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曉靜
摘 要:幼兒園的科學教育應該與幼兒的生活相聯系,教師應該盡量創設幼兒可以參與的科學活動,并在活動中注意幼兒的需求、興趣、經驗,引導幼兒進行科學探索,培養幼兒的科學思維。
關鍵詞:科學教育;科學活動;環境
對于幼兒來說,世界每一處都令他們感到神奇,他們有太多的未知需要探索,有太多的為什么想要問,幼兒對認識世界的渴望和熱情遠超過我們的想象。魯迅先生曾說:“孩子是可以佩服的。他們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上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處,想到昆蟲的語言,他想飛上天空,他想潛入蟻穴……”幼兒對世界的好奇心正是他們探知的強大動力,作為幼兒教師,我們應該好好保護幼兒強大的好奇心,并有意識地引導幼兒用多種方法探知世界,了解世界,讓幼兒在用眼去看,用鼻子去嗅,用耳朵去聽,用手去做、去感知的過程中,培養幼兒的科學探究精神,使其體會科學的樂趣。那么,我們應該怎么引導幼兒進行科學學習呢?以下是我在教學過程中常常會用到的幾個方法。
一、重視幼兒的每一個為什么
在生活中我們常??梢钥吹竭@樣的一種情況:幼兒追著教師不停地問為什么,他把對世界未知的神秘宣之于口,他把教師作為全知的智者信賴著,有些教師往往受不了幼兒的不停追問,要么敷衍,要么斥責,要么不加理會等等,這樣不僅會打擊幼兒的好奇心,還會降低他們的求知欲。遇到這種情形,教師應該重視幼兒的每一次發問,并主動邀請幼兒一同探索,滿足幼兒的好奇心,激發幼兒的求知欲。比如,我在教學中有一名幼兒在看到教室里一盆花上有一只青蟲正在咬食花葉,他就問:“青蟲為什么一直不停地吃葉子呀?”我答:“那是它的食物,它吃葉子才能成長?!庇變河謫枺骸澳枪饭芬矏鄢匀~子嗎?”為此,我在隨后的課堂上組織大家觀察了不同動物的進食情況,幼兒在觀察中明白了不同動物選擇的食物各不相同,通過這堂課,幼兒對食物鏈有了一個大概的認識。
二、在日常的教學中選擇符合幼兒興趣、經驗的內容進行授課
不同年齡的幼兒理解力各不相同,在選擇授課內容時教師一定要考慮幼兒的接受能力,選擇適合他們的教學內容。幼兒園分大、中、小三個班,每個班的年齡不同,接受事物的能力也不同,所以教學時應該分層次教學。比如,相同的教學內容對不同的班級要求的教學目標是不相同的,能力要求也是高低不同的;不同的班級所準備的教具也是不同的;不同的班級給安排不同的探索活動,使每個班級都有所收獲。
三、注重培養幼兒在科學教學中的觀察能力
在授課時,教師應引導幼兒探索,給幼兒提供探索學習科學的機會,形成科學的態度,發展邏輯思維方式。比如,在教授大班的幼兒物體移動與摩擦力關系時,我利用同一輛小車從不同材質的物體表面滑過,通過觀察,幼兒得出同一輛小車在比較光滑的面上更容易移動,比較粗糙的表面需要用更大的力氣移動。有的幼兒這時就說粗糙真不好,我趁機向大家提出問題:“粗糙真的不好嗎?”幼兒就這個問題展開了討論:“粗糙是不好呀,前段時間媽媽給我買的毛衣就太粗糙,磨得我脖子都疼?!薄按植诤?,忘了小敏在下雪天時穿的鞋了嗎?就因為鞋底太光她老摔跤,還是粗糙好”……看到幼兒發出不同的聲音,我總結道:“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我們要科學看待”。這節課幼兒不僅學到了知識,而且學會了科學全面地看待問題,這對他們以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都有重要的意義。
四、創設益于幼兒進行科學探索的環境
科學的實踐性比較強,如何把學到的,想到的應用到實踐中是科學的最終目的。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積極營造利于幼兒探究的環境,使他們真正體會到科學的樂趣,給他們動手的機會,讓他們在實踐中獲得知識。
1.讓幼兒通過雙手的實際操作得出結論
