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立子
課堂是師生體驗體悟、溝通理解的橋梁,靈犀相通、交流互鑒的紐帶,智能發展、精神成長的場所。聚焦于課堂“學習場域”,教師要努力成為思維狂歡盛宴的主辦者、知識教示力量的建構者、生命春路花雨的撒播者、民主思想意識的引領者。
一、教師要成為思維狂歡盛宴的舉辦者
教師是學生思維發展的引導者,且在學生思維發展中實現自我的思維發展。用思維架構課堂的能力是教師專業能力的首要能力,通過對教學內容和學生之間的深層的認知結構的洞察,實現二者之間恰當的融合,課堂設計要實現引導學生的思維與教學內容進行深度對話。
《蘭亭集序》一文作者敘蘭亭聚會之事,抒人生感慨之情。文章結構由樂而痛,進而思索人生。課堂“學習場域”中師生共赴了一場思維狂歡的盛宴,請看課堂的體悟過程:“信可樂也”“樂”之理解:樂:美事之樂也;景美之樂也;心怡之樂也;“豈不痛哉”之“痛”體悟:痛,不知老之將至之痛也;事物俯仰之間已成陳跡之痛也;修短變化,終期于盡之痛也。
課堂在整體觀照之下按結構、順序、時間,邏輯等思維特征必然地可以確立理解的內容指向,確定體悟的涵蓋范圍,明確學習任務和學習重點,這樣就激發了學習興趣,激活了學習過程,教學時間節約,教學效果高效,既使教學簡約化,又讓教學深入化。在課堂學習場域的思維狂歡中,課堂不再是冷冰冰、硬生生、靜悄悄、死沉沉了,而是學生爭先恐后積極發言的“學習場域”思維狂歡盛宴。
二、教師要作為知識教示力量的建構者
課堂是知識的傳播陣地,是文化薪火相傳的載體。知識教學要融合于學生實踐體驗的教與學的互動場域,教師是知識學習的引導者和服務者,為課堂知識學習提供支持和引導,發揮教示作用,學生走進學習現場,借助并置身于現場主動自我學習,相互協作深度學習。課堂學習場域中教師是知識教示的建構者,是指課堂呈現出在教師知識學習策略指導下,學生進行知識的學習體驗和實踐,知識學習活動是師生雙邊互動的生命學習活動。
讀是詩詞教學的必修課,教學李煜《浪淘沙令》,朗讀詩歌要扣住一些具體關鍵詞語進行,我做了上面的陳說,學生開始討論“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羅衾不耐五更寒”的具體讀法。
他說,“雨潺潺應該慢讀,那潺潺春雨纏繞作者心頭,如那亡國亡家之愁一樣深重啊”;一石激起千層浪!這個說,“還應該讀得低沉些,那春雨潺潺聲聲,敲打作者的心房,點點行叮咚響,身處囚室人獨彷徨”;那個說,“應該讀得較為憂傷,春雨浸入我心間,點點淚凄涼”。優美的表述,同學之間的情感傾向具有向同一方向前進的趨勢。只有情感的啟發才會引起情感的共鳴,知識的教示為學生的學習指明了方向和方法。我進一步總結,“潺潺雨之形,繪我心愁苦狀,潺潺雨之聲,襯我心孤獨情,潺潺雨之感,通我心凄涼景”。
教師進行任務驅動、知識教授,學生理解和感悟,培養了學生對語言的獨立品味意識,師生交流、合作、探究,培養了學生對文本內容要素的前后勾連意識和景、事、情、理等各要素的整合意識。這樣就形成了一個師生互動,教與學關聯融洽的學生真實學習,高效促進學習;學生學習發展,深度進行學習;為了一切學習,學生學會學習的“學習場域”。
三、教師是學生生命春路花雨的撒播者
千人一面的“工業化標準式”的課堂確實到了應該摒棄的時候了,那種一切都在預設之中,學生像提線木偶一樣,隨著教師的上下提動,木然地上下跳動“授受”式的課堂必須轉變為以學生的“學”為中心、注重學習過程的情境、場域式課堂。這種課堂體現了教師課堂教學和實施觀的轉變:建構生命活動“過程”和呈現生命之間“關系”。
我們設計過基于自由談話的閱讀課堂,它追求的就是一種基于“學習場域”的課堂教學設計和實施觀:建構生命活動“過程”和呈現生命之間“關系”。
《送魏萬之京》這首唐詩寫于李頎送魏萬上京,是在魏還未著大名前。李作為一個忠厚長者,他對晚輩友人會如何訴說呢?
