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斌+魏丹霞+顧力華+陸家龍

摘要:目的探討陸家龍主任醫師治療高血壓病常用內服中藥應用規律。方法收集2008年—2014年陸家龍主任醫師所開的內服中藥處方,統計分析中藥使用頻次及常用配伍藥對使用頻次。結果從317張有效處方中總結出應用頻率最多的前20味中藥依次是:制首烏、三七根須、黃芪、當歸、白芍、川芎、夜交藤、炒杜仲、鉤藤、秫米、桑寄生、茯苓、浮小麥、粉葛、炒黃柏、黑芝麻、炒白術、竹茹、柏子仁、炒棗仁;應用頻率最多的前10味常用配伍藥對依次是:“當歸、川芎、白芍”、“黃芪、三七根須”、“夜交藤、鉤藤”、“制首烏、炒杜仲”、“茯苓、炒白術”,“秫米、夜交藤”、“制首烏、桑寄生”、“柏子仁、炒棗仁”、“桑葉、菊花”、“浮小麥、合歡皮”。結論陸家龍主任醫師在長期的診療活動中總結和創造了高血壓病治療以燮理陰陽、調和氣血、寧謐五臟的學術特點,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
關鍵詞:高血壓病;陸家龍;學術經驗
中圖分類號:R544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7-2349(2016)09-0001-03
陸家龍主任醫師是全國第五批名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人導師,全國名中醫工作室指導老師,云南省榮譽名中醫。陸家龍主任醫師善于探索,精研古方,在長期臨床診療高血壓病中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臨床診療思路及思辨規律。本文通過數據統計和典型醫案分析對陸家龍主任醫師診療高血壓病的用藥規律和學術思想進行總結如下。
1材料與方法
11研究對象選取2008年7月—2014年12月陸家龍主任醫師在昆明市中醫醫院門診治療高血壓所開的所有中藥處方。
12方法
121資料收集方法收集陸家龍主任醫師2008—2014年治療高血壓的中藥處方,在Excel中進行處方的錄入,并對處方中的常用藥物和藥對進行了統計。
122納入標準① 陸家龍主任醫師所開中藥處方;② 處方時間區間為2008年7月—2014年12月;③ 處方為門診處方。
123資料提取與質量評價共收集陸家龍主任醫師2008年—2014年治療高血壓的處方317份,由2名研究人員對處方資料進行提取,并交叉核對,確保處方無遺漏、重復;疾病診斷以處方上的病名診斷為準。
124分析和統計方法歸納、統計每味中藥的用藥頻次,根據總體用藥頻次總結常用配伍藥對。處方中的具體中藥及方劑,均依據《中藥學》[1]統一中藥名稱,符合標準的具體中藥依次錄入Excel表中,采用頻數統計的方法,統計中藥使用頻次及常用配伍藥對使用頻次。
2結果
21中藥應用規律分析統計結果顯示,陸老治療高血壓的處方中出現頻次最高的前20味中藥依次為:制首烏(9716%)、三七根須(9716%)、黃芪(9716%)、當歸(9653%)、白芍(9621%)、川芎(9527%)、夜交藤(9464%)、炒杜仲(9432%)、鉤藤(9243%)、秫米(5741%)、桑寄生(5363%)、茯苓(4227%)、浮小麥(3659%)、粉葛(2808%)、炒黃柏(2744%)、黑芝麻(2744%)、炒白術(2713%)、竹茹(2240%)、柏子仁(1798%)、炒棗仁(1767%),見表1。
以上結果表明陸家龍主任醫師臨床治療高血壓用藥主要分為三大類藥物:滋補肝腎藥(制首烏、炒杜仲、桑寄生、白芍、夜交藤、黑芝麻),活血化瘀藥(三七根須、當歸、川芎)及益氣補虛藥(黃芪、炒白術、茯苓)。滋補肝腎藥中側重于陰陽平補,如制首烏,味苦、甘,性微溫,歸肝、腎經,善補肝腎、益精血,《本草綱目》中言“此藥能養血益肝,固精益腎,不寒不燥,……是以本品性雖微溫而不燥,既無傷陰之慮,又無一般滋陰藥之滋膩生濕困脾礙胃之弊,且味苦還能堅陰”。桑寄生味苦、性平,歸肝、腎經,《本草逢原》中所述:“質厚而柔,不寒不熱,取其補腎養血而可益肝腎、強筋骨之功效”。炒杜仲,《本草匯言》謂其:“質綿而韌,補肝益腎,誠為要劑”,溫而不燥,尤善平補肝腎[2]。活血化瘀中藥重在養血活絡,如三七根須、當歸、川芎。三七根須經炮制后化瘀作用較弱,滋補之力增強,既能補血,又能補氣。故民間有“生消熟補”之說[3]。故選用三七根須寓通于補之意。當歸偏養血和血,川芎偏行血散血,二藥每相使配對同用,活血、養血、行氣三者并舉,增強活血祛瘀,養血和血之功,使瘀去新生,血各有所歸也[4]。二藥潤燥相宜,當歸之潤可反制川芎辛燥,川芎辛燥又防當歸滋膩,祛瘀而不耗傷氣血,養血而不致血壅氣滯。益氣健脾藥中注重使用健脾運氣及健脾滲濕。如黃芪,白術及茯苓均為健脾除濕藥,二者相須配對,是治療脾虛濕停的最常用藥對。
