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潔清
【關鍵詞】初中物理 實驗教學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10A-0070-01
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物理知識和規律的發現都依賴于物理實驗的實施,物理教學也必須建立在實驗操作和觀察的基礎上。因此,教師必須積極更新自身的教學理念,從深層次、多角度展開物理實驗教學。本文從實驗教學的多角度來分析其在中學物理教學中的作用。
一、強化學生對物理概念的理解
物理實驗是中學物理教學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通過物理實驗教學的實施,我們可以將概念滲透其中,為學生提供物理概念的感性認識。但學生們由于缺乏對物理現象的深刻認識,導致他們在概念的理解上存在缺陷,尤其是對一些抽象性、復雜性比較強的物理概念,教師可以采用演示實驗教學將晦澀的語言轉換成生動的實驗現象。
在教學中學物理“楞次定律”時,學生們對感應電流、磁通量、磁場方向等抽象概念的認識不夠充分,對楞次定律概念的抽象性表述也難以透徹理解。于是,筆者借助楞次定律的驗證性實驗,在實驗過程中講述實驗性質,幫助學生認識各類概念。如圖1所示,筆者利用演示實驗將四類典型的電磁場與磁體的運動關系展示給學生。通過演示實驗,當磁體與電磁場發生相對運動時,電流表的指針就會發生偏轉,結合指針偏轉方向,我們便可以得到電流方向。此時,教師還可以進一步滲透物理概念,促使電流表發生偏轉的電流即是感應電流;磁體的磁場方向就是磁體本來的方向,感應磁場的方向則與磁體磁場方向相反;楞次定律概念即是感應電流的磁場總要阻礙引起感應電流磁通量的變化,在實驗中的表現即是阻礙磁體運動。將物理概念滲透于演示實驗之中,加深了學生對概念的記憶和理解。
二、訓練學生的實驗技能與觀察能力
在新課改背景下,物理實驗教學已經從傳統的純理論教學向實踐教學轉變,強調培養學生的實驗技能和觀察能力。對此,在實驗教學中,我們必須注重引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在“融化與凝固”章節的教學中,筆者通過對比試驗教學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操作,認識晶體與非晶體的融化及凝固過程的區別。首先,學生們按照教材中的演示圖準備實驗裝置,他們采用海波與蠟的對照實驗。然后,在筆者的指導下,學生們按照小組的方式(如圖2甲)進行實驗操作。在實驗過程中,小組成員進行數據與時刻的記錄,并嘗試繪制出對應物質的時程曲線。最后,讓他們將海波與蠟對應的溫度時程曲線繪制。此時,筆者再引導學生對實驗過程及實驗結論進行觀察分析。從甲圖中可以看出該實驗的基本裝置與實驗操作,對學生提出酒精燈、溫度計、鐵架臺等實驗儀器的操作要求,訓練了他們的實驗技能。乙、丙圖則是數據分析圖,從中可以看出海波是晶體,它有固定的熔沸點;而蠟則是非晶體,沒有固定的熔沸點。
三、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與創新意識
在傳統的物理實驗教學中,大多以演示實驗與論述實驗為主,學生們難以接觸到實驗儀器。但在新課改背景下,通過探究性實驗的教學,有效地訓練了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創新能力。
在電阻大小影響因素的探究性實驗中,筆者要求學生們思考哪些因素可能會影響導體電阻,并設計探究性實驗。學生在具備一定電學探究實驗技能的基礎上,按照電阻測量的電路圖設計了如圖3所示的探究電路,在MN之間接入欲測電阻即可。為了探究電阻與材料類型、長度、粗細等可能因素的關系,學生們按照下表選擇了相應的對照實驗。分別通過選取1和3、3和4、2和3來探究材料、長度、截面積對導體電阻值的影響,通過電流數值的變化來體現阻值的變化。
總之,在新課改背景下,教師必須緊跟時代潮流,結合學生發展特點,不斷深化物理實驗教學的作用,促進物理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
(責編 林 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