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雷
(東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南京211100)
皖江城市帶產業區位商動態變化與承接產業轉移研究
余雷
(東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南京211100)
文章根據2009年、2014年的數據計算了皖江城市帶的產業區位商、產業轉移投資彈性,考察了皖江城市帶產業結構變化及產業轉移投資的流向,結果發現皖江城市帶優勢產業從第一、二產業向第三產業轉變,產業結構在不斷優化,但各市產業結構優化出現兩極化現象;隨著皖江城市帶產業區位商的變化,國內外產業轉移投資有從低端產業流向服務業和房地產業的趨勢,中小城市對國外產業轉移資金的需求更加強烈。
皖江城市帶;區位商;產業結構;產業轉移
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以下簡稱皖江城市帶)是國內承接產業轉移的典型區域,自2010年批復以來,承接的國內外產業轉移投資規模進一步擴大,直接推動了區域經濟的發展,區域產業結構也因承接產業轉移在不斷變化。根據學者的觀點,梯度產業轉移對承接地的產業結構優化呈現兩面性,因此我們并不清楚外部產業轉移資是否使得皖江城市帶的產業結構優化;另外隨著產業結構的變化,產業轉移投資對哪些產業發展起到了作用,以及未來哪些產業還需要外部產業轉移資金的支持。基于以上背景,本文采用區位商方法,首先分析了2009年和2014年皖江城市帶產業結構的動態變化趨勢,然后利用區位商與承接國內外產業轉移投資彈性考察區位商變化引起的產業轉移投資的變化程度,由此來判斷皖江城市帶產業轉移投資的流向和未來趨勢,對皖江城市帶更好的承接產業轉移提出建議。
區位商是測量某產業在一個地區的專門化率和地方專業化指數的一種方法,是哈蓋特(P.Haggtt)1996年根據區域比較優勢理論提出的,通過區位商值大小的比較,判斷一個區域優勢、劣勢產業的變化情況,從而得出區域產業結構的動態變化趨勢、優勢產業的穩定性和趨同性,為區域產業政策的調整提供建議,具體計算公式如下:

在公式中LQ為區域產業i的區位商;Xij為j區域中產業i的就業人數;Xj為區域就業人數;Xi為全國范圍內(或地區)產業i的就業人數;X為全國所有產業的就業人數。區位商值的大小表示該地區的產業專業化程度的高低,一般以1為界,如果產業i的LQ=1,則表示產該產業在區域內處于一般水平;如果產業i的LQ>1,則表示產業i在區域內的專業化程度較高,是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如果產業i的LQ<1,則表示該產業在區域內屬于劣勢產業,表明該產業專業化程度較低,其規模具有比較劣勢。
區位商方法是判斷不同產業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的優勢產業行之有效的方法,本文嘗試運用該方法考察皖江城市帶各城市產業結構變化,并研究區位商變化引起的產業轉移資金流向與變動趨勢。
2.1 數據來源及計算
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在2010年1月批復時,包括9市兩區縣:即合肥市、滁州市、馬鞍山市、蕪湖市、宣城市、銅陵市、池州市、安慶市和六安市的金安區和舒城縣,2010年巢湖撤并后,還剩其他8市和六安市的金安區和舒城縣,本文采用了2009—2014年數據(不包括金安區和舒城縣),為保持數據的統一性,根據區域劃分,把原巢湖市2009年和2010年的數據進行了處理。數據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2010—2015》和《安徽省統計年鑒2010—2015》,根據區位商模型計算了皖江城市帶8市農林牧漁業、采礦業、制造業等19個產業的2009年、2014年區位商,計算結果如表1(見下頁)所示。
2.2 皖江城市帶優勢產業結構的動態變化
通過2009年、2014年各市的比較優勢產業變化比較分析(見表1、表2),發現皖江城市帶優勢產業幾乎涵蓋了所有19個產業,優勢產業有從低端產業向高端產業發展的趨勢,產業結構在不斷的優化,但各市產業結構優化出現兩極化現象。

