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超
[話題簡介]
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教師專業發展得到更多重視,但是各地依然會出現教師發展“冷熱不均”的突出現象。為了進一步提升教師專業水平,我們期待通過基于“學習場域”的教師專業成長方式,實現教師專業水平的有效提升。“學習場域”,既是一種教學方法,又是一種教學原則。當前,我們對于“學習場域”的認識,一般從兩個層面入手:一是把“場域”確定為教師合作形態下的追求課堂情境的更高水平,同時作為一種教學方式應用于課堂;二是把“場域”確定為教學活動中教師、學生和文本互相作用、建構意義的動態生成原則(理念),強調在課堂上,師生通過多重對話的過程,匯聚融合,不斷探求新知和真理。一般認為,學習場域的構成,一是語言性要素,即師師對話,師生對話,以及話語的互動、激勵;二是現場性要素,包括班級環境、課堂情境變化等外在和主觀因素;三是主體性要素,主要是師生情緒、心理積淀等。
如何構建支持性的學習研討氛圍,激發教師的發展動機,讓大量的智慧,甚至好的思路、想法,生成于教師的積極交流中,進而推進更多的推演和更好的創新,真正打造教師高度認同的專業成長過程。如何通過課堂的推演,實現師生和文本的有效溝通和研討,打造學生成長發展的場域,打造基于“學習場域”的教師專業發展方式呢?請看下面各位教師的認識、分析和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