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紅雨
(蚌埠醫學院體育藝術部,安徽 蚌埠 233030)
?
廣場舞對老年女性生活質量的影響
王紅雨
(蚌埠醫學院體育藝術部,安徽 蚌埠 233030)
目的 分析廣場舞練習前后老年女性生活質量的變化,探討廣場舞對改善生活質量的作用和原因。方法 179名老年女性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實驗組進行廣場舞練習6個月,對照組進行日?;顒雍湾憻?,生活質量采用健康調查簡表(SF-36)進行測量。結果 實驗后,實驗組生活質量總分為(606.20±118.43)分,變化量為80.44分(15.30%),較實驗前差異顯著(P<0.05),8個維度得分均出現增加,增長率依次為15.78%、38.60%、9.86%、14.24%、8.15%、8.21%、34.12%、10.26%,其中生理功能(PF)、生理職能(RP)、情感職能(RE)、心理健康(MH)、維度差異非常顯著(P<0.01),機體疼痛(BP)、總體健康(GH)、活力(VT)、社會功能(SF)維度差異顯著(P<0.05)。對照組實驗前后生活質量得分無差異。結論 廣場舞練習能夠改善老年女性的軀體功能、心理狀況和社會交往能力,實現生活質量的提高。
廣場舞;生活質量
目前關于老年人生活質量(QOL)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測量與評價、現狀調查、影響因素分析等〔1~4〕。Guallar-Castillon等〔5〕一項調查研究表明,老年人的業余體育鍛煉程度與QOL呈正相關。李鳳英等〔6〕研究結果也證實體育鍛煉是老年人降低慢性疾病、提高QOL的有效手段。本研究旨在探討廣場舞對女性老年人QOL的影響。
1.1 一般資料 分層整群抽取2014年4~5月蚌埠市區內6個街道,每個街道選取3個社區,抽調老年女性200人,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各100人,刪除因病或事未能完成研究的人員21人,共179人參與完成研究,其中實驗組86人,對照組93人,年齡60~76〔平均(65.8±7.8)〕歲。納入標準:調查對象不受疾病限制,無自主行動障礙,能夠獨立完成日常生活能力,有一定的認識能力,能夠回答調查員的提問,填寫調查者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①實驗法:實驗組以簡易廣場舞鍛煉為主,一共6套,每套動作均由輕快的音樂伴奏,實驗時間為6個月,第一個月主要教授鍛煉動作和練習,后5個月為常規練習,鍛煉時間為晚6點半到8點,鍛煉頻率≥4次/w,每套動作完成后不進行休息,保證有氧鍛煉的效果,對照組主要進行日?;顒雍图覄談趧?,不進行專門的體育鍛煉。②問卷調查法:采取面對面的方法由經過統一培訓合格的醫學生進行調查。測量工具采用健康調查簡表(SF-36)對老年人進行調查,共有36個條目,8個健康標度,生理功能(PF)、生理職能(RP)、機體疼痛(BP)、總體健康(GH)、活力(VT)、社會功能(SF)、情感職能(RE)、心理健康(MH)。經劉洪波〔7〕驗證,該量表應用于老年人群QOL調查具有較好的信度和效度。由于每個健康標度包括的條目表達順序不一致,必須對原始數據進行重新評分,使得分的高低能直接反映健康狀況的好壞;把同一標度內各條目得分進行重新累計,形成該標度的初得分;由于各標度包括的條目數不同,初得分不能體現不同標度之間的健康狀況的優劣,所以,將初得分轉換成終得分,轉換公式:終得分=(實際初得分-最低可能得分)/(最高可能得分-最低可能得分)×100%。
各標度的得分范圍是0~100,總分為800分,得分的高低直接反映健康狀況的好壞,得分越高,說明健康狀況越好。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1.5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
實驗后,實驗組QOL總分及各維度得分較實驗前均差異顯著(P<0.05,P<0.01),實驗后,對照組QOL總分及各維度得分較實驗前無明顯差異(P>0.05)。見表1。

表1 兩組實驗前后QOL比較,分)
研究〔8〕報道,經常從事體育鍛煉的健康生活方式對預防和治療心血管疾病有重要幫助。合理的運動量可增加能量消耗,降低血脂水平,增加血液循環,幫助機體排出代謝產出,同時促進心臟功能,提高心肌收縮能力,增強血管彈性,降低血液黏度,促進骨骼肌收縮,增強神經系統對肌肉系統的控制能量,肌肉收縮能有效保持必要的肌力,增加骨密度,為日常生活做準備。本研究證實了廣場舞鍛煉對身體健康有促進作用。
老年人參加體育鍛煉不僅可以保持身體健康,延緩衰老,也可以提高心理健康水平〔9〕。Penninx等〔10〕對患有膝關節炎的抑郁癥老年人進行有氧及抗阻力練習,研究發現隨著有氧練習時間的延長老年人抑郁程度降低,抗阻力練習則沒有效果。McAuley等〔11〕研究發現身體活動可降低狀態焦慮。Tsutsumi等〔12〕研究顯示中等強度的練習能夠顯著降低特質焦慮,并對于久坐的女性,中等強度的練習比高強度的練習更有益于心理健康。馬穎竹〔13〕、周成林等〔14〕采用心理健康量表(SCL)-90進行測量發現,參與體育鍛煉的老年人心理健康測量分數高于非鍛煉組(P<0.05)。
