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瓊
【關鍵詞】小學品德 生活化教育 途徑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10A-0112-01
小學品德課就是為了培養和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讓學生能夠形成正確對待生活的態度,從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隨著課改的推進,小學品德課有了新的教學理念和目標,教師應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結合實際生活來開展教學,在品德課教學過程中融入一些社會時事,使教學更加貼近學生的生活。
一、模擬真實情境,提高教學實效
單一枯燥的教學模式很難帶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學生的參與積極性不高、教學效率低,因此,教師需要結合實際生活,以更加貼近生活的教學方式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生參與課堂的意識,引發學生情感共鳴的同時,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在教學中,教師可以模擬或創設真實的教學情境,根據教材內容進行模擬練習,考驗學生在現實生活當中遇到類似問題時的真實反應,根據學生的表現有針對性地開展教育教學,從而使教學更有成效。
例如,學生的安全問題是社會關注的一個重點話題,家長平時工作比較忙,沒有多余的時間來照顧孩子,所以小學生必須具備一定的處理危險情況的能力,這不僅能保護自己,還能避免危險擴大。在現實生活中,危險的種類有很多,比如學生獨自在家時遇到陌生人敲門、燃氣泄漏、失火等危險,走出家門遭遇陌生人不懷好意地搭訕等,這些都是最常見的危險情況。在教學《遇到危險怎么辦》一課時,教師可以選擇比較典型的“獨自在家時遇到陌生人敲門”的情境,教師扮演陌生人,讓學生學習應對陌生人的提問和誘惑。可以用修理水電、謊稱自己是其父母的朋友等借口來誘使學生開門,從中觀察學生應對危險的能力,然后根據學生的具體表現來開展教學。通過構建真實的生活情境來開展教學,有助于提高教學的實效性。
二、融入社會時事,激發學習興趣
教學要具備一定的針對性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小學生年齡比較小,對于新鮮有趣的內容比較感興趣,如果學習內容和自身的實際生活有密切的聯系,那么學生的關注度自然就會提高。品德課的理論性內容比較多,如果教師按照傳統的教學方式來教學的話,會讓學生感到厭煩和枯燥,很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教師需要采取更加有吸引力的教學形式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小學生雖然年齡小,但是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生活閱歷,在日常生活中也會耳濡目染地關注一些社會時事,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融入社會時事更能夠吸引學生,讓學生產生共鳴,能夠根據相關的話題發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見,活躍課堂氛圍。
例如,當前社會比較火熱的“地溝油”問題。一些無照經營的小飯店會用到這種地溝油,嚴重地危害消費者的身體健康。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偶爾也會到外面就餐,對地溝油問題也有所耳聞,在教學中,教師可以以此話題作為課堂討論材料,引導學生對地溝油問題展開討論,學生的積極性會比較高。結合社會時事來開展課堂討論,有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開展生活實踐,獲得情感體驗
教學并不局限于課堂,要想取得更佳的教學效果就需要進行教學延伸,可以用生活實踐來取代傳統的作業,讓學生獲得真實的情感體驗。生活是品德課程的來源,教師應該讓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逐漸學習品德,將學到的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當中,從自身的角度來觀察社會生活,用心感受生活中的各種現象和問題。教師可以安排一些貼合學生實際生活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現實生活中進行情感體驗,以真實的生活作為實踐研究的對象。
例如,在教學《我愛我的家》一課時,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生活記錄,將自己在家庭生活中做的點滴小事記錄下來,以實際行動來觀察自己為家庭做了什么。現在很多小學生都是獨生子女,在家中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很少付出勞動。教師可以給學生安排家庭生活實踐活動,如為爸爸媽媽洗一次衣服、主動做家務等,倡導學生為家庭付出,讓學生在體驗的過程中對家更加熱愛,感受到維系家庭生活的不容易。
品德課對學生道德素質的影響非同一般,為了充分發揮這一學科的實效性,需要采取有效的教學方式。實踐證明,生活化的教學模式更加容易被學生接受,并且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而教學中融入社會熱點,對于教學也有很大的幫助。
(責編 周翠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