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海燕 黃文義
?
社會融合視域下新居民公共服務供給機制有效性研究
于海燕 黃文義
社會學研究結果表明公共服務是影響社會融合的最大相關因子,因此在對新居民公共服務供給機制進行理論建構后,社會融合可以作為機制運行有效性的衡量標準。人口流入大省浙江的實證研究結果顯示,這種理論建構在實踐中對實現供給目標及改善供給績效有效。但是供給機制這個動態系統的各個組成部分具有不同的作用,機制若要有效運轉,必須優先解決資源配套、利益均衡問題,同時以責任機制對供給主體營造壓力,供給主體才會有動力進行供給,一旦開始供給才涉及如何提高效率的問題。
新居民 供給機制 社會融合
2015年10月22日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了《居住證暫行條例(草案)》,草案明確規定通過居住證推進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和便利向常住人口全覆蓋,其主旨在于通過公共服務將流動人口固化為城市的新居民。新居民公共服務供給機制是政府為實現公共利益,增進公眾福利通過供給運行機制提供有形公共產品和無形公共服務的動態運行過程,通過動態的制度安排實現公共資源的優化配置,給予因為自由流動而產生的“新居民”這一群體以真正的名分,以公共服務供給促進社會融合。因為新居民在常住地的社會融合微觀上關系著新居民自身的發展,中觀上關系著城市正常秩序的建立與維持,宏觀上直接關系到我國現代化進程的推進。本文將以新居民公共服務機制和社會融合為研究對象,通過建立新居民公共服務供給機制和社會融合的實證模型,并利用SPSS16.0 和 AMOS20.0 軟件,采用結構方程方法對該模型進行驗證。
1.模型構建
公共服務供給機制的本質是供給過程中資源配置的方式,在具體動態運行過程中包括體現互動的決策機制、體現互補的效率機制、體現互聯的協調機制與體現互制的公平與責任機制。
(1)基于動態過程的供給機制
新居民公共服務供給機制作為一個動態系統,具體包括三個組成部分:決策層是整個供給機制運行的開始,供給主體政府根據決策博弈機制的運行結果決定提供服務的必要性、迫切性、層次性。生產層主要是通過效率機制、公平機制與協同機制實現新居民公共服務的精益生產。效率機制就是根據區域差異及不同供給領域選擇有效率的組合。公平機制是在保證新居民土地權益的前提下,實現基本公共服務的無差別供給及優質公共服務的梯度供給。協同機制是從資源協同、主體協同、流程協同、利益協同方面實現公共服務的無縫隙供給。績效層是新居民公共服務供給的輸出層,它通過制定標準、衡量偏差達到糾正偏差的目的,績效層的責任機制通過控制監督使供給機制的運行始終圍繞著新居民的需求。本文根據新居民公共服務供給機制邏輯理路,通過分解新居民公共服務供給動態過程,得出決策機制、效率機制、公平機制、協同機制、責任機制五個維度,認為這幾個方面是新居民公共服務供給機制能否有效運行的影響因素(如圖1所示)。

圖1 新居民公共服務供給機制構建
(2)基于社會融合的供給績效
社會融合作為一個與社會排斥相對應的概念,它的內涵是如何保證被排斥的社會群體享受正常的社會福利,獲得必要的資源融入居住地。公共服務供給問題與社會融合的邏輯關系在于:公共服務供給的不均造成了新居民群體與戶籍人口的差異,進而影響其對居住地的認同和歸屬。在人口調控的基調下,以新居民公共服務供給機制滿足新居民的需求是實現其社會融合的現實路徑,因此可以用社會融合衡量新居民公共服務供給機制運行情況,在新居民公共服務供給客觀數據更新速度慢、開放程度弱的現實條件下,以社會融合作為測量新居民公共服務供給機制運行效果的標準不僅符合供給機制的運行目標而且在實踐上更具操作性(如圖2所示)。
社會融合的分類原則主要包括兩種,一種是基于 “社會子系統”原則進行分類,將社會融合分為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四個維度,一種是基于“結構—行動者”原則分為制度、行為、心理三個維度 。國內學者對于社會融合的分類多數是按照這兩種分類原則設計社會融合框架結構,一是悅中山、李樹茁根據社會融合的縱向層次提出 “文化融合、社會經濟融合、心理融合”三個維度(悅中山、李樹茁,2012);二是陸淑珍、魏萬青根據個人群體兩個層面提出 “心理融合、文化適應、社會交往、經濟適應”四個維度(陸淑珍,魏萬青,2011)。本文仍然沿用這兩類原則的分類,但是因為調查對象是新居民,因此本文對社會融合的維度劃分僅僅針對個體層次,雖然沿用了“社會子系統”分類的名稱,但內涵卻不相同。經濟融合的內涵是新居民的就業與收入情況,社區融合是新居民社會網絡與社會參與情況,文化融合是新居民的文化適應與身份認同情況,心理融合則是新居民身體、情緒、價值觀的健康程度(如圖3所示)。

