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知棟
“少年強則國強”,國家的未來取決于今天的青少年,學生的未來發展則建基于道德素質,而不只是當前的“分數”。因此“立德樹人”是當前中小學深化教育綜合改革所必須研究的教育本質性問題,也是深化教育改革所要實現的目的性要求。堅持德育為先,立德樹人,創新德育形式,豐富德育內容,不斷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強德育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然而實踐中,不少學校的德育卻存在著諸如工作缺乏規范性、內容缺乏系統性、認知缺乏實踐性、活動缺乏針對性、結果缺乏實效性等問題。針對這些問題,筆者認為:當前學校德育工作應該主抓4項教育、打造3支隊伍、利用好3個平臺,堅持德育系列化創新的“433”原則。
一、德育系列化創新要主抓四項教育
1.小學階段重點抓行為習慣養成教育
行為形成習慣,習慣決定命運。著名教育家葉圣陶曾說:“什么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養成良好的習慣。”習慣的養成看似小事,實則關乎一個人的終生發展和一個民族的素養。孔子也說過:“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可見小學階段是培養良好習慣的關鍵期,因此小學生的德育應重點抓好行為習慣養成教育。養成良好的文明禮儀習慣、自主學習習慣、閱讀習慣、寫作習慣、健體習慣、衛生習慣、勤儉樸素習慣、熱愛勞動習慣。以這“八大習慣”養成教育為載體,讓“德行”落實于學生的言行舉止、日常生活中。
2.初中階段重點抓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
初中生正處于青春期,隨著生理發育的變化和認知能力的發展,他們在學習、生活、人際交往和自我意識等方面,很容易出現心理問題,如果不能及時解決,將會對他們的健康成長產生不良影響,嚴重的會出現行為障礙或人格缺陷。因此在初中階段,為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促進學生人格的健全發展,必須將心理健康教育貫穿于學生身心發展的全過程,滲透在教育教學工作的全方位。一是要搞好標準化心理輔導室建設和心理健康教師隊伍建設;二是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定期培訓各班心理委員,開展相關主題活動,組織引領學生心理社團進行多種形式的活動;三是利用家長會契機,做好家長培訓工作,家校聯手為學生的健康快樂成長共同努力。
3.高中階段重點抓理想信念教育
高中生的身體和心智漸趨成熟,隨著社會接觸面的擴大、生活閱歷的積累及文化知識的增長,他們已經具備一定的理性思維和獨立思考能力,并開始思考價值觀的問題,但他們的各種觀念依然處于混亂、碰撞和不確定期,此時是進行理想信念教育的最好時期。理想信念教育要注重學科滲透、活動育人、情感育人。比如,利用重要節慶日、紀念日,通過升旗儀式、班(團、)會,校外教育活動等形式開展理想信念教育,培養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并引導學生科學合理地做好人生規劃,學會把自身的發展同服務社會、服務國家的使命結合起來,不斷增強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
4.整個中小學階段貫穿公民素養教育
實施公民素養教育,培養未來的合格公民是整個中小學階段學校德育的核心目標。實施公民素養教育應與學校各項工作加強結合與滲透,建立以課堂為主陣地,以道德講堂為平臺,以實踐活動為載體的公民素養教育模式。例如,可以開設公民基礎知識課堂,開辦法律大講堂,成立模擬法庭、稅務局、交通指揮崗,組織學生參觀市政機構等。通過公民素養教育,要達到四個目標,即普及公民知識、訓練公民技能、培育公民素質、體現公民價值。讓學生了解作為一個公民的權利和義務,并能正確處理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民主與法制的關系,強化公民意識,提升公民素質。
二、德育系列化創新要打造三支隊伍
1.打造班主任隊伍
