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中云+張金濤+張富林
摘要:目的分析經HAART治療后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患者的中醫體質類型,為艾滋病的預防研究與中醫藥治療提供理論依據。方法調查60例HIV/AIDS患者,采用中醫舌面脈象診測信息采集系統分析得出每位患者的中醫體質類型。結果經HAART治療HIV/AIDS患者中,平和質占205%,氣虛質占197%,氣郁質占77%,濕熱質占137%,痰濕質占60%,特稟質占103%,血瘀質占77%,陽虛質占68%,陰虛質占77%。60例患者中,單一體質占417%,2種復合型體質占167%,3種及以上復合型體質占417%。結論平和質、氣虛質是HIV/AIDS患者最常見的體質類型,偏頗體質和混合型體質較多是HIV/AIDS患者特定的中醫體質特征之一。
關鍵詞:HAART治療;HIV/AIDS患者;中醫體質
中圖分類號:R51291文獻標志碼:B文章編號:1007-2349(2016)09-0046-02
艾滋病是由于感染了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所致的以免疫損害和感染為主要特征的一組綜合征。到目前為止,艾滋病仍然是一種無法治愈的疾病,雖然規范的抗病毒治療能降低患者病發率和死亡率,有效地緩解癥狀,但其耐藥及多重不良反應仍是亟待解決的的難題。近年來,隨著中醫藥在治療艾滋病中的范圍擴大及影響提高,以及中醫體質流行病學調查的不斷開展,為艾滋病患者的中醫藥及中西醫結合治療提供了新的選擇。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所有病例來源于2015年6—8月云南省某監管場所關押人員中的HIV/AIDS病人,所有病人的診斷均符合《艾滋病診療指南(2015版)》的診斷標準。
12診斷標準按照衛生部《艾滋病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診斷標準》(WS293-2008)[1]和《艾滋病診療指南(2015版)》[2]的診斷標準。確證試驗證實HIV陽性患者。
13納入標準符合診斷標準;年齡18-65歲,CD4+T≥200個/ul,正在抗病毒治療;治療前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4排除標準合并嚴重的機會性感染未得到控制者;妊娠或哺乳期婦女;精神智力異常不能對答者。
2方法
21檢測方法使用上海道生醫療科技有限公司的“舌面脈信息采集體質辨識系統”進行統一檢測,型號:DS01-A。患者自行回答或工作人員輔助答題,填寫中醫量表中的全部問題。同時聯合系統采集的舌象、面象、脈象等相關數據信息,通過計算機軟件的辨證分析后得到每位患者的中醫體質類型結果。
22統計方法采用SPSS19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統計,計數資料采用卡方檢驗,調查結果采用構成百分比表示。
3結果
31中醫體質類型構成比收集HIV/AIDS患者共60例,患者最大年齡58歲,最小年齡22歲,平均年齡40歲;接受HAART治療時間≥2 a的47例,<2 a的13例。HIV/AIDS患者的中醫體質類型分布頻率從高到底依次為:平和質占205%,氣虛質占197%,濕熱質占137%,特稟質占103%,陰虛質占77%,氣郁質占77%,血瘀質占77%,陽虛質占68%,痰濕質占60%。見表1。
4討論
中醫歷代文獻中尚無艾滋病之名,但根據其傳播方式、流行情況、發病特點、臨床表現以及預后轉歸等方面來看,與中醫的某些病癥、病名(如瘟疫、虛勞、癓瘕、積聚、陰陽易等)有相類似之處。針對HIV/AIDS患者HAART治療后耐藥及多重不良反應的難題,中醫治療手段的介入,對機體進行辨證論治、個體化治療,在臨床治療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中醫體質類型是對個體在未病狀態下所表現的陰陽氣血津液偏頗狀態的描述,體質的相對穩定性和動態可變性決定了體質的可調性,通過研究不同體質類型與疾病的關系,從改善體質入手,及早采取針對性的措施糾正或改善由于陰陽氣血偏勝偏衰所導致的體質偏頗,以減少偏頗體質對疾病的影響,可以預防疾病、延緩發病、改善病情[3]。在臨床對HIV/AIDS患者的診治過程中,防治措施和治療手段應建立在對體質辨識的基礎上,充分考慮到該人的體質特征,并針對其體質特征采取相應的治療措施。本研究中的60例HIV/AIDS患者中醫體質類型以偏頗體質居多,其中又以氣虛質、濕熱質所占比較高,這與既往研究報道的中醫體質類型分布特點較為相似。此外,研究結果顯示2種及以上混合體質占584%,進一步從中醫體質角度說明了艾滋病是由五臟氣血陰陽失調所致,從而產生一系列復雜、多變的臨床癥狀。因此次研究樣本量偏少,尚需進一步擴大調查范圍與對象,更深層次的掌握HIV/AIDS患者在中醫體質角度的發展變化規律及特征,使其更具代表性的指導中醫及中西醫結合防治艾滋病這一任重道遠的工作。
參考文獻:
[1]衛生部傳染病專業委員會艾滋病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診斷標準[J].中國艾滋病性病,2012,18(4):272-275
[2]中華醫學會感染病學分會艾滋病學組艾滋病診療指南(2015版)[J].中國臨床感染病雜志,2015,8(5):385-399
[3]王琦論中醫體質研究的3個關鍵問題(下)[J].中醫雜志,2006,47(5):329-332
(收稿日期:2016-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