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涌
?
“真實共同體”與“虛假共同體”之詮釋
姜 涌
人是社會性的存在,每一個人在社會中都是通過共同體而組成社會,共同體是每個人的基本構成單位,人的利益選擇也是通過共同體獲得,所有的共同體都是一種利益共同體,因為共同體是人類的本性,人類不管出于情感,還是出于恐懼都是要結盟組成共同體的。馬克思的政治哲學路徑就是破解“舊共同體”而建構“新共同體”的過程,馬克思“真實共同體”思想是建立在唯物史觀基礎之上的具有實現可能性的真實共同體的社會理論,一方面,馬克思的真實共同體思想具有現實的可行性與進步性;另一方面,真實共同體思想是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社會的“虛假共同體”的鞭撻和對資本主義現代性的批判。
共同體 虛假共同體 真實共同體
人是社會性的存在,每一個人在社會中都是通過共同體而組成社會,共同體是每個人的基本構成單位,人的利益選擇也是通過共同體獲得。個體既然是共同體中的一個組成部分,那么個體的快樂和自由與共同體的利益相沖突時,個體的權利就必須舍棄而服從共同體的需求,這是個體的美德?!肮餐w”概念發端于古希臘哲學,無論是古希臘城邦,還是古羅馬共和國,共同體的生活一直是公民“政治社會”的一種呈現形式,在近代社會則發展為一個社會學的概念而受到關注,后被倫理學、政治哲學、宗教學等人文社會科學所廣泛借用。也就是說,共同體有許多用法,不存在一個固定的定義。然而,共同體緣于個體的組成卻是理論界的共識。所以,當我們在談論“共同體”這個概念的時候,必須厘清它是“誰的‘共同體’”,“何種視域下的‘共同體’”,同時還要明晰這些差異之下它的核心本質。
共同體概念不同于社會概念,因為社會是一種共同生活的形式,是一個中間領域,社會是人為了生活不得不依賴的他的同類而構成了公共性意義的活動區域。共同體相對“公共性”的時候而言是一種“私人性空間”,一種利益集合體?!罢喂餐w甚至都被那些謀求政治解放的人貶低為維護這些所謂人權的一種手段;因此,Citoyen(公民)被宣布為利己的homme(人)的奴仆;人作為社會存在物所處的領域被降到人作為單個存在物所處的領域之下,最后,不是身為Citoyen(公民)的人,而是身為bourgeois(市民社會的成員)的人,被視為本來意義的人,真正的人。”①自由是人的存在狀態,共同體正是由人的自由存在狀態才能構成,自由是人的本質,因為自由體現為人的權利,是基于個體利益基礎之上的權利存在。失去權利的自由,沒有了利益的內在性的自由,實際上是不存在的。所以,“沒有個人反對自由”,因為失去了利益基礎的權利存在的自由是“虛”的,而非“實”的。
“人在生而自由的,但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雹诒R梭的“枷鎖”就是一種共同體的規則,抑或說是利益相關體的規則。個體的權利和利益基礎只能在一種社會共同體中存在和保證,進而組成利益共同體,即階級集團的產生,而在一個階級分化的社會中,滿足一個群體的利益總會減少其他群體的利益,在社會共同體中,階級是利益集團,決定了階級構成的主導因素是利益,同時還在于利益主體的客體呈現和主體選擇,因此,“只有每個人通過共同體行動沒有比共同行動可以得到更多的好處,他才會關心共同行動?!雹?/p>
資本主義社會的價值觀就是一種個人主義價值觀,生活于資本主義社會制度中的個體以維護其自我生存為理性選擇的目的,這可以被視為資本主義社會中資產階級文明的核心,個體利益的核算和保護,理性的自我保存勢必趨向于一種自私自利的個體為根本原則的市場經濟,個體權利至上,生活于資本主義社會當中的個體“利他”原則,在現實社會當中僅僅是一種粘合社會的一般工具、和現實存在的客觀抽象,以至于在資本主義社會中,“要聯合成為一個倫理的共同體,這是一種特殊的義務?!雹墚斀裆鐣纳缛褐髁x共同體價值觀正是一種緣于資本主義自由主義基礎之上的個人主義價值觀的憂慮。所以說“利他”乃是資產階級社會經濟發展的結果,而并非個體的主動選擇。因此,資本主義社會中的利己和“利他”作為人與人的關系呈現,演變成了“同物結合著,并且作為物出現”的關系。⑤那么,物化狀態的利益共同體組成必然是外在于人的個體利益的特殊利益構成,成為奴役個體利益的異化力量?!罢蚊裰髦浦允腔浇痰?,是因為在這里,人不僅一個人,而且每一個人,是享有主權的,是最高的存在物,但這是具有無教養的非社會表現形式的人,是具有偶然存在形式的人,是本來樣子的人,是由于我們整個社會組織而墮落的人。”⑥需要說明的是馬克思這里所抨擊的目標并非是基督教的人格主義或者君主統治的復辟理論,而是以自由民主制度及其個人主權概念為形式的政治現代性。