韓琪說:小弟啊,天氣越來越冷了,你的衣服帶得夠不夠??!
于金昊說:你唱著那首“該上路了,該分手了,難舍難分的離歌”,歌聲何其凄涼,聲聲入我心啊!
作為教師的我說,那《離歌》的內容是,“驪駒在門,仆夫具存;驪駒在路,仆夫整駕。”是在渲染離別情形??!
吳卿說:那種難舍難分,依依惜別之情是如在眼前的。
殷云燕說:年少友人的勸勉好似父母的叮囑啊。
姜葉康說:路上的重重云山,天氣的嚴寒也有對朋友的牽掛和擔憂??!
……
作為教師,我“亂彈”琵琶,作為學生,他們“亂談”感受,各言其感,各敘其悟。“亂彈和亂談”無意實現有意,無為而無所不為。課堂離不開教師的主導但絕不能去控制,課堂需要老師的指引而絕不能去牽制。一枝獨放不是春,萬紫千紅才是真,由他自由說開去,大家交談其樂融。
這樣的課堂充分體現了“學習場域”對于學習的意義,高度關注了學習過程中的生命之間的交互性及其價值,尤其注重學習過程中學生主體之間的交互作用,真正把課堂變成學習的場所,課堂成為人與人人、人人與人的關系下的鮮活場域世界。
四、教師成為民主思想意識的引領者
不久前,聆聽了兩位教師的《雷雨》公開課,頗有感觸。
【片段一】一位女教師講到周樸園簽支票的行為,引導學生分析說這支票撕開了他層層偽善的面紗,使其冷酷、自私、虛偽的丑惡嘴臉暴露無遺。有一男生突然站起說了一句:“老師,我覺得他沒有你說得那樣壞!”立即引起部分學生的附和。此時,教師用眼睛狠狠地白了男生一眼,數落了學生一頓:“你們還有沒有是非觀念?周樸園這樣的人還算好人?你們的書真是白讀了。”說完繼續上課。學生都低下了頭,有幾位男生干脆趴在了桌上。
【片段二】一男教師上課出現了類似一幕。這位男教師就此與學生展開了對話與交流。
師:哦,你為什么認為周樸園不那么壞呢?
頓時,學生展開了熱烈的討論。有學生認為周樸園是冷酷無情的資本家,是心狠手辣的吸血鬼。有學生認為周樸園對魯侍萍的懷念也確實是真的。也有學生說周樸園的思想感情是復雜的,不是簡單“好與壞”所能評價的……教師趁熱打鐵,講讀了一段曹禺談《雷雨》的資料,最后總結:“大家談得很好。在周樸園心中,三十年來他確實懷念著魯侍萍,但正如當年驅趕她離開一樣,他最看重的還是金錢、地位、權益。這體現了人性的多層面、復雜性。周樸園,感情只存在于記憶中,不存在現實中,這恰體現了他的自私、虛偽!”
課堂上的民主、自由,基于對學生人格尊嚴的尊重,是生命價值的賦權。教師對學生民主思想意識的引領,不僅體現了教師的人性溫度,也展現出課堂基于生命本質的精神氣象。聚焦于課堂學習場域,教師要反對以“紀律至上”為借口,對課堂的“外在、強加、簡單、人為”的控制做法,而應該開展以“提問與討論、分享與交流、表態與辯論、主持與討論”等方式,實現課程對自由民主價值追求的活動過程。只有在某種有效的場域中,教師才能真正成為學生學習發展中民主思想意識的引領者,課堂才能真正實現積極的精神追求。
(作者單位:江蘇常州市三河口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