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衛山
當前,小學教育已不再是以獲取知識為首要目標,而是更關注人的全面、持續、和諧的發展,關注學生未來以什么方式參與學習、生活與工作。因此,我們立足于學生的發展,提出了“以學定教,促進自主發展”的小學數學教學模式。讓教真正服務于學,努力去研究學生學的方法和策略,啟迪他們以富有個性的思維方式去面對學習,開展學習,促進其自主健康發展。
一、“以學定教案,促進自主發展”這一模式的理論指導依據
1.終身教育和個性教育是21世紀教育的兩大顯著特征
聯合國國際教育發展委員會認為,受教育者要“學會學習、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學會做人”,其核心是學會學習,也就是“會學”。
2.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
(1)數學教育應面向全體學生。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2)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
3.小學生的心理認知特點
嘗試、探究、直觀感受、形成體驗、掌握規律,是小學生認知的主要特點。兒童與生俱來有一種以自我為中心的探索活動方式,并且希望自己在活動中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
4.布魯納的發現學習理論
布魯納認為建立認知結構是一種能動的活動,強調學生自己思索、探究和發現事物,主張引導學生通過自己主動發現,去促進知識的生成構建過程。
5.羅杰斯的人本主義心理學理論
羅杰斯提出教育應促進人個性的張揚,教學目標應以人的本性為出發點,把教學作為促進自我實現的工具,以發展創造能力為核心。
6.倡導反思與評價,促進師生互動發展的質量觀。
二、“以學定教,促進自主發展”模式主要遵循的原則
1.主體性原則
教學設計的目的是為了支持學生的學習,必須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探索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有效地促進學生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保證學生有充足的時間和空間去學習、思考與交流。
2.目標性原則
課堂教學應有一定的培養方向和目標要求,這樣才能引導師生朝著一致目標互動發展。
3.實效性原則
現行教材編排過分教案化,不少例題內容脫離學生的生活實際,因此,必須根據學習需要大膽處理教材,從學生生活實際汲取鮮活的內容充實教學。
4.合作探究性原則
要營造一定氛圍,提供一定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參與合作探究,在多維互動交流中進行有效合作,相互支持、配合與反思,豐富認識。
5.發展性原則
要堅信教學過程是一個相互促進發展的過程,教師應適時調整策略,努力幫助每一個學生有效地學習,使之按自己的個性特質在知識、能力、情感等方面盡可能地得到發展。
三、“以學定教,促進自主發展”模式設計的課堂教學的一般性環節
1.創設情境引學
教師:創設問題情境,構筑新舊知識矛盾沖突,或提示探究意向和問題思考系列。這一環節要求教師要注重學生的兩個實際:
(1)知識水平的實際(必須符合學生最近發展區)。
(2)現實生活和心理特征實際(要從學生熟悉的,符合學生心理特征中去汲取素材,這樣才能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
學生:創設問題情境,自學課本或動手實際操作嘗試解決問題,并對問題理解、解決情況做必要的記錄。
意圖:激發學生自主探究,對新知的學習形成一定的自我體驗,為下一步的教學活動奠定良好的基礎。
2.集體深入探學
(1)小組合作,交流自學、嘗試實踐心得。此環節要求給予問題學生在小組內優先闡明觀點的權利。在交流中,小組要指定一名記錄員,把小組的觀點進行匯總,以便報告員進行小組觀點陳述。
意圖:融合各方觀點,讓學生明確清楚什么,還有哪些不清楚,達成共識,以便組間陳述交流。
(2)小組報告員闡明各小組認識,教師仔細傾聽各小組學習成果,了解學生的認知層次,篩選出存在的主要問題,呈現給學生。
意圖:讓學生明確深入探究的意向,增強學習活動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3)教師點撥啟智,讓學生自主發言或組織小組合作深入探究。
意圖:在多維互動交流中,整合信息,對所了解的信息進行自我界定、評判,以升華認知層次。
(4)教師引發辯論,評判各自觀點,篩選出最佳答案或結論。
意圖;激活學生思維,訓練學生口才,讓學生在分析比較中不斷地自我思考、反省,深度從不同的結論之間建立起有價值的聯系,以便準確把握新知的內在規律,獲取深層次的認識體驗。
3.反饋內化新學
(1)質疑問難。讓學生對所學進行質疑或教師設疑挑戰學生。
意圖:營造質疑氛圍,讓學生敢想、敢說、敢問,有所發展,勇于創新。
(2)設計基本性練習。根據學生實際和教學內容,設計一些嘗試題,讓學生獨立自主解決。
意圖:重視發揮課本習題的導向利用,鞏固新學;面向全體學生,形成基本知識和技能。
(3)反饋評價。讓學生說說各自的解題方法與思路,并在集體交流評價中歸納出最佳答案。