圖2 公共服務供給與社會融合的邏輯關系

圖3 社會融合維度分析
(3)實證模型構建
新居民公共服務供給機制作為一個二階因子結構,其中決策機制、效率機制、公平機制、協同機制、責任機制五個維度是一階因子。決策機制通過提高新居民個體需求表達的能力及政府對需求的回應能力來制定新居民公共服務供給的政策。效率機制是用發展的眼光衡量公共服務類型和性質的變化,通過對各供給方式的優劣性進行對比,結合區域實際效率排列組合。公平機制是通過合理程序安排保證新居民公共服務供給無論在頂層設計還是在底層執行過程中都應該是向全體社會成員開放。協同機制解決的是復雜系統的整合問題,具體包括資源協同、主體協同、利益協同和流程協同。責任機制本質上是一種壓力激勵,通過界定供給主體的責任,并對責任履行進行監控,將監控結果與獎懲機制掛鉤避免相互推諉責任的情況。總之,決策機制保證的是對新居民公共服務需求的回應,效率機制、公平機制、協同機制保證的是公共服務的精益生產,責任機制保證的是全程控制。
社會融合作為一個二階因子結構,經濟融合、心理融合、社區融合、文化融合四個維度是一階因子。經濟融合是新居民在居住地的居住、就業和收入情況,經濟融合是新居民立足居住地的基礎,經濟融合的程度制約其他融合的進度。文化融合包括文化適應和身份認同,文化適應是新居民融入居住地的廣度,主要指新居民是否適應當地的風俗習慣、文化理念;身份認同是融入的深度,文化融合是社會融合的最高形式。社區融合包括社會網絡和社會參與,新居民通過社會網絡關系的重建,增強對居住城市的社會與文化認同;通過社會參與按照居住地城市的行為規則行事,社區融合是社會融合的推進手段。心理融合是社會融合的內生機制,外顯的身體健康情況、情緒、自我效能、樂觀傾向都是新居民融入居住城市的心理資本,這些心理資本和社會資本互相作用形成新居民社會融合的內生機制。總之,經濟融合是基礎,心理融合是動力,社區融合是手段,文化融合結果。
在新居民公共服務供給機制及社會融合的二階因子結構得到驗證的基礎上,本文構建了一個新居民公共服務供給機制與社會融合關系的假設模型(如圖4所示)。在該模型中,新居民公共服務供給機制是自變量,社會融合是因變量,決策機制、效率機制、公平機制、協同機制、責任機制是新居民公共服務供給機制的細節變量,經濟融合、文化融合、社區融合、心理融合是社會融合的細節變量,預期新居民公共服務供給機制對社會融合具有有直接的正向影響。

圖4 新居民公共服務供給機制與社會融合假設模型
2.評價指標
前文從理論上論證了從社會融合視角測度新居民公共服務供給機制運行效果的合理性,但若要對此關系運用結構方程進行實證證明必須設置能夠進行直接觀測出的觀測變量。
目前學界并未有關于新居民公共服務供給機制觀測指標的研究,因為“新居民”這一稱謂不是由理論到實踐過程產生的概念,而是實踐影響理論而產生的概念。新居民的界定標準有三個維度:一是戶籍非本地;二是穩定就業;三是穩定住所。本文在對新居民進行了界定之后基于供給的決策、生產、績效三個核心環節設置了新居民公共服務供給機制的五個潛在變量,并構建了潛在變量的觀測指標(如表1示)。