許多老年人對退休后生活節奏的變化不適應,易產生孤獨無聊和被社會遺棄的感覺,所以都有迫切增加社會交往的需要。這也是體育活動對廣大老年人具有強大的吸引力的一個外在誘因。閻萬軍等〔15〕對中老年人從事氣功鍛煉的動機研究發現,中老年人參加氣功鍛煉的間接動機強度最高,顯示了人們對參加集體活動及增加交往有著廣泛的需求。在魏高峽〔16〕的調查中,選擇參加體育鍛煉來加強社會交往的老年人占41.6%。廣場舞既是個體行為,也強調群體的作用,需要練習者之間的合作,在這個團體中,老年人們從事著共同的活動和受著某種相同規范的制約,容易相互理解相互吸引,達到思想上的共識,感情上的交流,產生一種新的團體歸屬感,這無疑可以促進老年人之間的交往,不僅如此,老年人參與活動,可以使得老年人參與、融入社會,使得老年人感覺到自己在社會中的地位、作用及意義,增加了老年人的社會認同感,可以減少老年人消極心態。
1 田 林,張開今.中老年人生活質量及其影響因素研究〔J〕.中國全科醫學,2010;13(6A):1782-4.
2 王化波,董文靜.珠海市老年人生活質量研究〔J〕.人口學刊,2012;(4):60-5.
3 徐 紅,肖 靜,莊 勛,等.南通市老年人生活質量及其影響因素〔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2;32(7):1450-2.
4 趙建剛,賀 加.老年人生活質量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1;31(2):365-7.
5 Guallar-Castillon P,Santa-Olalla PP,Banegas JR,etal.Physical activity and quality of life in older adults in Spain〔J〕.Med Clin,2004;123(16):606-10.
6 李鳳英,王曉東,廖八根,等.體育活動水平和體質狀況與老年人生活質量的關系〔J〕.中國臨床康復,2005;32(9):1812-3.
7 劉洪波.SF-36健康調查應用于城市老年人群生命質量的研究〔D〕.沈陽:中國醫科大學,2001.
8 Chomistek AK,Chasman DI,Cook NR,etal.Physical activity,genes for physical fitness,and risk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J〕.Med Sci Sports Exerc,2013;45(4):691-7.
9 殷恒撣,傅雪林.對體育鍛煉身體心理健康效應的分析與展望〔J〕.體育科學,2004;24(6):37-9.
10 Penninx BW,Rejeeki WJ,Pnadya J,etal.Exercise and depressive symptmos:a comparison of aerobic and resistance exercise effects on emotional and physical function in older persons with high and low depressive symtomatology〔J〕.J Gerontol,2002;57(2):124-32.
11 McAuley E,Marquez DX,Jerome GJ,etal.Physical activity and physique anxiety in older adults:fitness and efficacy influences〔J〕.Aging Ment Health,2002;6(3):222-30.
12 Tsutsumi T,Don BM,Zaiehkowsky LD,etal.Comparison and moderate intensity of strength training on mood and anxiety in older adults〔J〕.Percept Mot Skills,1998;87(3):1003-11.
13 馬穎竹.冬泳老人與一般老人心理健康水平比較〔J〕.山東體育科技,2003;25(3):85-6.
14 周成林,于 晶,謝 虹.不同身體鍛煉方式對老年人心理效益的實驗研究〔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03;18(1):100-1.
15 閻萬軍,欒少軍,田 寶.中老年人從事氣功鍛煉的動機及特征研究〔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1997;12(2):70-2.
16 魏高峽.老年人的生活滿意度與體育鍛煉的相關性研究〔J〕.中國體育科技,2007;43(2):55-60.
〔2015-12-26修回〕
(編輯 苑云杰/杜 娟)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規劃基金(13YJA890035);安徽省高校優秀青年人才支持計劃重點項目(gxyQZD2016156)
王紅雨(1981-),男,博士,副教授,主要從事國民體質測量與評價研究。
G804.2
A
1005-9202(2016)20-5157-03;
10.3969/j.issn.1005-9202.2016.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