例,肺部感染8例。對照組治療后完全緩解7例(35%),部分緩解6例,無效7例,總有效率65%,中位無病生存時間和中位總生存分別為6個月和13個月;骨髓抑制18例,肺部感染12例,腸道感染2例,敗血癥2例,1例死于腦出血,1例死于多臟器衰竭。觀察組的總有效率、生存情況及不良反應均優于對照組(P<0.05)。結論 地西他濱聯合半量CAG方案治療老年AML有較好的治療效果,不增加治療風險。
急性髓系白血病;地西他濱;CAG方案;臨床療效
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是造血系統的惡性克隆性疾病。與年輕的AML患者相比,老年AML患者化療完全緩解率低、早期死亡率高、長期生存率低、預后差,缺乏普遍適用的標準治療方案。地西他濱用于老年AML具有一定的療效,對于伴有高危核型的AML患者具有相同的反應率,部分患者可達到完全細胞遺傳學緩解,而單用療效有限〔1〕。因此有必要探索地西他濱與傳統化療的聯合應用,在不增加化療相關死亡風險的前提下,發揮協同作用,提高療效。本研究對比觀察傳統CAG方案和地西他濱聯合半量CAG方案治療老年AML患者的療效和安全性。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在我院血液科住院的40例AML患者。入選標準:①所有患者均經細胞形態學、免疫學、細胞遺傳學和分子生物學確診〔2〕;②年齡>60歲。根據患者及家屬意愿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20例。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具有可比性。見表1。
1.2 治療方案 觀察組患者采用地西他濱聯合半量(CAG)方案:地西他濱 15 mg/m2,靜脈滴注,每天1次,維持靜點3 h以上,第1~5天;阿柔比星10 mg,靜脈注射,每天1次,第3~6天;阿糖胞苷10 mg/m2,皮下注射,每12 h 1次,第3~9天;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200 μg/m2,皮下注射,第0~9天(WBC>20×109/L時暫停G-CSF治療,若白細胞回落繼續使用)。對照組采用傳統CAG方案:阿柔比星20 mg,靜脈注射,每天1次,第1~4天;阿糖胞苷20 mg/m2,皮下注射,每12 h 1次,第1~14天;G-CSF 200 μg/m2,皮下注射,第0~14天。兩組均治療2個療程,觀察效果。
1.3 療效判定 參照《血液病診斷及療效標準》(第3版)〔3〕判定AML的療效,分為完全緩解(CR)、部分緩解(PR)及未緩解(NR):①CR:白血病癥狀及體征消失,外周血中性粒細胞絕對值≥1.5×109/L,血小板≥100×109/L,白細胞分類中無白血病細胞,骨髓中原始粒Ⅰ型+Ⅱ型單(原單+幼單)≤5%,無Auer小體,紅細胞及巨核細胞系列正常,無髓外浸潤。②PR:臨床癥狀和血常規有一項未達CR,骨髓象原粒細胞Ⅰ型+Ⅱ型(原單+幼單)>5%而≤20%。③NR:臨床癥狀、血常規及骨髓象均未達以上標準。總有效率(OR)=(CR+PR)/總例數×100%。

表1 兩組患者的基本資料(n=20)
1.4 隨訪 所有患者隨訪至2015年11月13日,隨訪時間為3~28個月,中位隨訪時間19個月,主要通過門診隨訪、電話隨訪,部分隨訪資料來源于住院病歷。生存期按確診至死亡時間或者確診至2015年11月13日計算。
1.5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7.0軟件,計數資料使用χ2檢驗,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法。
2.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觀察組患者1個療程后CR 9例,PR 9例,NR 2例,臨床總有效18例(90.0%);其中7例復雜核型患者治療后3例達CR,9例CR中包括了3例高危者;NR者,1例為中間染色體核型,1例為復雜染色體核型。對照組患者1個療程后,CR 7例,PR 6例,NR 7例,臨床總有效13例(65.0%);其中6例復雜核型患者治療后1例達CR,2例達PR,3例無效;7例CR中包括了1例高危者;NR者中2例為中間染色體核型,1例為良好染色體核型。提示治療有效率與預后分層直接相關。觀察組的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MDS)相關者、甲基化基因突變者應用地西他濱聯合化療2個療程后的CR及總有效率均顯著高于非MDS相關者(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n)
2.2 生存情況分析 觀察組無病生存時間0~27個月,總生存時間3~28個月,中位無病生存時間和中位總生存分別為12個月和19個月。對照組無病生存時間0~18個月,總生存時間3~31個月,中位無病生存時間和中位總生存分別為6個月和13個月,觀察組中位無病生存時間和中位總生存均顯著長與對照組(P<0.05)。
2.3 不良反應 兩組不良反應主要為粒細胞缺乏、肺部感染、發熱、血小板減少、胃腸道反應、肝功能損害。觀察組出現骨髓抑制15例、合并肺部感染8例,骨髓抑制持續中位時間為10(8~28)d,高峰多出現在治療后7~14 d;對照組出現骨髓抑制18例、合并肺部感染12例、腸道感染2例、敗血癥2例,骨髓抑制持續中位時間為18(7~31)d,高峰多出現在治療后5~14 d,對照組的嚴重不良事件發生率高于治療組(P<0.05)。