表1 新居民公共服務供給機制潛在變量與觀測變量
社會融合是個體之間、群體之間、文化之間、民族之間相互接觸、相互競爭、相互沖突、相互適應的過程。從國際來看,美國學術界對社會融合的研究經歷了熔爐論、多元文化及區隔融合三個發展階段。歐盟的社會融合強調文化多元,以機會平等為基礎實現融合,并成立專門的社會融合部門即社會融合司,負責融合政策的制定和社會融合管理事務。中國的社會融合研究與歐盟的社會融合理念接近。馬西恒提出了新二元關系說,新移民與城市社區的“二元關系”從相互隔離、排斥和對立轉向一種理性、兼容、合作的“新二元關系”(馬西恒,2001)。張文宏、雷開春提出了融合遞進說,流動人口社會融合的各個層面是遞進關系(張文宏、雷開春,2008)。因為新居民本就包含在流動人口中,所以可以借鑒流動人口社會融合的研究成果,綜合以上研究成果,本文設置了經濟層面、社會層面、心理層面和文化層面這四個潛在變量(如表2所示)。經濟層面對應經濟融合,根據就業和收入設置觀測變量;社會層面對應社區融合,根據社會網絡和社會參與設置觀測變量;文化層面對應文化融合,根據文化適應和身份認同設置觀測變量;心理層面對應心理融合,根據SCL-90自我健康評估指標衡量新居民身、心、靈的全面健康情況。心理融合是社會融合的最高層次,在經濟融合、社會融合和文化融合的基礎上實現個體的身心健康。
1.調查方式與樣本確定
因為研究假設模型的驗證與修正需要大量客觀數據的支持,因此本文應用問卷調查法收集所需數據資料。調查區域設定在浙江省溫州、寧波、嘉興三地,之所以選擇浙江省作為調查區域,是因為浙江省是我國第二大人口流入省份,作為長三角地區經濟發達省份其新居民分布比較集中,同時浙江省在新居民公共服務供給領域的探索較早,具有完備的新居民公共服務與管理組織架構。選擇溫州、寧波、嘉興三地調查的原因在于溫州和寧波是浙江省新居民數量最多的地級市,嘉興的新居民公共服務供給模式是浙江創新模式的代表。調查樣本量的設定取決于結構方程模型檢驗的要求,結構方程模型要求待估參數與樣本比例保持在1:5到1:10之間,本文結構方程的待估參數為46個,因此樣本量要求在230-460之間,從問卷回收的有效率來看,樣本量能夠滿足結構方程實證研究的需要。

表2 社會融合潛在變量與觀測變量表
2.問卷發放與回收
為提高問卷的信度與效度,一是在進行正式的大規模調查之前對溫州、寧波、嘉興三地新居民服務管理部門進行走訪,根據基層服務部門的意見調整問卷問項,如公平機制中的土地權益保障問項就是基層服務部門在積分落戶中反應比較突出的問題。二是對問卷進行預測試, 2014年11月在溫州市龍灣區(高新開發區)濱海工業園區進行了預測試,。通過對問卷進行克隆巴赫系數檢驗和探索性因子分析對問卷進行修訂,在修訂的基礎上于2015年11月開展大規模調查。本次問卷調查的時間是2015年11~12月。為保證調查者對調查問項的理解程度,要求被調查者在當地必須是有穩定住所和穩定就業,且在當地居住時間為2年以上。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 430份,回收420 份,回收率98%,其中有效問卷413 份。
1.信度分析
信度分析指的是對調查問卷是否具有穩定性、可靠性的有效分析方法,采用克朗巴哈系數(Cronbach's α)表示,要求克朗巴哈系數在0.6以上,供給機制部分各維度即決策機制、效率機制、公平機制、協同機制、責任機制的克朗巴哈系數均在0.6以上,供給機制部分整體的克朗巴哈系數亦在0.6以上,表明該部分的信度較好。社會融合部分各維度即經濟融合、文化融合、社會融合、心理融合的克朗巴哈系數均在0.6以上,社會融合部分整體的克朗巴哈系數亦在0.6以上,表明該部分的信度較好。
2.效度分析
本文研究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驗證性因子分析檢驗問卷的效度。首先對供給機制部分進行KMO和Bartlett's球型檢驗,結果顯示KMO值為0.829,近似卡方值為5206.194,相伴概率P值為0.000,表明調查數據適合進行因子分析,以檢驗問卷效度。因子分析結果如下表所示,供給機制部分調查數據一共提取到5個公因子,其方差貢獻率分別為20.129%、16.732%、16.070%、12.916%和12.637%,累積方差貢獻率為78.485%,表明這5個公因子代表了該部分19個題目的大部分信息。供給機制各維度題目的最大載荷值均集中于某一公因子上,且分別占有一列,與供給機制部分的設想一致,表明該部分的效度較好。供給機制部分調查數據的驗證性因子分析結果如表3及表4所示,從各題目對相應緯度回歸系數的顯著性和適配度指標值可以看出,該部分的效度較好。

表3 供給機制部分驗證性因子分析結果表

表4 供給機制部分驗證性因子分析適配度指標值
其次對社會融合部分分別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驗證性因子分析檢驗該部分的效度。KMO和Bartlett's球型檢驗結果顯示:KMO值為0.938,近似卡方值為10348.381,相伴概率P值為0.000,表明調查數據適合進行因子分析,以檢驗問卷效度。因子分析結果顯示社會融合部分調查數據一共提取到4個公因子,其方差貢獻率分別為29.890%、17.637%、16.407%和12.433%,累積方差貢獻率為76.367%,表明這4個公因子代表了該部分26個題目的大部分信息。社會融合部分各維度題目的最大載荷值均集中于某一公因子上,且分別占有一列,與社會融合部分的設想一致,表明該部分的效度較好。
社會融合部分調查數據的驗證性因子分析結果如表5及表6所示,從每個題目對相應緯度回歸系數的顯著性和適配度指標值可以看出,該部分的效度較好。