在教學中光靠教師講有時候學生是難以理解的。比如,在講到磁鐵的特性“同性相斥,異性相吸”這個概念時,如果在生活中沒有親身體會,幼兒是很難理解的。為此,我在上課時給幼兒準備了磁力棒、鐵球和塑料。上課后我將幼兒分成幾個組,將教具分發到組,使每個人既有動手體驗的機會,又在小組中有團隊合作討論的體驗。幼兒拿到教具后我先讓大家將標有不同磁極的磁力棒連接起來,大家很容易做到了,并對磁鐵突然之間吸到一起的引力也有了一定的體驗。我又讓大家將標有相同磁極的磁力棒連接到一起,這次大家用了很大的勁,做了很多努力都沒能成功,他們對于磁力棒之間互相排斥的力感到驚奇。通過這種直觀的體驗,幼兒更易于理解“同性相斥,異性相吸”的概念。接下來,我又讓幼兒用磁力棒吸小鐵球,小鐵球很容易就被吸在了磁力棒上。我又讓大家吸塑料,可想而知這次無論幼兒怎么努力都沒有成功。之后我又讓大家用兩根磁力棒的同極相對將小塑料棒夾在中間慢慢往高舉,這時幼兒發現小塑料棒神奇地浮在了空中。我通過這種層層遞進的方法,讓幼兒通過自己動手發現了磁力棒的特性,并且得出磁力棒并不是對什么材質都有吸引力,磁力棒應用得當可以產生力。這樣的教學方式比教師在臺上講再多都令幼兒印象深刻。
2.為幼兒提供適宜的教具,讓幼兒有興趣參與到科學探究中
幼兒從出生就開始了對這個世界的探索,他們喜歡摸摸、看看、嘗嘗,對他們夠得到手的東西都喜歡擺弄擺弄,用自己特有的方式去探知世界。在教學中,教師不應該害怕幼兒弄壞教具就限制幼兒這也不能碰那也不能動,將幼兒當小木頭人一樣對待。我認為生活中可供幼兒探索的教具很多,對于幼兒表現出來的動手欲望我們在保證安全的情況下盡量滿足。比如我班上有一個發條木偶玩具,幼兒在看到上緊發條后就自動旋轉的木偶很是好奇。他不明白不就是轉了幾下發條手柄嗎,木偶怎么就動了,幼兒對于隱藏在底座里的未知事物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們認為里面一定有神奇的魔法。我看到這種情況又找了幾個發條玩具,讓幼兒們拆開底座,轉動手柄觀察玩具的工作原理,等幼兒觀察一段時間后我又讓幼兒繼續拆,明白發條的構造。在拆完后我又讓大家原樣組裝好。通過這樣的拆拆裝裝,幼兒徹底弄明白了底座里沒有魔法只有設計周密的機械,非有嚴謹的科學態度不能完成。在我的引導下,幼兒在動手的過程中學會了用科學的態度對待事物。
當然并不是所有的東西幼兒都是可以碰觸的,有的東西很危險,有的東西存在安全隱患,這時就需要教師正確去引導幼兒,讓他們知道對于未知的事物不僅需要大膽探索,更需要小心嚴謹。比如,在我班上我發現有一個幼兒總是喜歡用他的手指這摳摳那掰掰,教室的墻上有許多的插座口,他的這種行為是很危險的,但是他沒有意識到,為此我開展了一次電的實驗。我先用一節電池接通了電源,燈泡發出了亮光,之后我又用了兩節電池,燈泡更亮了。這時幼兒在邊上紛紛喊:“老師,再讓燈泡亮一些?!蔽衣牭胶?,通入了超過小燈泡額定電壓的電,小燈泡滅了。我讓幼兒觀察小燈泡有什么變化,大家觀察后說燈泡的鎢絲斷了,我總結道:“過高的電壓會損壞電器,只有在正常范圍內電器才能正常工作。大家在生活中只有安全用電,自己才能更安全?!庇變涸诮涍^這次教學后,知道不能貿然去碰我們并不了解的事物,謹慎探索的科學行為很重要。幼兒科學的學前教育是幼兒健康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對幼兒進行科學教育時,要在保證幼兒安全的前提下滿足幼兒的探索欲望,要使幼兒在思想上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對科學的探究可以啟蒙我們的智慧,但不科學的探究方法卻會陷我們于危險之中。
總之,引導幼兒進行科學探究時,不僅要結合幼兒的興趣、課程的要求進行,還要根據具體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創設條件,引導幼兒認識自然、認識社會,培養幼兒熱愛科學的素質。
參考文獻:
[1]厲麗.因地制宜,對幼兒進行科學啟蒙教育[J].山東教育,2014(26):28-29.
[2]賴瑞娜.做幼兒科學路上的指路人:淺談如何對幼兒進行科學教育[J].啟迪與智慧(教育),2015(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