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英
摘 要:數學來源于生活,也作用于生活。在教學時應注意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引導學生用數學眼光去觀察和認識周圍的事物,指導學生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使學生在實踐活動中體會數學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作用和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的聯系,讓數學更多地聯系實際,貼近生活,達到生活材料數學化,數學教學生活化,將數學與學生的生活、學習聯系起來,學習有活力、活生生的數學。
關鍵詞:數學;生活;息息相關
一、從生活中來
數學本身是抽象的,但數學來源于生活實際,是具體的。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創設情境,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使學生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一)從情景中引入
從熟悉的生活背景導入,讓學生感受數學無處不在,是培養數學應用意識的條件之一。例如,在教學“認識人民幣”時,我是這樣導入的:身體有圓又有方,穿著各色花衣裳。吃飯逛街買東西,生活處處少不了。請小朋友猜一猜,這是什么?這里我從學生喜歡的猜謎語的這一情景切入,使學生感受到日常生活中充滿了數學問題,數學問題就是生活中實實在在存在的問題,使學生對數學知識感到親切可信,從而激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使他們積極主動地投入到新課的學習中。
(二)在體驗中學習
體驗是人的智慧和品格發展的最重要方式之一。華盛頓大學有一條標語:“聽過的容易記憶,看過的容易記住,做過的容易學會。”這和陶行知先生的教、學、做三者統一的思想不謀而合,生動地說明了體驗的重要性。《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在原教學大綱對知識要求達到“了解、理解、應用”的基礎上,同時強調學生“經歷了什么”、“感受了什么”、“體會了什么”,注重學生的學習體驗。激勵學生按自己喜歡的方式去學習,設法讓學生在觀察、操作、猜測、驗證、推理、反思等活動中,逐步體會數學知識的形成、發展和應用,讓學生在多向交流、合作、探究中學會學習。例如,在教學“10的認識”中,讓學生自己動手擺一擺,自己進行探索,進行體驗。強化實踐操作,開放學生“全腦”,引導他們眼、手、腦、口等多種感官參與,讓學生體驗知識的動態生成,有助于學生理解。數學體驗教學就是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在數學活動中主動參與,親身經歷,獲得對數學事實和經驗的理性認識和情感體驗。它是學生以認知主體的身份親自參加豐富生動的活動,完完全全地參與學習過程,真正成為課堂的主角,從而在體驗和創造中學會數學。
(三)在生活中探究
我們歸根結底是培養學生的數學能力,而數學能力的核心是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的能力。想讓學生獲得這種能力,關鍵要讓他們體會到數學的應用價值,培養他們的應用意識和欲望。教師要創造性地挖掘課程資源,讓數學學習與兒童自己的生活充分地融合起來,將數學學習納入他們的生活背景之中,進而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學校的資源是有限的,但社會生活是無限的。
二、到生活中去
(一)在活動中感受
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可以為學生提供更為寬廣的思維空間,使每個學生經過思考后都能有所得,使數學學習、活動生動活潑,富有個性化。而且這樣的學習過程還能使部分學生通過比較選擇適合自己的最佳方案,提高自己的思維水平及解決實際生活問題的能力。例如,在教學“上下”中,讓學生做拍手游戲,讓他們在生活、游戲中感受。
(二)在現實中認識
數學與實際生活息息相關,它源于生活,最終又回歸生活。這是學習數學的根本目的。圍繞這一目標,教師應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從數學的角度出發,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和方法來解決實際生活中遇到的問題。
例如,學習圖形的認識的時候,先從一些物體中認識圖形、物體,再回到生活中去,把這些圖形、物體拼一拼,拼成好看的形狀。在這一教學過程中,學生加深了對各種圖形、物體的特點的認識,體會到他們在生活中的應用,增強了學生應用數學的能力。
(三)在思維中呈現
很多教材所呈現的知識,所討論的問題一般都經過了加工,問題的解決方案一般都很單一,這樣雖然有利于學生知識的學習,但卻抑制了學生的自主探索,不利于學生自主思維的養成。而實際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它的解決方案和結果都是開放性的,從不同的角度考慮就可以得到不同的解決方案和結果,不同層次的學生通過自主探索就會有不同的收獲。例如,在教學百以內的認識:數一數,我們班有多少人?說一說你是怎么數的?有人說是一個一個數的,有人說是兩個兩個數的等。
數學在現實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學數學就是為了用數學,從而強化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能力是重要的一步。
參考文獻:
[1]林華民.新課程下我們怎樣當老師[M].華語教學出版社,2007-06.
[2]馬正英.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親密關系[J].基礎教育論壇,20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