班主任是班集體的組織者、領導者和教育者,是學生全面發展的引路人和精神導師,是學校實施德育工作的具體負責人和骨干力量,因此學校實施德育的關鍵是建好一只優秀的班主任隊伍。班主任崗位是具有較高素質和人格要求的重要專業性崗位,首先必須選拔那些政治素質好、品行情操高尚、具有良好性格和敬業精神的教師充實班主任隊伍;其次要加大對班主任德育工作培訓的力度,例如經常召開班主任經驗交流會,介紹優秀班主任的德育工作經驗,相互學習,取長補短、共同提高。
2.打造學生家長隊伍
家長是學生的第一位老師,是影響學生德育效果的重要因素。德育在依靠學校、教師教育的同時,還需要家長積極行動,配合學校與教師共同關注學生的一言一行,共同關注學生成長。可探討建立家長培訓制度,通過定期開展家庭教育講座,開展家庭教育指導,例如,建立“網上家長學校”、家校QQ群、微信群、飛信等新興互動交流平臺,動員、組織、協調家長參與學校德育工作。另外,還可召開定期家長會、設立學校開放日,采取交流、對話討論、展示、專家報告、聯誼等多種形式,促進家校溝通,保障學生的德育工作順利進行。
3.打造心理健康教師隊伍
當前在一些學校,盡管成立了德育、心理健康教育的相關機構,但是一方面由于缺乏專業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學校無法有效提供心理健康教育的相關服務;另一方面,由于管理體制的阻礙或教育觀念的沖突,導致有些學校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隊伍各行其是,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出現割裂的局面,嚴重影響了整體教育成效。因此,學校必須加強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隊伍的有機整合(例如,把整個班主任隊伍全部納入心理健康教師隊伍,讓心理健康教師當班主任),尤其是加大心理健康教師培訓,建立一支專業的心理健康教師隊伍,為學校實施德育提供專業支持。
三、德育系列化創新要利用三個平臺
1.利用好課堂教學主平臺
教育學之父——赫爾巴特曾經說過:“教學如果沒有進行道德教育,就只是一種沒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沒有課堂教學,就是一種失去手段的目的。”可見,利用好課堂教學主渠道、把德育活動滲透到課堂教學之中具有其現實意義。在各學科教學中,都要將“德”的元素滲透其中,把不同學科中“德”的要素有效地挖掘出來,有機地融入學科教學中,使“德”與“智”彼此交融,互促共進,做好課程“育德”。
2.利用青少年活動平臺
各種青少年活動是當前學校開展德育、實現“活動育人”的有效平臺。學校德育要善于抓住重要節慶日、紀念日以及升國旗、入黨入團入隊等儀式,廣泛開展讀書、國學誦讀、征文、演講、主題班會、團隊會等活動,活動要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兩大主題(例如,“七·一”建黨節與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五四青年節與青年的責任、“9·18”國恥日與國防、端午節與愛國主義、重陽節與孝親敬老等),強化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并通過創新活動形式,豐富理想信念教育內容,推動中小學生理想信念教育實現制度化、常態化。
3.利用學生社會實踐平臺
學校德育要突破校園圍墻的束縛,走向社會的廣闊天地,積極開展各類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在生動的、真實的、具體的實踐活動中實現德育的自我完成目標。實踐活動的內容要貼近學生實際、貼近學生特點、貼近學生生活,切合當地實際,緊扣時代特點,關注社會熱點,突出人文、科技、國防、環保等意識的培養和實踐創新能力的提升。充分利用當地自然資源、人文社會資源等,組織學生開展參觀體驗、專題調查、研學旅行、夏令營、紅色旅游等活動。例如,我校經常組織學生參觀黃麻起義紀念館、重陽節走進敬老院、走進鄉村調查留守兒童和留守老人生存狀況、尋訪麻城籍開國將軍事跡等。
德育是中小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核心內容,如何有效推進中小學德育改革?盡管目前各個學校“各唱各歌、各有各法”,但是必須改變當前許多學校普遍存在的零散式、運動式、隨意性問題。為此,走德育系列化創新之路,已經成為各學校深化德育改革的現實之需。
(作者單位:湖北麻城市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