表5 社會融合部分驗證性因子分析結果表

表6 社會融合部分驗證性因子分析適配度指標值
1.模型分析
從圖4和表7中結果可以看出,供給機制對社會融合的回歸系數為0.637,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供給機制對社會融合顯著的正向影響。在模型適配度指標中,除NFI、RFI略低于理想值外,其它指標均在理想值以上,表明模型的適配度較好。

圖4 模型分析結果

項目χ2/dfNFIRFIIFITLICFIRMRRMSEA理想值≤5 0≥0 90≥0 90≥0 90≥0 90≥0 90≤0 08≤0 10結果值2 1940 8760 8690 9280 9240 9280 0450 054
2.結論與建議
從上面的實證研究結果,本文可以得出以下兩點結論:
一是新居民公共服務供給機制對供給績效的改善有正向作用。
路徑選擇的前提是能夠實現目標或對促進目標實現有效,新居民公共服務供給的目標包括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拉動內需、推進人的城鎮化等,但這些目標都必須以新居民對城市有歸屬感為前提,也就是說新居民只有從經濟、文化、社區、心理各個層面真正融入城市,才會有長期居留的意愿,才能完成經濟新常態下城鎮化戰略對新居民公共服務供給提出的目標。根據模型分析結果圖2顯示,新居民公共服務供給機制對社會融合有顯著的正向影響,二者之間的路徑系數為0.64,這說明新居民公共服務供給機制對新居民實現社會融合具有明顯的促進作用,是實現社會融合的優選路徑,當然也就是實現新居民公共服務供給目標的優選路徑。將供給機制分為三層,決策層對應決策機制,生產層對應效率機制、公平機制及協同機制,績效層對應責任機制,這種理論建構在實踐中對實現供給目標及改善供給績效是有效的。
二是新居民公共服務供給機制各個影響因素的重要程度不同。
新居民公共服務供給機制的的 5個影響因素在供給機制中發揮的作用不同。根據模型分析結果圖4顯示,協同機制對供給績效重要程度最高,二者之間的路徑系數為0.51;其次為責任機制,二者之間的路徑系數為0.44;然后為公平機制,二者之間的路徑系數為0.41;再次為決策機制,二者之間的路徑系數為0.40;最后是效率機制,二者之間的路徑系數為0.34。這說明供給機制這個動態系統的各個組成部分具有不同的作用。在新居民公共服務供給機制的運行中,方法和工具并不是最主要的因素,機制若要有效運轉,必須優先解決資源配套、利益均衡問題,同時以責任機制對主體營造壓力,供給主體才會有動力進行供給,一旦開始供給才涉及如何決策、如何提高效率與公平的問題。社會融合的 4 個構成因素在社會融合中的作用程度也不盡相同,文化融合對社會融合的重要程度最高,二者之間的路徑系數為0.67;其次為經濟融合,二者之間的路徑系數為0.65,然后為社區融合,二者之間的路徑系數為0.61;最后是心理融合,二者之間的路徑系數為0.48。2013年國家衛計委在上海等8個城市進行的專題調查結果與本文調查結果基本一致,其將社會融合分為經濟立足、社會接納、文化交融、身份認同四個維度,在社會融合分指數的得分中,文化交融為67.6分,身份認同為62.2分,經濟立足為65.3分,社會接納為58.2分,這一結論與本文分析結果相吻合。簡而言之,文化融合是最高程度的融合,因此重要程度最強,經濟融合是所有融合的保障,因此重要程度次之,社區融合是社會融合落實的具體方法,心理融合作為個人層面心理資本的反應,影響力自然最弱。
[1]馬西恒:《敦睦他者:中國城市新移民社會融合形態的探索性研究——對上海Y社區的個案考察》,成都:《社會科學研究》,2001年第1期。
[2]張文宏、雷開春:《城市新移民社會融合結構、現狀與影響因素分析》,成都:《社會科學研究》,2008年第4期。
[3]陸淑珍、魏萬青:《城市外來人口社會融合的結構方程模型———基于珠三角地區的調查》,北京:《人口與經濟》,2011年第5期。
[4]悅中山、李樹茁等:《農民工社會融合的概念建構與實證分析》,西安:《當代經濟科學》,2012年第1期。
黃文義,暨南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助理研究員,博士。廣州 510632
[責任編輯 左曉斯]
*本文系北京大學、復旦大學、吉林大學國家治理協同創新中心研究成果;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 (項目批準號12&ZD060)和中共中央編譯局社會科學基金招標重點項目(項目批準號12ZBA04)部分研究成果。
C916
A
1000-114X(2016)06-0196-10
于海燕,溫州醫科大學公共衛生與管理學院講師,博士。浙江溫州 130000;
廣東社會科學 2016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