在臨證加減中,若肝陽上亢,風火相煽上犯清竅而頭痛,加鉤藤、磁石、珍珠母、石決明等平肝潛陽。虛火上浮所致顏面潮紅、烘熱、耳鳴加炒黃柏瀉火堅陰。失眠、心煩加秫米、夜交藤、柏子仁、酸棗仁和胃養心安神。情緒急躁易怒,雙肋脅脹痛者,加合歡皮、浮小麥疏肝解郁。納食不香,腹脹脘痞者,加用炒谷芽、炒麥芽和胃運脾。
22常用配伍藥對應用規律分析筆者同時對處方中的常用藥對進行了分析,其中出現頻次最高的10個藥對分別是“當歸、川芎、白芍”(9637%)、“黃芪、三七根須”(9637%)、“夜交藤、鉤藤”(9479%)、“制首烏、炒杜仲”(9447%)、“茯苓、炒白術”(9447%),“秫米、夜交藤”(5750%)、“制首烏、桑寄生”(5371%)、“柏子仁、炒棗仁”(1769%)、“桑葉、菊花”(537%)、“浮小麥、合歡皮”(221%),見表2。
中藥配伍藥對方面與陸老在治療高血壓病中的一貫原則主張是一致的。陸老認為高血壓病總由年老精氣衰退或稟賦陽盛陰虛所引起,或攝生不慎,兼七情太過、飲食及勞倦內傷,造成肝腎陰陽失調,臟腑氣血失和,在此基礎上肝風、瘀血、痰濁病邪肆虐。病機主要特點是本虛標實,虛實夾雜,故臨證中確立了以滋養肝腎,調和氣血為主的治療大法。張景岳《新方八略引》曰:“善補陽者,必于陰中求陽,則陽得陰助而生化無窮;善補陰者,必于陽中求陰,則陰得陽升而泉源不竭。”宗陰陽互根互用之理,陸老提出補腎不如調腎,調腎當調其陰陽,以恢復和保持腎之陰陽平衡為其目的。臨證時常在滋腎陰藥制首烏中配伍溫陽而潤之品,如桑寄生、炒杜仲等,陰中求陽,平調腎之陰陽以治其本。“血氣不和,百病乃變化而生。”《素問·調經論》,且“治病之要訣,在明白氣血,無論外感內傷,要知初病傷人何物,所傷者無非氣血《氣血合脈說》。氣血既是臟腑生理活動的物質基礎,亦是病理變化的依據,臟腑功能之正常,不僅在于氣血充盛,而且貴在氣血通調。只有營衛氣血之運行通暢,周流不息,如日月之行不休,“如環無端,莫知其紀,終而復始”,才能保持人體臟腑之正常功能,臟腑失和,則使氣血運行失調,發生病變;反之,氣血失和又可進一步引起和加重各個臟腑功能之異常。因此調和氣血,暢通血脈是恢復臟腑功能,截斷病情發展的關鍵步驟。陸老臨證中常選用黃芪、三七根須,當歸、川芎相伍為用,取其補中寓通。臨證中雖以補益肝腎,調和氣血為主,但常需圓機活法 知常達變。眩暈明顯則加用鉤藤、夜交藤平肝潛陽;心悸則加用柏子仁、炒棗仁養心安神;煩躁易怒加用合歡皮、浮小麥解郁寧心;脾虛便溏則加用茯苓、炒白術健脾益氣。以上藥對相伍均有補瀉兼施、開合同用、散斂協同、升降相因的特點,體現了陸老在遣藥組方的過程中始終不忘燮理陰陽,沖和氣血的觀點。
3典型病案
140/100 mmHg,但仍心悸、失眠,時有烘熱汗出。辨證為相火擾心,前方加炒棗仁15 g,柏子仁15 g,炒黃柏5 g,以養心安神,清瀉相火。再進7劑癥狀又見諸癥緩解,惟時有腰酸耳鳴,血壓為 130/90 mmHg,舌淡紅、苔薄白、脈沉細。五臟氣血已平,肝腎精血虧虛尚不能俄頃而愈,續服以前方,鞏固療效。半年后陪病友門診,血壓穩定未見復發。
按語:《靈樞·海論》曰:“腦為髓之海……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脛酸眩冒,目無所見,懈怠安臥。”肝腎虧虛是高血壓病的常見中醫證類,治則上以滋補肝腎立法。陸家龍主任醫師遣方用藥特點是:(1)肝腎虧虛證,用制首烏、桑寄生、炒杜仲、白芍燮調陰陽,補腎填精;(2)調和氣血,用黃芪、三七根須、當歸、川芎健脾益氣活血,補中寓通;(3)寧謐五臟,秫米和胃安眠,夜交藤、炒棗仁養心安神,鉤藤平肝潛陽,炒谷芽、炒麥芽健脾和胃。全方緊扣肝腎虧虛,氣血不和,證法對應,其效明顯,最后擬方緩圖,以防復發。
參考文獻:
[1]高學敏中藥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5:21-39
[2]徐川,張秋娟張秋娟膏方調理高血壓經驗[J].遼寧中醫雜志,2015,42(9):1626-1628
[3]田華詠,瞿顯友,熊鵬輝中國民族藥炮制集成[M].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2000
[4]李偉霞,唐于平,王歡,等藥對研究(V)--當歸-川芎藥對[J].中國中藥雜志,2013,28(24):4220-4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