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科學研究所 郭建軍
體教醫三結合是解決青少年體質問題的必由之路
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科學研究所 郭建軍
黨和國家政府非常重視青少年體育,相關的指示和政策相繼出臺。首先要清楚,為什么必須重視體育?因為在我國乃至世界,哪怕最先進的醫療,也無法應對慢性病的挑戰:醫藥負擔急劇上升;慢性病發生率飆升;慢性病越來越年輕化。加強體育鍛煉是國際預防控制慢性病的成功經驗。學校體育的任務,必須從技能教育轉向促進身心全面健康的目的,因為任何單獨運動技能都不可能滿足身體健康對運動的全面需要。國家體育總局群體司司長對2016年發布的《全民健身計劃 (2016-2020年)》的解讀指出,最大的亮點就在于對全民健身的突破性認識;全民健身是實現全民健康的重要途徑和手段,而不是目的。這樣的認識,同樣適合于青少年體育。那么,學校體育能否達到國家期待的預防控制慢性病的目的?
如何判斷我們的體育達到了健康的目的離不開醫學。早在2014年9月李克強總理主持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就提出要推動體育健身與醫療、文化融合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的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上更是提出,要推動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這些指示落實到2016年10月發布的《“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進一步提出要加強體醫融合。這些政策和指示都充分說明了黨和國家對于學校體育的期待。
體醫融合,落實到學校體育,就是生長發育規律與體育教育的融合,是預防慢性病從娃娃抓起與體育教育的融合,是慢性病防治關口前移與體育教育的融合。如果學校體育真的是以健康為目的,首要的問題就應該是健康離不開哪些體育內容?因為運動多種多樣,如心肺耐力運動、抗阻力運動、拉伸運動等。沒有體育與醫學的融合,單靠學校體育,無法回答人的健康離不開哪些體育鍛煉內容這個基本問題。這個問題,在當今時代,實際上等同于降低慢性病的發生風險必須做哪些體育鍛煉?
現以預防骨質疏松癥為例。骨質疏松說明骨骼鈣量不足,但身體對于飲食當中的鈣營養的吸收率不是一成不變的,運動是影響鈣吸收率的非常重要的因素。其次,吸收入身體的鈣是如何分布的?絕不是均勻分布。身體受力大的部位,鈣沉積最多;而不受力的部位,鈣沉積少。因此由于缺乏重力的刺激,太空人員面臨的最大的健康問題就是骨骼大量脫鈣。實際上,身體對很多營養素的吸收都與運動有密切的關系,如蛋白質的吸收與分布,若沒有抗阻力運動,單純靠補充蛋白質就不可能有特定部位骨骼肌的長大。能夠讓身體吸收更多的鈣、讓某特定部位沉積更多的鈣的運動,我們稱之為骨質增強型運動,如跳繩、快跑等。因為這些運動會導致身體的承重部位受到幾倍于體重的力量的刺激。關鍵是快跑時,地面沖擊力力線經過的部位,鈣沉積多,而力線沒有經過的部位,仍然需要額外單獨做骨質增強型運動,如上肢等部位,否則就會發生上肢骨質發育不良的后果。為了達到促進骨質健康的效果,運動必須保證足夠的強度。沒有足夠的運動強度,就不會產生對骨骼的足夠的刺激。實際上,心肺功能的發育與健康維護,同樣離不開足夠強度的運動。這些足夠強度的運動,必須每周至少做2次,持續人的一生,才能達到預防控制慢性病的效果。而持續終身的運動,如果很枯燥,就難以做到。因此,運動必須帶來快樂,帶來身體的滿足感,才能持續終身。為了達到可持續的效果,必須讓孩子掌握一些運動技能,從而從運動中獲得樂趣。但是,獲得運動技能是為了讓有效的運動持續終身。如果是無效的運動,持續終身也無意義。一些身懷運動技能的運動員,其健康狀況并不讓人滿意,原因正是如此。
體育不僅是防控身體疾病的必須要素,而且是防控心理疾病的重要手段,因為運動除了健身功能,還有特別重要的功能,即交往功能。多一項運動技能多一圈朋友。足夠的朋友圈,才有足夠的與人交往的機會。有足夠的與人交往機會,是健康的心理和健康的社會適應能力發育與維護的首要條件。
為什么過去沒有體育課,人類也可以生活得健康?為什么現代社會急迫地需要體育?那是因為社會的發展導致人們越來越多地生活在一個人造環境。這個環境剝奪了人類越來越多的運動的機會,如汽車剝奪了我們走、跑的機會;馬桶剝奪了我們蹲起方便時大腿肌肉鍛煉的機會等。現代社會的發展使我們逐漸丟了一些健康離不開的運動。
只有將體育與醫療相融合,才能真正讓我們理解體育鍛煉的重要性。體育課是維護生命的相關知識和技能的教育,其重要性是任何其他教育無法比擬的。醫療負責健康的下游,學校體育則負責健康的上游。下游必須與上游合作,才能控制下游泛濫淹死人的問題。因為問題出在下游,很多學校體育工作者認為與自己的工作無關,而不知曉下游泛濫,但病根在上游。這也是黨和政府如此重視學校體育的根本原因。只有體育和醫療相融合,才能真正讓學校體育發揮促進健康的作用,首先滿足身體健康對運動的基本需要。
體育醫療的融合,不僅是技術融合,同樣非常重要的是話語權的融合。學校體育工作最需要的是家長的支持與配合。健康是絕大多數家長的底線。只有體育醫療融合,讓醫生宣傳體育,讓家長理解一頓飯不吃和一天不鍛煉的危害同樣大,才能動員更多的家長支持學校體育,才能把孩子們推向操場,才有可能實現家庭體育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