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佳寧
(福建農林大學,福建 福州 350002)
生態體育園文化符號的意義解讀與構建策略
丁佳寧
(福建農林大學,福建 福州 350002)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人民收入水平的增加,休憩時間的增多,人們對體育認知水平和層次的不斷提升以及對體育運動的需求日漸多元化等,使得更多的社會大眾參與或將參與到和諧、文明的生態體育活動中。生態體育園的發展將會成為未來群眾體育發展的趨勢。
1.1 生態體育的概念
鄭曉祥認為生態體育指“人類—體育—環境”的相互協調、共生共融、共同發展所構建的關系或聯系的活動,然而界定忽視了生態體育的目的。王杰從唯物辯證法的角度出發,依照邏輯學的規范,將其重新定義為:生態體育是以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諧共存為前提,以身體運動為媒介,以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為訴求,在自然與社會環境中進行的體育文化活動。該定義闡述了生態體育的本質,注重自然性和體育性的結合,生態體育功能較為明確,但將其定格為媒介,有待商榷。
整合上述觀點,將生態體育定義為:生態體育是以“人—體育—環境”三者間協調、和諧、可持續發展為前提,以運動項目為載體,以身體活動為參與手段,以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為訴求,在生態環境中開展涉及體育的相關活動。
1.2 生態體育園的概念
鄧逢明認為生態體育公園是以體育為特色,以服務全民健身活動為目的,集體育運動、康體健美、娛樂休閑、觀光旅游、生態保護于一體的多功能復合型場所,該界定對生態體育園的服務對象選擇頗為狹隘。陳冬平等學者認為體育公園是開放式的,是集生態功能、體育競賽、體育訓練、表演、健身娛樂休閑、旅游觀光,融體育商業、體育科技為一體的體育主體休閑生態公園,但定義忽略了對“生態性”和“體育性”主題的結合。
整合以上觀點,將生態體育園定義為:基于人、體育、環境三者間的協調、和諧、共生及可持續發展,以體育運動項目和生態環境為載體,以身體活動為參與方式,以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為訴求,集群體競賽、運動健身、休閑娛樂、旅游觀光、體育商業、體育科技等為一體的,以生態體育為核心的園區。
2.1 生態體育園的文化符號形態
2.1.1 生態體育園文化符號的雙層表意結構第一層由生態體育園符號的“能指”和“所指”構成,表達的是生態體育園開發前自然資源的原本意義。第二層將自然資源符號系統作為一個整體,成為生態體育園文化符號系統的“能指”,呈現出生態與體育植入所賦予的新意(生態體育園文化符號的“所指”),其源自于兩個方面:(1)文化主題。規劃與開發機構依 “生態”和“體育”的主題,突出“和諧”“健康”“文明”等關鍵詞,將各種資源整合。(2)參與者文化。即參與者期待的某種心理或行為模式,如自我效能感等。
2.1.2 生態體育園的組合軸和系統軸生態體育園文化符號是由一系列子符號(如群體競賽、運動健身、觀光旅游、體育商業與科技等)組成的符號系統。組合軸是表達一定意境下的不同成分組合,系統軸實為結構上可替代的成分。據園區設計理念的不同,由組合軸和系統軸的縱橫聚焦來確定生態體育園的文化符號。生態體育園文化符號的系統軸與組合軸會因不同情景略有所變化,并非一成不變。通過對生態體育園文化符號組合軸和系統軸的全面剖析,為園區的規劃和開發提供了待選方案。
2.2 生態體育園的文化符號意義表達
2.2.1 生態體育園是推崇生態體育理念的最佳宿主生態體育園誕生于“人—體育—環境”三者間的互動關系,講究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人與社會的共同進步及人與自身的形神兼具。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說明人的活動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開展體育活動應順應自然,生態體育則完全契合該理念。在自然環境中放空自己,從事健身娛樂,不但效果俱佳,身心還能獲得較好的體驗。目前,人們處于物質資源豐富但精神財富略顯匱乏的時期,放空自己、返璞歸真成為了人們追逐的愿望。
