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生
摘 要:美好的情感最能打動人,傾注情感面對課堂,面對學生,能改善教學效果,而且與學生的全面發展有著極為重要的關系。高中語文教師只有充分把握和加強學生的情感功能,才能培養學生對語文學習的熱情和興趣,從而實現新課程目標要求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關鍵詞:高中語文;課堂教學;融情于課;情感
語文學科的基本特征在于其表情達意的功能,高中語文教學大綱的教學目的最突出的是“發展健康個性,形成健全人格。”實現這一教學目標基本途徑在于以教師的情感調動學生的情感,使知識內化為情感道德力量。因此,運用適當的教學方法,充分激發學生的情感要素,增強學生學習的原動力,才能在語文教學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是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
一、新形勢、新課程呼喚情感回歸
在傳統高中語文教學中,語文教學逐漸偏離了語文的人文性,“一切為了高考”的治學動機使學校成了考試工廠,使學生成了考試機器。這一偏激的教學怪象既與語文學科性質和教學目的的根本要求相背離,也是對新課程標準的理論主張置之不顧的表現。其后果是語文課枯燥乏味,更談不上美感和樂趣。長此以往,一種“提不起勁”的學習態度相隨而來,直接導致學生在學習中根本不重視語文,甚至產生了“認真聽否,對考試的成績影響不大”的心態。可以說,這種教學模式是素質教育口號下的一大敗筆,對整個教學過程是百害而無一益的。教師只有認識到此種現象產生的癥結在于語文教學缺乏情感交流,恰當地運用課文中所蘊含的真摯情感來叩擊學生的心弦,真正把感情融入課堂中,融入教材中,激發起他們在感情上的共鳴,才能改變上述現狀。
那么,教師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應該如何融情于課呢?我認為首先必須從教材出發,組織學生“讀”課文,激發他們的內心情感;同時借助多種教學手段,于深情并茂的講解中升華學生的思想
情感。
二、融情于課的方法及途徑
(一)發揮課堂主陣地作用,適時激發學生情感
所謂“文章不是無情物”。那么,教師應如何來啟發學生,喚起他們內心的情感呢?劉勰說:“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討源,雖幽必顯。”語文教學要讓學生“披文以入情”,在“情”的熏陶、沖擊、融會之中身臨其境,進而達到“其言皆出于吾口,其意皆出于吾心”的境地。
具體到一篇課文教學中,如何讓學生“入情”是融情于課的第一步。這一過程是課文情感信息與學生情感初次連接的過程。情感是文章的內核,而語言則是情感顯現的物質外殼。因此,要“入情”得先從語言著手,要準確抓住語言傳遞出的情感信息。閱讀則是最基本也是最必要的一種方法。課堂閱讀包括教師范讀、磁帶朗讀、學生齊讀、個別讀、分組讀、自由讀、大聲讀、吟讀、唱讀、念讀、默讀、精讀、跳讀等。有時候為了達到更好效果,許多教師還借用其他手段。例如,在朗讀時用音樂伴奏,在朗讀完課文后出示與課文內容有關的圖案或圖畫,或者在業余時間結合課文內容帶領學生參觀訪問。不管是采用哪種方式,目的都是為了讓學生在熟悉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對文中的愛憎情感、人物形象、主題思想作一個大致了解和認知。在很多有經驗的語文教師的課堂上,他們都很注重“讀”這個環節,甚至一篇課文的主要精力都放在“讀”上面,讓學生在“讀書百遍”的基礎上“自見其義、自悟其情”。
例如,筆者曾做過《沁園春·長沙》的課堂設計,全詞教學分為兩個課時。第一課時:老師開門見山導入新課,簡明扼要地交代了1925年的革命形勢和作者的創作背景,剩下的功夫全部用在“讀”上:先是聽磁帶示范朗讀,接著由老師激情范讀,然后安排學生高聲朗讀。教師通過各種閱讀方式激發學生情感,讓學生于一字一句、一音一調的連接組合中欣賞詞人筆下高大遼闊、巍峨宏偉的壯麗景象,讀出作者的氣勢與感情,體驗毛澤東同志那一顆愛國愛民的赤膽忠心和為革命事業奮勇當先的偉大胸懷。
另外,像“荷塘月色”的靜美淡雅,“故都之秋”的清靜悲涼,“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的亡國之痛,都可以通過“讀”來激發學生或雅致寧和、或悲涼壯美、或纏綿不舍、或孤寂無依的內心情感,從而完成“此情此景”與“我情我境”的融會貫通,形成學生主觀情感與文本情感相契合的臨界面。
(二)聯系社會實際,誘發情感力量
