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婧
摘要:目的分析結腸灌注在治療神經源性直腸上運動神經元腸道模式中的運用。方法選取2015年12月—2016年5月本科收治的神經源性直腸上運動神經元腸道模式患者15例進行臨床療效觀察。所有患者均給予順氣導滯中藥灌腸治療,且采取結腸灌注方式;治療4個周期后進行治療前后癥狀評分與療效比較。結果15例患者采用結腸灌注治療神經源性直腸上運動神經元腸道模式,患者主要癥狀得到顯著改善;總有效率為9333%,護理滿意度為9688%;15例患者中未出現任何與治療有關的不良反應。結論采用結腸灌注治療神經源性直腸上運動神經元腸道模式臨床療效顯著,顯著提高患者治療有效率及降低治療中的不良反應,值得廣泛應用及推廣。
關鍵詞:結腸灌注;神經源性直腸;上運動神經元腸道模式
中圖分類號:R2482文獻標志碼:B文章編號:1007-2349(2016)09-0105-03
目前為止,針對神經源性直腸的分類國際上還沒有提出統一標準。國內陳仲強教授等[1]推崇的分類方法是按照損傷的部位進行分類。
按照損傷的部位可以將神經源性直腸分為:上運動神經元腸道模式與下運動神經元腸道模式。上運動神經元腸道模式是指骶髓節段以上的中樞神經系統損傷引起的腸道功能障礙,這種類型的功能障礙在C1-T10脊髓損傷的患者中最常見,特征為排便的低級反射弧和腸肌叢保持完整,胃結腸反射、結腸反射正常,能緩慢的推進大便,肛門外括約肌收縮增強,閉合正常,但不能隨意控制,盆底肌痙攣,造成大便潴留。下運動神經元腸道模式是指涉及脊髓圓錐或馬尾神經的脊髓損傷引起一種無反射腸道功能障礙,特征為腸肌叢保留完整,能連續的緩慢的推進大便,而陰部神經、骨盆神經等中斷,排便的低級反射弧被破壞,肛門外括約肌、盆底肌處于松弛狀態,容易發生大便失禁。
本科針對神經源性直腸上運動神經元腸道模式采用結腸灌注治療聯合優質護理方法,取得良好療效,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2015年12月—2016年5月本科收治的神經源性直腸上運動神經元腸道模式患者15例進行臨床療效觀察。所有患者在中醫證治分類中屬于實秘中的氣秘,主要是肝脾氣滯,腑氣不通。其中,男10例,女5例,最小年齡18歲,最大年齡37歲,平均年齡(215±62)歲。
12癥狀氣秘癥狀:大便干結,或不甚干結,欲便不得出,或便而不爽,腸鳴矢氣,腹中脹痛,噯氣頻作,納食減少,胸肋痞滿,舌苔薄膩,脈弦。
13診斷標準診斷標準[2]:(1)排便不暢、費力,想排又排不出,大便干硬或成干球狀,排便不盡,病程≥6個月;(2)每周排便小于3次,排便量少,每天排便小于35 g,或者有四分之一以上時間排便費力;(3)結腸或者全胃腸道傳輸時間有延長情況。
14治療方法給予15例患者順氣導滯中藥灌腸進行治療:藥方為六磨湯加減,本方有調肝理脾,通便導滯的作用,適用于氣機郁滯,大腸傳導失職之便秘。具體藥方:木香、大黃、烏藥、檳榔、沉香、枳實,若腹部脹痛者,可加厚樸、柴胡、萊菔子以助理氣;若便秘腹痛者,舌紅苔黃,氣郁化火,可加黃芩、梔子、龍膽草清肝瀉火;若氣逆嘔吐者,可加半夏、陳皮、代赭石;若七情郁結,憂郁寡言者,加白芍、柴胡、合歡皮疏肝解郁;若跌撲損傷,腹部術后,便秘不通,屬氣滯血瘀者,加紅花、赤芍、桃仁等活血化瘀。灌腸具體方法:患者取左側位,抬高臀部,選用一次性胃管代替傳統肛管進行保留灌腸,藥煎取150~200 mL灌腸液,在灌腸液中加入5 g冰片,溫度控制在38~40℃[3],將肛管插入患者肛門20~25 cm深,直接將藥液灌注在結腸內,灌腸速度以25~160滴/min,以患者無不適感為宜。保留灌腸1次/日,10 d為1個療程,連續使用4個療程。
15護理方法
151心理護理灌腸前需要讓患者了解保留灌腸的目的、方法以及相關注意事項,消除患者心理的焦急和緊張,提升患者信心,保持良好狀態積極配合醫護人員治療和護理。
152操作前護理在灌腸前應將便盆、衛生紙等用品準備好,床上鋪一次性無菌墊單,防止灌腸液外濺。同時可在操作中播放一些舒緩的音樂,提高患者舒適度。
153操作中護理嚴格按照正規步驟操作,根據患者具體情況確定插管深度。操作過程中,動作要輕柔,導入藥液時要緩慢,減少對腸腔黏膜的刺激,患者無便意感;耐心指導患者采取正確臥位,以確保藥液可順利進入結腸。灌腸結束后為達到更好的效果,須叮囑患者最大限度耐受藥液在腸腔內保留時間,對肛周及皮膚及時護理,使患者感到清潔和舒適。