我們知道,西方的近代社會,首先是始于啟蒙的理性的覺醒,造成人的個體開始擺脫共同體的依賴,進而組成了市民社會,形成第三等級的力量。個人權利至上,內含于市民社會之中,改變了西方古希臘羅馬社會中的那種對共同體的義務觀念,個人主義價值觀相對于王權和神權的專制是一種社會歷史的進步、人性的覺醒、人權的獨立,人道主義成為人類社會的價值取向選擇,成為開啟近代社會的鑰匙,人類社會走向了現代化之路。問題在于近代西方社會是如何形成市民社會這樣共同體?擺脫共同體的個人又如何成為了市民社會中的一份子,進而實現其個體利益與特殊利益相結合,而催生其普遍利益呢?問題在于主體的利益選擇,即訴諸個人的經濟關系,也就是說市民社會這種共同體產生于人于人的交換關系中,“一切人都靠交換而生活,或者說一定程度上,一切人都成為商人,而社會本身嚴格地說也成為商業社會?!雹咭簿褪钦f,個人的勞動分工構成為社會化的存在,人們通過勞動分工和交換形成了市民社會,這其中,個人的利益選擇是基礎和前提,因為個人選擇的利益是主體自身的利益,而非什么社會的利益。西方社會的資本主義個人主義價值觀充分保證了個人主體利益的選擇,但也產生了令人詬病的社會問題,因為“只要特殊利益和共同利益之間還有分裂,也就是說,只要分工還不是出于自愿,而是自然形成的,那么人本身的活動對人來說就成為一種異己的、同他對立的力量,這種力量壓迫著人,而不是人駕馭這種力量?!雹喈惢牧α吭谫Y本主義社會中是必然存在的,異己的同人對立的力量緣于生產資料私有制,壓迫階級的組成是特殊的利益共同體,這種利益共同體即是資本共同體,國家是保護資本共同體的利益存在。這一點上德意志的“專制君主們”就看得非常清楚,提出了“市民社會就是我”⑨也就是說君主制國家的君主和市民社會的君主變的幾乎完全相同,權貴和金錢的結合反映著他們的特殊利益。個體的利益選擇成為單一的尺度,也成為了主體的唯一選擇,建立在個體利益選擇基礎上的特殊利益和共同利益都成為了一種利益共同體,一種利益攸關的主體存在。
因為“正是由于特殊利益和共同利益之間的這種矛盾,共同利益才采取國家這種與實際的單個利益和全體利益想脫離的獨立形式,同時采取虛幻的共同體形式,……民主政體、貴族政體和君主政體相互之間的斗爭,爭取選舉權的斗爭等等,不過是一些虛幻的形式——普遍的東西一般說來是一種虛幻的共同體的形式——,在這些形式下進行著各個不同階級之間的真正的斗爭。從這里還可以看出,每一個力圖取得統治的階級,即使它的統治要求消滅整個舊的社會形式和一切統治,就像無產階級那樣,都必須首先奪取政權,以便把自己的利益又說成是普遍的利益,而這里它在初期不得不如此做的?!币驗椤斑@種共同體利益是‘異己的’和‘不依賴’于他們的,即仍舊是一種特殊的獨特的‘普遍’利益,”是一種“虛幻的共同利益”。⑩這樣的一種緣于個體抽象的利益組合的所謂的“利益”的共同體,只能是一種虛幻的共同體。
隨著宗教改革和啟蒙運動發展,工業革命使得社會經濟獲得迅速發展,相繼出現了“科學共同體”、“經濟共同體”、“法律共同體”、“文化共同體”等。人們從自身公民身份出發依照自由、權利和義務這些標準審視不斷突現的“共同體”,這其中個體利益作為唯一的選擇尺度。這樣以來,如何處理彼此的利益沖突和矛盾,確保社會共同體的秩序是一個根本問題,因為每一個“利益共同體”都要確保自己的利益構成和利益的最大化,利益的沖突演變成了“共同體”的沖突,因此,契約論的產生使“共同體”的組成由“權利共同體”變成了“‘權利——權力’共同體”合體——“國家”。共同體的權利與義務是仿佛是對等的,成員履行義務和責任是維持共同體穩定秩序和自治的前提。共同體被界定為具有承載關系功能的網絡,通過傳送信息,使得共同體成員感知自己在共同體的處境和生存狀況,確知自己及他人所有權的合法邊界。
馬克思認為,政治解放之后,現實生活是個人主義的而非共同體的生活。他在《論猶太人的問題》一文中指出,權利的抽象性使人不能真正享有自己基本權利;他們(指鮑威爾等人) 訴諸政治解放還無法使人獲得真正解放,只有人類解放才能夠使得人獲得徹底解放,由于他們對人、人性、人的權利的理解的抽象性和片面性,對政治理解的狹隘性和抽象性,致使他們所建立的國家具有虛假性。因此,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共產黨宣言》等著作中指出資產階級國家是冒充的共同體,認為只有當國家作為人類本質異化的表現而被揚棄,只有當社會將變為社會整體的時候,當人們認識到自己的社會結合而造成的力量,并自覺組織和駕馭這種社會力量,不再把它當作政治力量跟自己分開的時候,真正的自由人聯合體才會出現。馬克思從市民社會切入,進入政治經濟學的研究,最終預言資產階級社會必然要滅亡、無產階級社會必然要勝利。在無產階級打碎一切束縛人的枷鎖之時,人才能獲得自由,革命是最好的解放手段和工具,只有自由人聯合體才是人的真正的共同體,是人的自由王國。