AML是老年人最常見的急性白血病類型,臨床發病率隨年齡增加而上升。老年AML多存在預后不良因素,臟器功能減退,部分患者合并慢性疾病,因此療效較差。研究顯示老年患者3年的生存率只有9%~10%。傳統的CAG方案治療老年AML患者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但安全性及治療早期相關死亡率仍未獲得滿意的效果,迫切需要探索療效確切且耐受性好的適合于老年AML患者的化療方案。
國內外研究發現,染色體缺失與異常DAN甲基化共同引起抑癌基因的沉默,基因高甲基化是AML患者致病及預后不良的因素之一〔4,5〕。近年來,美國國立綜合癌癥網絡(NCCN)、歐洲腫瘤內科學會和歐洲白血病網推薦對老年AML使用去甲基化藥物治療。目前去甲基化藥物主要以地西他濱和阿扎胞苷為代表,作用機制為高劑量的細胞毒性作用和低劑量的誘導DNA去甲基化,在誘導去甲基化作用上,地西他濱經磷酸化結合DNA后能與DNA甲基轉移酶(DMMT)共價結合,并抑制其活性,使甲基不能轉移到胞嘧啶上,隨著細胞的分裂逐漸降低DNA甲基化,避免細胞的單克隆無限增殖,使細胞恢復正常終末分化,衰老凋亡、地西他濱廣泛用于AML、MDS等的治療,取得一定成效〔6〕。Kantarjian等〔7〕報道單用地西他濱治療急性非淋巴細胞白血病,治療時不同劑量地西他濱其CR率不同,其中20 mg·m-2·d-1靜脈輸注(1 h以上),5 d為1個療程,可最大限度地誘導去甲基化,獲得最高CR,毒副作用也相對較小。Fang等〔8〕對15例AML患者單獨使用地西他濱治療,具體方案地西他濱每日20 mg/m2,靜脈滴注時間>1 h,第1~5天,觀察發現復雜染色體核型異常、復發難治性AML患者均可提高治療有效率,從地西他濱治療中獲益。
本研究20例患者經地西他濱聯合CAG方案治療,CR率較傳統方案高。尤其對于MDS轉化的白血病、不良核型、甲基化基因突變陽性的患者有更高的緩解率,并能延長患者總生存期。患者的耐受性較好,各年齡階段患者均可以承受,地西他濱聯合半量CAG方案主要毒副作用為Ⅲ°~Ⅳ°的骨髓抑制,80%的感染性發熱,中性粒細胞(ANC)、血小板(BPC)恢復時間分別為25、16 d,血細胞恢復時間較常規誘導治療方案較快,無感染性死亡病例,非血液學不良反應不明顯,所有患者未發現明顯的肝腎、心臟、神經系統的不良反應。說明地西他濱聯合半量CAG方案治療老年AML安全有效。
1 Buckley SA,Walter RB.Antigen-specific immunotherapies for acute myeloid leukemia〔J〕.Hematology Am Soc Hematol Educ Program,2015;2015(1):584-95.
2 O' Donnell MR,Abboud CN,Altman JK,etal.The NCCN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in oncology(NCCN Guidelines TM)acute myeloid leukemia〔EB/OL〕.(2012-5-25).
3 張之南,申 悌.血液病診斷及療效標準〔M〕.第3版.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106.
4 Shaikh MS,Adil SN,Shaikh MU,etal.Frequency of chromosomal abnormalities in Pakistani adults with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J〕.Asian Pac J Cancer Prev,2014;15(21):9495-8.
5 田 慧.甲基化轉移酶抑制劑治療急性髓系白血病的研究進展〔J〕.國際輸血及血液學雜志,2012;35(3):215-8.
6 周 冰,馬梁明,梁立新.地西他濱在惡性血液腫瘤治療中的應用〔J〕.腫瘤研究與臨床,2013;25(2):136-8.
7 Kantarjian HM,Thomas XG,Dmozynska A,etal.Multicenter,randomized,open-label,phase Ⅲ trial of decitabine versus patient choice,with physician advice,of either supportive care or low-dose cytarabine for the treatment of older patients with newly diagnosed acute myeloid leukemia〔J〕.J Clin Oncol,2012;30(21):2670-7.
8 Fang BZ,He GS,Wu DP,etal.Clinical observation of decitabine treatment for patients with acute myeloid leukemia〔J〕.Tumor,2011;31(11):1022-5.
〔2015-12-17修回〕
(編輯 袁左鳴)
吳廣勝(1980-),男,碩士,教授,主任醫師,主要從事血液病方面的研究。
張紅霞(1980-),女,碩士,主治醫師,主要從事血液病方面的研究。
R55
A
1005-9202(2016)20-5058-03;
10.3969/j.issn.1005-9202.2016.2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