表1 皖江城市帶各城市2009年、2014年產業區位商

表2 皖江城市帶各城市2009年、2104比較優勢產業(LQ>1)
從產業來看,產業結構在不斷的優化。與2009年相比, 2014年附加值較高的信息軟件和計算機服務、金融業、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文化體育和娛樂業成為多數城市的優勢產業;作為第一產業的農林牧漁業和采礦業已經逐漸退出優勢產業的序列;基于安徽的人口規模,批發與零售業、住宿和餐飲業、居民和其他服務業、制造業等勞動密集型產業依然是各市的優勢產業;傳統的建筑業、房地產業等優勢產業繼續存在。
從各城市來看,產業結構優化出現兩極化趨勢。2014年,合肥市作為皖江城市帶的中心,產業特色定位較明顯,優勢產業主要集中在高新技術產業和服務業,產業結構優化最為顯著,這也符合合肥“大湖名城、創新高地”的定位。蕪湖近年來發展迅速,增加的優勢產業集中于高新技術產業和服務業,產業特色明顯,產業結構明顯改善。滁州、宣城、池州的優勢產業數大量增加,這些城市作為經濟體量較小的地區,數量眾多的優勢產業顯得產業面太寬泛,而且產層次涵蓋了第一、二、三次,作為第一產業的農林牧漁業和采礦業的區位商值依然較高,產業特色較為模糊,產業結構優化并不明顯。安慶作為安徽經濟傳統強市近年來發展乏力,優勢產業種類變化較大,附加值較高的信息傳輸業與計算機服務和軟件、金融業、科學研究與技術服務和地質勘查業被房地產和文化體育娛樂業取代,產業結構優化出現了倒退現象。
2.3 皖江城市帶優勢產業的穩定性分析
皖江城市帶各城市優勢產業的穩定性變化差異較大。通過比較2009年與2014年優勢產業數量以及前后產業種類變化情況(見表2,表中的黑體字表示發生變化的產業),合肥優勢只變化了一個產業,所以合肥的優勢產業是最為穩定的,而且集中在制造業和服務業,這與合肥積極打造高端制造業和服務業的產業政策有關,目前合肥已經成為承接電器產業轉移的主要區域。宣城有4個優勢產業發生了變動,池州、安慶有3個優勢產業發生了變動,滁州、馬鞍山優勢產業數量發生了大幅度的變動,這些城市的優勢產業總體來說較不穩定。蕪湖雖然優勢產業數量只增加了2個,但是2014年和2009年相比,只保留了1個制造業優勢產業,其他3個產業被其余5個別的產業所取代,所以蕪湖的優勢產業是最不穩定的。
2.4 皖江城市帶趨同產業分析
在皖江城市帶中,優勢產業的數量在增加,但是大多數城市的優勢產業定位于制造業和服務業。2009年住宿和餐飲業為優勢產業的有8個城市;制造業為優勢產業的有5個城市;金融業、租賃和商務服務、科學研究、技術服務和地質勘查業與教育為優勢產業的有4個城市。2014年制造業成為優勢產業的有6個城市,公共管理和社會組織有6個城市;住宿餐飲有5個城市;批發和零售業、金融業、科學研究、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居民服務和其他服務業、衛生、社會保障和福利業有4個城市。因此,皖江城市帶在制造業和公共管理和社會組織、住宿和餐飲業存在趨同現象。一個城市群要取得發展,最好能夠實現產業優勢互補,避免趨同產業,否則容易產生產業的惡性競爭,最后導致整個區域的優勢產業發展速度緩慢。

表3 皖江城市帶各城市產業區位商省外、國外產業轉移投資彈性
從區位商對產業轉移投資彈性的角度,對皖江城市帶各城市產業區位商變化與承接產業轉移投資的反應程度之間的關系進行檢驗,計算公式為:

