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金冶+田永軍
新課程強調:“教師不能只成為課程實施的執行者,更應該成為課程的建設者。”這也就是說我們在使用教材的過程中既要抓住教材的編寫意圖實施教學,又要結合教學實際合理地開發利用教材,努力使教材成為我們教學的有利工具。教師應在深入研讀課標的基礎上鉆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資源,緊緊圍繞“以學生發展為本”這個主題創造性地使用教材。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已經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重要課題,下面就這一問題談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轉變觀念,合理重組教材
觀念決定行為,要想使教材更好地為我們的教學服務,作為教師,我們首先要改變用教材教的觀念,努力使自己成為教材的開發者與建設者。也就是說在備課中我們要堅持以課標為依據,以教材為載體,以學生實際為依托,合理、有效地利用教材,重組教材,使教材更好地服務于我們的教學。
新教材中有很多內容之間存在著密切聯系,往往前面的學習內容是后面學習內容的基礎,同時后面的學習內容又是前面學習內容的應用。基于此,我們要全面把握教材中的這種聯系,合理地重組教材,使學生在學習中切實體驗到數學中的這種聯系。如三年級下冊中第一單元的“位置與方向”和第八單元的實踐活動“我們的校園”有著一定的聯系,因此,在教學中,我們可以把這兩節內容按一定的方式加以整合,引導學生在學習“位置與方向”的基礎上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完成實踐活動“我們的校園”,這樣學生既能依托學過的內容很好地完成后面的學習任務,同時又能使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之間是有聯系的,增強他們學習、探索數學的動機,培養他們學習中比較與遷移的能力,可謂一舉多得。
二、聯系生活,關注學生興趣
學數學是為了更好地用數學,選取與學生密切相關的現實背景進行教學,既能使學生體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又能使學生切實感受到數學的用處,激發學生學好數學的愿望。為此,教學中我們要以教材為依托,合理改編教材中的情境,主動選取學生身邊的、熟悉的素材作為學生學習數學的載體,以此來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愿望與興趣。
三下數學教材“統計”一課中讓學生根據自己喜歡的活動進行統計。這樣的統計中有些項目對于農村孩子來說很陌生。教學時,結合我校開展陽光體育活動的實際,重新選定活動項目,以“陽光體育活動中我最喜歡的運動項目”為題目,引導學生進行統計活動。這樣的統計活動貼近學生的實際,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很高。在深入領會教材編寫意圖的前提下,結合本地實際選取學習素材,讓學生在經歷統計過程,達成學習目標的同時,又使我們的學生真正體驗到了數學就在我們身邊,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探索數學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三、搭建平臺,經歷探究過程
學生的數學學習過程應該是在教師引導下主動建構的過程,教師應該成為學生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也就是說,我們的數學教學不僅要使學生獲得數學結論,更應該讓學生在學習中經歷獲得數學結論的過程。基于此,我們的數學教學要努力為學生搭建這樣的平臺,引導學生在學習中經歷探究過程。在教學一年級下冊“整十數加、減整十數”一課時,我先引導學生結合教材中發新書的情境發現并提出數學問題,然后引導學生嘗試列出數學算式。在探索計算方法這一環節,教材中沒有明確探索“整十數加、減整十數”計算方法的過程,這就要求我們教師深入挖掘教材,有效利用教材,為學生搭建經歷探究過程的平臺,于是,我引導他們用手中的小棒、計數器等自主探索“整十數加、減整十數”的計算方法,這時教師只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與指導者,在這樣的情境中,學生通過擺、撥、說等形式,真正經歷了探索計算方法的全過程,他們也真正做到了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這樣的數學學習真正意義上實現了學生經歷數學知識自主建構的過程。
四、深化教材,體驗創造樂趣
深化教材,實行數學學習的再創造能有效地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同時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進而達到培養學生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的目的。新教材中蘊涵著許多創新點,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深入鉆研教材,抓住教材中的創新點,有目的地引導學生在學習中經歷再創造的過程,從而達到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目的。在教學五年級下冊“分數的意義”一課時,引導學生理解分數單位與分數的意義后,我積極鼓勵學生用手中的學具創造自己喜歡的分數,并思考自己創造的分數的意義,然后引導學生進行交流,交流中有不同的學生創造出了同一個分數,但描述分數的意義時卻不盡相同,抓住這一契機,繼續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同一個分數它表示的意義卻不一樣。經過學生的思考、交流最后得出結論。這樣的活動讓學生感受分數的無量綱性的同時,體驗到了創造的樂趣,激發了他們創造的動機,有效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
總之,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是我們教師一項重要的教學能力,我們要以準確理解教材為前提合理開發教材、使用教材,最大限度地挖掘教材,從而讓教材更好地為教師的教學、學生的學習服務。
參考文獻:
[1]林秀京.教師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D].福建師范大學,2008.
[2]付宜紅.創造性使用教材應注意的幾個問題[J].人民教育,20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