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偉波
摘 要: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新課程改革理念應用越來越廣泛。研究如何讓學生主動學習和主動創新成為一個重要的課題,很多專家和學者通過研究和調查發現了學生思維的鍛煉,想象力的引導,是使學生的創新能力快速發展的好方法,而在實際教學中做好關注和引導則是幫助學生創造力發展的有力保障,簡要分析了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并提出培養和發展學生創新能力的基本策略。
關鍵詞:高中歷史課堂教學;學生;創新能力
環境的好壞和學生的思維起伏情況是息息相關,密不可分的,學生在自己感興趣的領域和環境中思維非?;钴S,掌握知識的能力和速度都有顯著的提高,有利于創造力的發展,而對不感興趣的內容,學生思維是混亂的,注意力不集中,思維比較僵化,創造能力等全面低落,學習效率普遍較低,不利于學生創造力的發展。因此,教師在歷史教學中創造讓學生感興趣的教學環境很重要,這樣在學生學習過程中通過引導大力鼓勵學生發展思維,從多個角度努力探索,創造性地提出一些探究問題,在課堂模式方面進行民主改進,激發學生探究創新能力,然后再用豐富且有趣的實踐活動進一步引導和發展學生的想象力,用情境來打造學生實踐創新的平臺。這樣才能使學生在歷史長河中、多故事的環境中成長為創新人才。筆者認為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可以從教學觀念、創新興趣、創新教學這幾個角度進行探索研究,可能會取得不錯的成效。
一、創新觀念的樹立
高中生的思維比較活躍,全面性、獨創性有了很大提升,容易引導,但是高中歷史教師因為長期以來的舊思想觀念和傳統課堂的影響不容易轉變教學觀念,這就要求教師在歷史教學中首先要轉變自己的教學觀念,保持創新的思想意識,這樣才能把握學生在課堂上表現出來的創新點。而且只有教師的創新觀念樹立起來才能引導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發展,才能在教學中靈活運用創新的教學方法突破傳統的課堂模式。而在歷史創新教學過程中很容易進入一個誤區,那就是太關注表面化的創新,比如,一些不太起眼的小制作和小發明;還有學生在課堂上胡亂的,沒有根據地對一個問題發表一些古怪搞笑的看法,這些都是流于表面形式的假創新。學生根據歷史教學內容結合自身的學習特點,有根據、有策略地提出見解或獨特的看法,這才是符合新課程改革要求的真創新。
二、明確創新主體
歷史教學實踐活動的安排需要考慮以學生學習興趣為基礎,把握以學生為創新主體的中心思想,明確教師的引導、輔助角色,創造學生喜歡的教學環節,突出學生的創新實踐主體地位。在歷史實踐課堂上,通過引導和督促等形式,能有效地促進學生解決問題和探究問題,這個過程中的思維和行為表現能體現非常多的創新。教師在教學中用鼓勵滿足學生的自尊心,這樣就能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變得更活躍。
三、課堂結構改變創新
傳統灌輸式教學模式極力維護和發揮教師的作用,過多地限制學生積極主動創造性思維和表現。學生普遍反映自己不喜歡當課堂的聽眾,厭學、走神等現象也就變得很常見,這不利于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因此,組織課堂結構的時候就應該創新性地把學生作為主角建設課堂環境,教師轉變態度,平等、寬容、友善地容納學生的愛好、個性和人格,多鼓勵性地引導學生參與歷史教學過程中的實踐活動,在寬松和諧的教育環境中鍛煉和發展創新能力。只有這樣才能把課堂結構設計和學生的特色結合起來,展現其聰明才智和創造力。歷史課堂教學中多向交流的合作學習、教師和學生隨時互換角色有意識地合作設計活動等課堂結構的創新,體現了集體合作的創造性思維。
四、打破思維定勢
歷史教學中應該保持學生自由,從多個角度讓學生去嘗試,發散性思維才能打破思維定勢,發現新的問題,從而有利于教師從獨特的角度組織教學。然后教師通過激勵學生,通過各種形式對提出的疑問進行探究討論,總結規律或者方法,實現創新性解決問題。這其中尤其注意引導學生批判性思維的發展,敢于進行論證鉆研,培養學生打破思維定勢的意識。教師也可以根據自己的經驗和見解,在教學中從獨特的角度提出疑問創設情境,刺激學生的思維轉變。另外,綜合問題分析解決能力也需要學生發揮創新思維,才能找到更多的突破角度,才能實現創新能力的提高。
總之,在高中歷史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設計的環境好壞和學生的興趣高低是緊密聯系的,想要學生在思想、行為等方面有所創新,就應該讓學生學會分析問題,把問題簡單化處理,學會交流合作,提出對知識學問的不同見解,學會求同存異,從集體的探討中發現獨到的一面,逐漸提高思維的發散性,同時注意保持思維的活躍,防止走神等分散思維的行為,克服思維定勢,這樣才能使創新能力得以發展。
參考文獻:
[1]趙萬新.高中歷史教學中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J].信息化建設,2015(12).
[2]史春靜.中學歷史教學與學生創新能力培養[D].東北師范大學,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