154灌腸后護理灌腸結束后,護理人員拔肛管要輕柔,拔管后用衛生紙或者紗布將肛門按住以防藥液流出,并囑咐患者保持仰臥位,盡量延長藥液在腸內的留存時間,留存8~10 h為宜,患者排出藥液時,需觀察患者是否出現腹痛等不良反應。
16癥狀評分根據Bristd糞便分型標準對便秘進行糞便性狀分析及評分[4]:(1)Ⅰ型,大便成堅果狀;Ⅱ型:臘腸樣,硬結狀;Ⅲ型:表面有裂縫的臘腸樣;Ⅳ型:臘腸樣,柔軟光滑;Ⅴ型:團狀,柔軟;Ⅵ型:糊狀;Ⅶ型:大便成水樣狀;Ⅰ型計3分,Ⅱ型計2分,Ⅲ型計1分,Ⅳ~Ⅶ型計0分。(2)排便費力、困難評分標準:經常計3分,時有計2分,偶爾計1分,無計0分。(3)排便時間評分:25 min以上計3分,15~25 min計2分,10~15 min計1分,10 min以內計0分。(4)有脹感、下墜、不盡評分標準:經常計3分,時有計2分,偶爾計1分,無計0分。(5)排便頻率評分:每天5次以上計3分,每天4~5次計2分,每天3次計1分,每天1~2次計0分。(6)腹脹評分:經常計3分,時有計2分,偶爾計1分,無計0分。
17療效評價按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評定。療效指數=[(治療前積分-治療后積分)/治療前積分]×100%。無效:主要癥狀和體征無明顯改善或加重,療效指數<30%;有效:主要癥狀和體征明顯好轉,30%≤療效指數<70%;顯效:主要癥狀和體征明顯改善,70%≤療效指數<95%;痊愈:主要癥狀和體征完全消失或基本消失,療效指數≥95%。同時對患者進行護理滿意度調查。
18統計學分析用SPSS170統計學分析軟件進行統計分析和處理。當計量資料為正態分布時用(x±s)描述,并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2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治療前后癥狀評分比較15例患者采用結腸灌注治療神經源性直腸,治療前癥狀評分為(1731±544),治療1個療程后癥狀評分為(1231±427),第二療程后為(930±377),第三個療程后為(692±322),第四個療程后癥狀評分降為(317±159),由此可見采用此護理方法,患者主要癥狀得到顯著改善。
22療效15例患者采用結腸灌注治療神經源性直腸,痊愈7例,顯效3例,有效4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為9333%,護理滿意度為9688%,可見,采用此護理方法,可有效提高總有效率,及護理滿意度。
23不良反應15例患者均未出現任何與治療有關的不良反應。給予患者結腸灌注能有效降低治療中的不良反應。
3討論
目前認為[5~6]直腸功能障礙比膀胱及性功能障礙更加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41%的患者認為排便功能障礙是中等或嚴重影響其生命的問題[7]。排便功能障礙管理的好壞直接影響著患者的康復效果,也是評價康復質量和水平的一項重要指標。因此,研究排便障礙對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重返社會具有重要意義。
便秘時,大便干燥、排便困難,會加重或引起肛裂、直腸炎、痔瘡等肛門直腸疾患;較硬的糞便壓迫腸腔阻礙結腸擴張,易形成潰瘍甚至腸穿孔;便秘會導致糞便滯留,大量有害物質會被吸收,易引起胃腸神經功能紊亂,導致噯氣、口苦、腹部脹滿、食欲不振等表現;糞便中含有致癌物,若長時間不能排除可增加結腸癌幾率。便秘會導致患者屏氣用力排便,極易引發心絞痛、腦出血、心肌梗死發作、中風猝死等心、腦疾病發作;糞便中的大量有害物質,如氨、甲烷、酚等擴散入中樞神經干擾大腦,造成思維遲鈍,注意力分散、記憶力下降等;便秘可導致患者性生活障礙、婦女尿路感染、痛經等。引起便秘的原因有很多種,臨床分為虛實2大類。實證有熱結、氣滯和寒積3種,虛證有氣虛、血虛、陰虛和陽虛4種,但總的原因是大腸傳導失職導致。其病位雖然在大腸,但常與脾、胃、肺、腎、肝等臟器有關。虛證患者應給予滋補,實證患者給予通泄。