式中,eji為彈性j地區i產業區位商對產業轉移投資的彈性,gj為j地區承接的外來投資額,;根據模型分別計算了區位商省外產業轉移資金的彈性和國外產業轉移資金的彈性,對于具體計算結果見表3。
從產業來看,隨著區位商的變化,未來對國內外產業轉移投資需求較大的是服務業、房地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其中省外產業投資集中在服務業和房地產業;國外產業轉移投資集中在服務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在皖江城市帶各市120個產業頻次中,在區位商對省外資金彈性方面富有正向彈性(eji>1)產業數共出現47頻次,占39.2%;其中居民和其他服務業出現6次,房地產業出現5次,建筑業、金融業出現4次,制造業、交通運輸業、信息計算機、租賃和商務服務、文體娛樂出現3次。皖江城市帶承接國際產業轉移以第二產業為主,第三產業利用外資也逐年呈現出強勁增長勢頭,在區位商對國外產業轉移資金彈性方面富有正向彈性(eji>1)產業數共出現50頻次,占41.7%。其中交通運輸、郵電、房地產、租賃和商務出現5次、農林牧漁業、制造業、信息計算機、金融業出現4次,采礦業、電力燃氣、建筑業、批發和零售業、科學研究、文體娛樂出現3次。可見隨著區位商的變化皖江城市產業對國內外產業轉移投資需求都集中在回報率比較高的服務業和房地產業。
從皖江城市帶各城市來看,中小城市對城市未來對產業轉移投資的需求更大。在區位商對省外資金彈性方面富有正向彈性(eji>1),產業數分布狀態為:馬鞍山9個、銅陵9個、滁州8個、宣城7個、池州6個、蕪湖4個、合肥3個、安慶1個。皖江城市帶中經濟規模比較大的城市像合肥、蕪湖、安慶,區位商對省外資金彈性方面富有正向彈性的產業數較少,一方面反映了這些城市的省外產業轉移投資產業比較集中,合肥承接產業轉移主要集中在制造業;蕪湖和安慶主要集中在服務業;另一方面反映了大城市的產業轉移吸引力在下降。皖江城市帶一些經濟規模比較小的城市區位商對省外資金彈性方面富有正向彈性的產業數較多,像銅陵、池州、宣城都在8個左右,說明了這些城市本身吸引省外投資比較少,很多產業的發展都需要注入省外產業轉移投資;這恰好也符合沈驚宏等2012年發現的皖江城市帶產業轉移規模梯次從大到小的排名。在區位商對國外產業轉移資金彈性方面富有正向彈性(eji>1)方面,產業數分布狀態為:馬鞍山9個,滁州8個,宣城、池州以及蕪湖7個,合肥、銅陵和安慶4個,與省外產業轉移彈性相比,皖江城市帶各城市對國外產業轉移資金的需求更加的強烈,說明皖江城市帶整體對吸引國外產業轉移規模較小。總體看來,合肥、蕪湖等規模較大的城市吸引外資的產業反應敏感度在下降,朱佩楓等在2014年也發現了合肥的產業轉移效率在下降[8],而安徽的一些中小城市對產業轉移需求在不斷增加。
通過以上皖江城市帶2009年和2014年區位商及與產業轉移資金投資彈性的分析,可以發現以下變化趨勢。總體上,皖江城市第優勢產業從第二產業向第三產業轉變,從低端產業向高端產業發展的趨勢,產業結構在不斷優化,但各市產業結構變化出現兩極化現象。合肥、蕪湖優勢產業集中于高端制造業和服務,產業特色明顯;滁州、宣城、池州優勢產業種類較多,產業特色模糊;安慶產業種類變化頻繁,高端被低端取代。合肥的優勢產業是最為穩定的,蕪湖的優勢產業是最不穩定的;住宿和餐飲業、制造業作為優勢產業的趨同性最強。皖江城市帶無論國外產業轉移還是省外產業轉移都偏向附加值較高的服務業、房地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與省外產業轉移相比,皖江城市帶對國外產業轉移資金的需求更加的強烈,說明皖江城市帶整體對吸引國外產業轉移規模較小,規模較大的城市對產業轉移需求敏感在下降,規模較小的城市在增加。因此滁州、宣城、池州等城市要進一步優化優勢產業,集中資源發展附加值比較高和發展潛力比較大的優勢產業;安慶要保持優勢產業的穩定性;合肥、蕪湖等城市要繼續加大弱勢高端產業的配套投資,引導產業轉移的流向,池州、宣城、銅陵等規模較小的城市應繼續加大招善引資力度,吸引更多的國內外產業轉移資金。
[1]朱佩楓,張浩,張慧明.考慮非期望產出的皖江城市帶承接長三角產業轉移效率研究[J].中國軟科學,2014,(7).
[2]毛欣欣,佘延雙,沙景華.泛長株潭城市群區位商實證分析[EB/ OL].北京:中國科技論文在線[2008一11一27].http://www.paper.edu. cn/releasepaper/content/200811一799.
[3]周錦,顧江.基于區位商理論的區域文化產業發展分析[J].統計與決策,2013,(17).
[4]肖紅.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區位商分析[J].管理觀察, 2014,(36).
[5]湖南在線.3+5城市群的經濟版圖,泛長株譚城市群戰略[EB/OL].中部崛起,http://www.cnhubei.com/200611/ca1206075.htm.
[6]聶元貞.皖江城市帶承接國際產業轉移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D].蘭州財經大學,2015,(6).
[7]沈驚宏,孟德友,陸玉麒.皖江城市帶承接長三角產業轉移的空間差異分析[J].經濟地理,2013,(3).
(責任編輯/易永生)
F207
A
1002-6487(2016)20-0121-04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71473037)
余雷(1977—),男,安徽肥東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產業轉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