馬克思的“異化”理論揭示了資本被符號共同體遮蔽了,變成了讓人無法認識到自己被異化的情形,以至于把符號作為人生存的邏輯前提。符號共同體顯現的一切似乎是現代社會理應所接受的東西,這些信息所描述的現象似乎就是現代人應該生活的特征。現代人的肉體在這些品味的培育下顯得遲鈍,無法感受和體驗到靈魂與肉體的焦灼和痛苦,人麻木得不再去反思自己應該享有的東西。因此,馬克思指出人必須成為自由的人,然后聯合起來構成的聯合體,人才能過上真正的幸福生活。這就是說,人必須從符號的支配中擺脫出來,把自己解放成為一個自由人。但是現代市民社會的極致發展,使得人被極度符號化,因此,只有終結虛假共同體,人類才能步入未來共同體。



現實社會中的生產力同我們自身還保持著唯一的聯系,也就是勞動,勞動維持著我們的生存,改善著我們的生活,勞動是我們的物質生活的生產,也是我們現在自主活動的唯一可能的形式,勞動的目的就在于保證個體自己的生存。

② [法]盧梭著:《社會契約論》,何兆武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年,第8頁。

④ 康德著:《單純理性限度內的宗教》,李秋零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第155頁。
⑤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4頁。

⑦ [英]斯密著:《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上卷,郭大力、王亞南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72年,第20頁。
⑨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年,第249頁。








[責任編輯 劉慧玲]
A81
A
1000-114X(2016)06-0076-08
姜 涌,山東大學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濟南 250100
廣東社會科學 2016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