本文選擇實證中的氣滯患者,該病主要以行氣導滯為主。筆者給予治療組患者六磨湯加減,其藥方中的木香調氣,沉香降氣,烏藥順氣,大黃、檳榔、枳實破氣行滯。每日取150~200 mL藥液進行保留灌腸,本科選擇一次性胃管代替肛管行保留灌腸,再使用輸液器連接導管,不僅減輕患者的不適感,還可控制灌腸速度并延長藥液保留時間,降低了患者灌腸費用,同時減輕護士工作量。灌腸液的溫度應在38~40℃[2],溫度太低會減弱腸蠕動,不利于藥效吸收,溫度太高又會刺激腸黏膜引起排便反射,合適的溫度能使患者感到舒適,而使效果提高。直腸長度為15-20 cm,傳統灌腸是將肛管插入肛門
10~15 cm,正好在直腸處,易對直腸產生刺激而引起便意;本科將肛管插入肛門20~25 cm,將藥液灌注于結腸內,避免直腸刺激,且延長了藥液保留時間,減少患者不適感。
為了進一步提高療效,改善患者便秘情況,在灌腸治療過程中給予結腸灌注護理。在進行灌腸治療前,不僅要對患者進行心理護理,還需囑咐患者將個人衛生做好,及時排空大小便,保持外陰干凈,有助于增強灌腸的治療效果;在灌腸中,一定要控制好藥量、溫度及插管深度,而導入藥液時一定要緩慢輕柔,患者無不適感且有助于藥液的有效吸收;灌腸后指導患者加強腹肌鍛煉,并在每天同一時間如廁,養成定時排便,每天至少排便1次,但不要過度人為控制排便時間,有便意應及時如廁排便;排便時間應快,不宜在廁所內看書、看報或抽煙等。早上起床后可出現結腸運動,患者可采取此時間段如廁排便。注意飲食習慣,多喝白開水,助于軟化大便,多吃新鮮水果,蔬菜等高纖維素食物,多吃豆類、甘薯、粗糧等含B族維生素食物,幫助腸蠕動,患者應忌刺激性食物,少吃或不吃葷腥味厚食品,如濃茶、咖啡、烈酒、辣椒、蒜、韭菜等。現代社會因工作、學業等激烈的競爭,給人們心里造成很大壓力,這也是引起便秘的突出因素,因此要合理放松自己,勞逸結合,舒緩壓力,自我調節。本文研究顯示,采取結腸灌注,患者的主要癥狀得到顯著改善,治療有效率為9333%,護理滿意度為9688%,在治療過程中無患者出現任何與治療有關的不良反應。
綜上,采用結腸灌注治療神經源性直腸并臨床療效顯著,顯著提高患者治療有效率及降低治療中的不良反應,值得廣泛應用及推廣。
參考文獻:
[1]陳仲強,周謀望,劉楠,等脊髓損傷康復速查[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11,11:52-59
[2]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胃腸動力學組,外科學分會結直腸肛門外科學組中國慢性便秘的診治指南[J].中華消化雜志,2007,27(9):619-622
[3]閆桂玲中藥灌腸與盆腔炎治療儀結合治療慢性盆腔炎的臨床分析[J].內蒙古中醫藥,2015,2(28):689~690
[4]中華醫學會外科學分會肛腸外科學組便秘癥狀及療效評估[J].中華胃腸外科雜志,2005,8(4):355
[5]Martens F,denHollander P,Snoek G,Koldewijn E,van Kerrebroeck P,and Heesakkers JQuality of life in complete spinal cord injury patients with a Brindley bladder stimulator compared to a matched control group[J].Neurourology and Urodynamics,2011,30(4):551-555
[6]Furlan J,Urbach D,and Fehlings MGOptimal treatment for severe neurogenic bowel dysfunction after chronic spinal cord injury:a decision analysis[J].British Journal of Surgery,2007,94(9):1139-1150
[7]Stiens SA,Bergman SB,Goetz LLNeurogenic bowel dysfunction after spinal cord jnjury:clinical evaluation and rehabilitative management[J].Arch Phys Med Rehabil,1997,78(Suppl 3):S86~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