2.2.2 生態體育園是社會各階層體育文化結合的時尚體育載體生態體育園秉承“綠色”“健康”“和諧”等理念,是生態體育、傳統體育的繼承與發展,在資源和項目開發過程中兼容性突出。無論是傳統體育項目(如太極拳、八段錦等)、新興項目(如暴走、航模等),還是各級體育部門、各級企事業單位、草根組織或以個人為主開展的體育活動,在生態體育園均隨處可見,參與對象上至市區縣領導,下至普通大眾。生態體育顯然已成為人們意識中重點關注的文化,開放性、兼容性賦予其發展的動力,使社會各個階層競相參與。生態體育園是集體選擇的結果,它滿足各階層人們需要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共同愿景。
2.2.3 生態體育園是新時期群眾體育轉型升級的導向標目前,競技體育的超負荷、高強度訓練和過度商業化等,使其偏離了和諧、健康的發展軌道,扭曲了競技體育的精神;大眾體育面臨著運動環境惡劣、場館資源匱乏、公共服務意識薄弱、人們健身意識淡薄及觀念不端等一系列問題;雖然學校體育受到重視,但學生體質水平卻連年下降。諸多問題的凸顯,說明體育改革勢在必行。在加快轉型升級、建設體育強國的時代下,生態體育秉持的理念,具有的獨特性契合了社會發展的需要,滿足了人們日益增長的多元化體育需求。生態體育的出現為體育改革提供了方向,生態體育園自然成為綠色、和諧、可持續,并注重兼容性、功能多元化的體育事業導向標。
3.1 突出生態主題,實現園區生態功能
生態體育運動的根本追求是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以達到身心和諧。從實現人自身和諧出發,開發生態體育項目應遵循人體運動規律、人體機能的適應規律及體能的發展規律。在注重和諧主題的同時,要充分考慮各地區的地形分布和氣候,結合各地資源,拓寬生態體育范圍,利用“海、路、空”等立體化資源開發生態體育運動,推動生態體育和旅游的“聯姻”,實現健身、休閑、娛樂等一體化的跨界體驗。例如,以山為主題,開發探險、野戰、攀巖等戶外項目;以海為主題,開發游泳、OP、游艇、帆板、漂流等水上項目;以天為主題,開展跳傘、航模、熱氣球等空中項目;以民族和民俗為主題,開發太極拳、八段錦、宋江陣、采茶舞等活動。
3.2 營造全民生態健身氛圍,構建園區文化認同
文化認同是文化的核心要素,是一種經歷了時代變遷卻依舊傳承、發展的文化。生態體育作為新型的體育文化形態,發揮了獨特的文化影響力和凝聚力,主要聚焦建構文化認同。在園區中,要積極開展體育賽事,突出和諧主題,注重賽事文化創新,加強賽事的跨界組合及傳承當地民俗文化特色。生態體育園的功能之一是為周邊社區提供休閑、健身場所,實現園區與社會的良好互動,提高社區居民參與生態體育的積極性,如將廣場舞等引入社區。
3.3 取傳統體育和現代體育之精華,理園區文化傳承路徑
傳承性是指在時間上的連接性。體育文化的傳承性,顧名思義是指體育文化在時間上的連接,即歷史縱向的延續性,是體育文化傳遞的方式。隨著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了生態環境的重要性,人們也深諳環境污染對人類健康的威脅。“綠色”“健康”“和諧”作為生態體育園的文化符號象征,深得人心。體育文化具有再造性,在傳承古老文化的同時,需要不斷地發展和創新,以創造出新的文化理念,只要不脫離生態理念的主要思想,均可傳播與發揚。此外,可將生態體育園納入學校體育范疇,將其作為課外活動的場所,實現校內外一體化發展,讓生態體育文化的傳承有根本性的保障。
生態體育園的文化符號意義在于,它是推行生態體育理念的最佳宿主,是社會各個階層體育文化結合的時尚載體,是新時期群眾體育改革升級的導向標。生態體育園要發展成為一種文化符號,就要突出和諧主題,應著重從文化認同、 文化氛圍培育、文化傳承的路徑3個方面主動建構。
[ 1 ]鄭曉祥.生態體育的內涵與特點[ J ].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5(2).
[ 2 ]王杰.鄂西地區生態體育旅游資源開發與管理研究[ D ].濟寧:曲阜師范大學,2012.
[ 3 ]鄧逢明.淺談城市生態體育公園的市場運作思路[ J ].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5(1).
[ 4 ]陳冬平,張軍.體育公園的分類及可持續發展方向研究[ J ].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4).
G80-05
A
1674-151X(2016)12-014-02
2016-10-08
丁佳寧(1987~),助教,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大學體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