意圖:發揮教師導向作用,讓學生在評價中內化知識,完成新的認知構建,培養學生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
4.深化評價新學
(1)再現性練習。根據學生在嘗試練習中反饋出來的問題,設計再現性練習題。
意圖:讓學生進一步理解解題方法,培養靈活運用所學的能力,提高解答問題的速度。
(2)拓展性練習。以教材為依據,以學生實際為出發點,以學生接受性為尺度,設計分層開放性練習題,讓學生自主選擇進行練習。
意圖:為每一位學生設計選擇的空間,使人人參與,人人有收獲,維護學生主體地位,讓每個學生都能有所發展、有所創新。
(3)反思評價。讓學生自主發言,對本節課所學進行回顧總結(包括知識和學習感受),教師進行點評或引發其他學生進行評價。
意圖:促進知識系統內化,培養學生求真意識,自我評價學習意識,形成自我學習體驗,煥發進一步探究學習的興趣。
四、“以學定教,促進自主發展”模式在探索實驗中主要遇到的問題及采取的策略
1.不少學生不會發問
即使對既定的探究目標也不知從何下手;生源素質參差不齊,“問題學生”學習主動性差。對此,我們主要采用以下的策略讓學生會問:
(1)盡量讓探究的問題貼近學生生活實際,讓學生有話可問;
(2)提供提出問題的范例,讓學生模擬發問;
(3)教給學生利用一些問題的枝干來提問,如:為什么……?和……有聯系?如何設計……?怎么說明……?以此來訓練學生提出不同類型的問題;
(4)利用點撥技巧,促進學生深究發問。
會問是一個良好的開端。人的內心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探索者。于是,我們努力做好以下幾項工作,促進學生的有效自主探究與合作學習:
①教給自主探究的方法。如:概念的學習,應重在讓學生了解概念產生的現實背景,提示出概念的內涵與外延;運算的學習,應讓學生清楚運算是從現實生活中抽象出來的,要重視其演算過程,去發現其變化的規律,提示其特點;應用題的學習,要重在找準舊知的出發點,理清現在的數量關系,充分運用比較、分析、假想、綜合、歸類等思維活動,提取有價值的、規律性的東西,形成明晰的解題思路;幾何知識的學習,應盡量進行動手操作,在剪、拼、移、組等過程中去感受空間觀念,描述幾何形體的特征與規律性的特點。
②適時促使學生進行合作探究。合作探究可以克服個體思維中的障礙及知識缺陷,分享彼此探究實踐成果,達到共同提高、共同進步的目的。因此,我們建立異質搭配、組內角色動態分工的小組合作機制,適時把握合作探究時機:a.在新知的重點處;b.在思維的關鍵處;c.在議論的焦點處;d.在開展實踐活動中,并教給學生一些合作交流技巧,比如,多以鼓勵性語言對人,批評時對事不對人;描述自己所了解的內容,不急于對別人的觀點作判斷;有必要時進行角色轉換,去除自我為中心,融合不同觀點,等等。這樣,讓學生進行有效的合作探究。
③開展最佳合作小組評選。好勝上進,是孩子的天性。任何人都希望自己獲得肯定,取得成功。因此,我們從課前預習、課堂探究與討論、作業、單元測試等方面分項進行小組評價。比如,在課堂探究與討論這項,我們以表現最為突出的五個小組給予不同等級的量化分,從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發言辯論、反思評價等方面進行評價。其次,為使每個學生在學習中都能有所進步,有所發展,我們在合作小組分項評價中給予“問題學生”更重要的量化分。如方法①:在課堂探究與討論方面,對新知識的內在規律或特性解釋合理,或提出一個有價值的問題,如果是“問題學生”將可獲得比優生成倍的小組量化積分;方法②:針對“問題學生”不同的滯后特征,在組內以結對子形式安排重點扶助,制訂幫學計劃,以“問題學生”階段性學習狀態和考核情況,作為獨立方面納入最佳合作小組評價范疇。等等。這樣,讓“問題學生”置身于備受關注的位置,成為幫扶主體,在不斷幫學中,在一點一滴的學習體驗中樹立起信心,逐漸克服自身弱勢,取得一定進步,更加主動地投入學習。
2.教材編排教案化,教材部分例題脫離學生生活實際
為了更好地激發學生興趣和求知欲,便于展現學生思維求異性,我們根據實際情況對教材內容進行重組,對教材中例題進行改造,使之更符合教學需求,發揮最大效用。
3.課堂不可預知性較多,課堂容量有限
一方面教師要深入了解學生實際,充分估計可能出現的情
況,有必要時把創設情境引入環節放置于課前或前一節課末尾,或對每個教學環節設置靈活的增減方案;另一方面,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加強調控意識、靈活機變意識,促使課堂教學有效有序地開展。
這一模式的初步效應:經過兩年多的實驗教學,我校教師改變了傳統的教學觀念,樹立了“以學定教,促進學生自主發展”的教學意識,營造了寬松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促進了學生生動、主動地發展,凸顯出以下幾個轉變:(1)實現以教為中心轉變為以學為中心的過渡;(2)學生由被動學習向全體全員參與主動學習的轉變;(3)師生由單向交流轉變為師生、生生多維互動交流;(4)由只注重結果、不重視過程向重視過程的情感體驗、能力培養及知識的構建和學習習慣養成的轉變。初步顯示出這一模式所煥發出的生命活力。
參考文獻:
[1]姜敏.構建以學定教的小學數學生成式課堂的實踐研究[D].蘇州大學,2015.
[2]朱香.交易理論視域下“以學定教”課堂教學模式研究[D].江蘇師范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