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鳳玉
摘 要:快節奏的生活導致當今社會無“微”不至:微博的見“微”知著、微信的造“微”入妙、微公益的“微”積成海……社會已經邁入了“微時代”。可見,“微作文”已是時代的需要,短小精練的寫作能力也備受青少年的推崇。基于這樣的考量,嘗試將微作文引進高段語文習作課堂,意在培養學生微文學創作能力,用較少的字數、以最快的速度做到“我筆寫我心”。經過一段時間的探索與實踐,學生整體的寫作水平有了提升,并漸漸愛上了寫作,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關鍵詞:微作文;針對性訓練;完成率;分享面
什么是微作文呢?筆者認為:“微”即小,和傳統作文相比,字數上少,篇幅短。網絡定義為:“微作文指的是文字較少,但邏輯清晰、結構完整、表達準確的作文。”和普通作文一樣寫,但貴在“精練”,對用詞造句要求更高。培養學生微文學創作能力,用較少的字數、以最快的速度做到“我筆寫我心”,將微作文引進高段語文習作課堂,是我們一線語文老師習作教學的“柳暗花明又一村”。如今,筆者在微作文探索的道路上已經過了摸索的階段,整理點點滴滴的感觸與心得,與大家交流分享。
一、創作欲更強——互動關注,蠢蠢欲動
寫作文對許多學生來說是件頭疼的事,學生談其色變,望而卻步。究其原因,大致可概括為以下幾方面原因:(1)沒興趣、沒欲望。(2)字數多,任務重。(3)積累少、缺方法。那么,要激發學生習作的創作欲望,首當其沖地要調動他們創作的欲望。筆者在教學中嘗試了很多方法激發學生習作的興趣,但是效果甚微,進而不斷地追問自己:習作的價值在哪?成就感在哪?我們是否應站在學生角度思考他們的習作需要?老師的引導是否能夠真正地給予學生正向的習作驅動力?
反思過后,我頓悟:在我們的習作課堂中,老師的角色不是指引方向,而是居高臨下地“指使”,這樣抑或那樣,有些學生迷失于文字迷宮中,于是畏難情緒不斷滋生出來,此時老師的理解很重要。于是,我走近學生,站在他們的角度一起寫:《我的童年》里我們回憶小時候的歡樂時光;《課間十分鐘》中我們一起捕捉走廊、操場上活躍的鏡頭;《明天,你好!》我們勇于認識自己,擁抱美好未來……一篇篇美文配上素雅插畫,裝扮著教室,也走進了每個孩子的心中,習作不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他們在文字王國中自由遨游,創作欲極高,大有不吐不快之感。
二、針對性更強——主題聚焦,以小見大
“微作文”根植于微博,字數少,可以天天寫,但很多教師往往忽視了它的課堂教學價值。其實,只要“微作文”訓練得法,與閱讀教學有效結合,就能起到相得益彰之效果。
1.以教材語言為據,巧妙遷移
在閱讀教學過程中,針對課文精彩的遣詞造句、謀篇布局等表達方式,采用讀寫結合的方式,把學與用有機結合起來,優化知識轉化為能力的過程,為學生的自由表達提供保障。如:《小嘎子和胖墩兒比賽摔跤》和《鳳辣子初見林黛玉》兩課對人物形象的刻畫入木三分,結合具體段落、片段研讀賞析后,學生深深地被文學大師的遣詞造句功力所折服,主動要求自己動筆寫一寫。
2.以單元主題為綱,側重訓練
筆者執教六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感受自然”時,選編的四篇課文在表達上有一個共同點:作者展開豐富的聯想和想象,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從不同角度展示了大自然無窮的魅力。
三、使效率更高——實力認證,開足馬力
1.體現在完成率的升值
針對班級學生習作完成率,筆者做了一個測試:30分鐘內獨立完成一篇規定題目的微作文。從以下統計數據中可以明顯地看出學生在單位時間內完成的人數越來越多,學生基本上能夠完成一篇結構完整的作文。
五年級上學期完成率:43.4%,五年級下學期完成率:61.8%,六年級上學期完成率:87.2%。
2.體現在分享面的擴展
自評、他評和師評多向多重互動,傳閱次數多,互評互賞,人人有責。學生有了較強的主人翁意識,認真批閱,虛心學習,在取長補短中提高習作能力。
3.體現在應用率的延伸
推薦優秀習作到《晨暉》校報、學校紅領巾廣播站、參加各類征文比賽,學生不斷品嘗到習作帶來的甜蜜,增強習作自信。
我們常說: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沒錯,《論語》式的語錄、《世說新語》式的雜論,金圣嘆式的評點……誰說不能涌現出好文章?微作文倡導真實的寫作,倡導自主作文,自由作文。學生應為需要而寫作,為實用而寫作,為表達思想而寫作。實踐證明,微作文對于選取素材、精練作文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同時也培養了學生對作文的正確認識——即作文不是作業,而是自己的情感表達。所以,微作文——作文教學的輕騎兵,前景不可限量!
參考文獻:
[1]黃瑞夷.粘連作文教學[M].江蘇:鳳凰教育出版社,2014.
[2]劉彥譯.優質提問教學法[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9.
[3]朱家瓏.2011年版課程標準案例式解讀(語文)[M].教育科學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