高中語文教材所選的課文或與現實生活契合,或與現實社會形成鮮明的對比,教師在教學中要將教材與現實生活聯系起來,讓課文觀照人生和社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讓學生充分領會課文的意蘊,也才能對社會、人生有更理性、深刻的理解。
課前作5分鐘演講是筆者教學中不可或缺的環節,學生演講必須講真事訴真情,從學生的口中教師可以了解學生對社會、人生等方面的觀察、思考和困惑,教師恰當的點撥和引導,能讓學生受益匪淺。當然,語文課外活動也是融情于課的重要形式。參觀、體驗、志愿者活動等社會實踐的組織開展,比枯燥無味的課堂更有質感。
在語文教學中,結合社會生活需要教師付出更多的、創造性的勞動,并要求教師不斷充實自己,提高自身素質。教師需要具備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強烈的創新意識、健康向上的審美眼光,才能正確地看待現實,情感才有力量。
(三)借助恰當的教學手段,升華學生情感
喚醒了學生的情感,教師再借助恰當的教學手段對教材中的情感進行深化講解,才能促進學生內心情感的升華。如何將課文的意蘊轉化為學生的內動力,妙在方法的掌握與運用。
1.語言——情感的發動機
形象生動的語言是開啟良好課堂教學氛圍的鑰匙。一堂好的語文課,應是一堂優美的語言課。一堂好的語文課,應該緊緊貼近課文文體,既從實際內容著手,又兼顧作者情感,用得體的口吻傳達出愛憎情緒,或激烈、或平淡、或高亢、或沉郁。所以要講好一堂語文課,教師授課的語言必須要有藝術、有特色,能根據表達的需要運用不同的語氣、語調、語速、重音、節奏來傳遞情感。例如,教師極富情感性的導語設計,能達成與學生的情感交流融合、共鳴升華,不僅聚焦了學生的注意力,而且深化了他們在預習課文時獲得的情感感知和情感體驗。
2.表情——情感的晴雨表
表情是輔助語言表達的重要方式,教師表情和動作所表現的喜怒哀樂的情感是教學內容的自然流露,是心靈的準確折射。讓學生在形象生動的情境中感悟情感,升華情感。
教師在課堂上的情感表達,一方面要憑借語文本身所表示的意義加以實現,另一方面要依托于手勢、動作、目光、神情、眼神等表情語言。如,筆者在教學《祝福》時讓學生用不同的眼神來表現祥林嫂的感情變化,或善良、或憤怒、或冷漠、或恐怖、或木然,師生之間的表情演示使學生得到深深感染。此外,教師抓住文中的情感脈絡,通過極富表現力的語言,結合豐富多彩的表情動作,把作者的創作情感繪聲繪色地再現于學生面前,讓他們體悟祥林嫂作為舊時代社會底層勞動婦女的慘痛經歷和悲劇命運,以及引導他們在憤怒、悲壯、高亢的情感渲瀉中升華出對人權和正義的呼吁。
3.多媒體——情感的熱驅動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根據具體的教學情境,恰當地運用各種多媒體,既可活躍課堂氣氛,又較容易激發學生的情感,使學生在情感體驗中加強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體會感情色彩,受到潛移默化的感染和教育。
組織學生觀看一些有針對性、有教育意義的電影,能夠幫助學生以學習主體的方式直截了當地走進課文,走進人物,走進藝術,自我感知影片中的人物形象與思想內蘊,進而對作品內容有一個大致地熟悉,對文中情感有一個直觀評判。比如,在《阿Q正傳》教學中,教師可以憑借吳順開演繹的阿Q來形象地介紹這位人物,通過影片讓學生認識這位生活在社會最底層人物的可悲、可笑。
在遇到某些意境優美的散文或詩歌教學時,教師還可以憑借形象的圖片或圖畫來施展教學。比如,在欣賞《荷塘月色》中由荷葉、荷花、荷波、荷香連綴而成的“月下荷塘”以及清幽淡雅、薄霧繚繞、安謐柔和、水月交融的“塘中月色”美景時,可以借助課本前面的彩頁圖片,或者是制作相關的幻燈圖畫,并結合輕柔溫婉的音樂來刺激學生的感官,讓他們在音樂與圖畫的視聽沉醉中領略荷塘月色的優美與動人。在教學中,教師可根據教學內容和表情達意的需要,通過對感官的陶冶與吸引來激發學生的心理世界,從而升華情感體驗。
總之,融情于課有助于詩化語文教學,有助于強化語文學習,有助于人的全面發展。重視情感教育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關鍵是教師要在教學中“以情感培養情感”,從學生實際出發,立足教材本身,關注現實世界,真正地把語文教“活”,以此體現語文的人文價值,培育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北京當代師苑教育研究院.中國當代教育研究[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2:566-567.
[2]馮克誠.中學語文課堂教學方法實用全書[M].內蒙古:內蒙古大學出版社,1999-03: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