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漣

摘要:從婦女的生理病理特點出發(fā),審證求因,認為絕經(jīng)前后諸證的主要病機是精氣神虧耗,為肝腎陰虛,心腎不交,肝郁脾虛所致。治療以益氣填精養(yǎng)肝為主,腎肝心脾四臟同治,運用經(jīng)驗方芪玉飲益氣填精,滋養(yǎng)肝腎,生津潤燥,除煩定志,寧心安神。注重平衡陰陽,調節(jié)臟腑精氣血津液,以求助后天,養(yǎng)先天,使氣機條達,精血互生,陰陽勻平,五臟安和而達治療目的。
關鍵詞:絕經(jīng)前后諸證;經(jīng)驗方芪玉飲;精氣神虧耗;腎肝心脾同治
中圖分類號:R27111+6文獻標志碼:B文章編號:1007-2349(2016)09-0048-03
絕經(jīng)前后婦女的生理功能從旺盛轉入衰退的過渡時期,是一個性生理逐漸衰退的過程。卵巢功能的衰減,生殖能力的停止,組織學的退化,引起了一系列心理、神經(jīng)、內分泌和代謝方面的變化。筆者經(jīng)多年臨床實踐,運用經(jīng)驗方“芪玉飲”治療本病,取得了一些體會和認識。
1精氣神虧耗是病變之根
《靈樞·本藏》說:“人之血氣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
人之生命來自于精,生命活動的維持依賴于氣,生命活動的外在體現(xiàn)及主宰謂之神,精、氣、神三者奉為人身之“三寶”,可分而不可離。氣能生精攝精,精為氣血化生的本源,精、氣、血、津液是神得以化生的物質基礎。《素問·宣明五氣》謂:“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腎藏志”。五藏各施之神所產生的生命外在活動,從言談舉止、神色情志、聲息脈象等方面即可體現(xiàn)出來。
女子絕經(jīng)前后,隨著腎氣腎精漸衰,沖任二脈虧虛,天癸漸竭,致陰陽平衡失調。精虧則氣衰,使陽氣推動、溫煦之功漸喪,陰氣寧靜、涼潤之能漸失,難以施行氣為“神之母”之職,而氣衰則神衰。氣虛又使五臟六腑精氣不足,功能紊亂,因此,絕經(jīng)前后癥候群中大多為精虧及氣虛、神衰的臨床表現(xiàn)同時存在。如頭昏頭暈,雙目干澀,失眠健忘,多夢易醒,耳鳴心悸,氣短胸悶,神疲乏力,腰膝痠軟,情志不舒等,皆為精氣虧虛,五臟之神不得化生和涵養(yǎng)的各種病變表現(xiàn)。
2腎肝心脾同病是病變要素
由于各種相關因素以及個體差異,絕經(jīng)前后諸證臨床癥狀繁雜紛紜,復雜多變,大多數(shù)患者多種癥狀混同存在,這些癥狀散見于中醫(yī)古籍百合病、臟躁、老年血崩、心悸、郁證、不寐、眩暈等病中,根據(jù)發(fā)病特點,主要是肝、腎兩臟的功能失常,累積心脾所致。
21天癸竭,腎虛是致病之本人體的生、長、壯、老、已整個生命過程,都取決于腎精、腎氣的盛衰。女子在絕經(jīng)前后腎精、腎氣、腎陰、腎陽都處于一種低下的狀態(tài),機體的調節(jié)機制也將得力求在這一新的低水平下逐漸重新適應、保持新的“陰平陽秘”狀態(tài)。但是由于腎精腎氣的衰少,更容易受內外環(huán)境變化如身體狀況、心理素質、生活環(huán)境、工作壓力、家庭事件的影響,再度出現(xiàn)陰陽動態(tài)平衡失調,使臟腑氣血失和而發(fā)生本病。因此,腎虛是導致絕經(jīng)前后諸證的根本原因。
22精血虧,肝郁則乙癸同病肝與腎為母子之臟,水生木,腎藏精,肝藏血,乙癸同源,同源互化,藏泄互用。腎精虧損,肝血不足,則月經(jīng)紊亂、閉經(jīng),頭昏目眩,眼花耳鳴,虛煩失眠,腰膝痠軟,四肢麻木等。腎陰不足,水不涵木,至陰不維陽,肝陽外浮,則頭痛眩暈、目赤口苦、潮熱顴紅,煩躁易怒等。肝火內擾,攪亂心神,則急躁易怒,心煩難寐。肝腎二臟息息相關,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在生理病理上皆相互影響著。
《靈樞·本神》說:“肝藏血,血舍魂。……脾藏營,營舍意。……心藏脈,脈舍神。……肺藏氣,氣舍魄。……腎藏精,精舍志。”五神安藏守舍,各施所能。其中,肝主情志,主疏泄,調節(jié)氣機,主藏血。肝之功能正常,則氣血調和,精神舒暢,是神志安泰的重要臟腑。而女子“血常不足,氣常有余”,時時處于肝失血養(yǎng),氣機郁滯之境。葉天士在《臨證指南·調經(jīng)》中即指出:“因女子以肝為先天,陰性凝結,易于怫郁,郁則氣滯血亦滯”。若腎水不能分潤濡子,木燥失涵,即肝氣郁滯,伸展失節(jié),精神情志失常等癥便責之于肝,故絕經(jīng)前后諸證之睡臥不寧,難寐多夢多由肝氣怫逆,氣機升降失常,肝魂搖動所致。正如《血證論·臥寐》所云:“陽浮于外,魂不入肝,則不寐”。
23陰液耗,心火亢陰陽失衡在本病過程中,由于真陰虧虛,君相之火未安其位,水火失濟,相承失制,常出現(xiàn)心火熾盛,熱擾心神之心悸不寧,怔忡煩悶,失眠多夢,五心煩熱等癥。心藏神,肝調氣,相互為用,維持著正常的精神活動。肝血不足,肝氣郁結則心神不安,見精神恍惚,情志抑郁之象;心火亢盛,使肝火上逆,心肝火旺,則心煩失眠,急躁易怒。
24氣傷戕,土虛憊運化失調肝腎俱虛,常累及于脾。腎虛陽衰,火不暖土,脾陽不振,見腰痠困重,面浮肢腫,腹脹納呆,便溏尿少,畏寒膝冷等脾腎兩虛,運化失調之證。肝血不足,失于疏泄,致脾失健運,出現(xiàn)情緒抑郁,胸悶太息,納呆脘脹,腸鳴泄瀉等肝脾不調,土壅木郁之證。
可見,絕經(jīng)前后諸證因腎虛為本,累及多臟,傷損精氣神,病機復雜,寒熱交錯,癥狀繁多,為一數(shù)臟受損之證。
3益氣填精養(yǎng)神是治療肯綮
經(jīng)驗方芪玉飲益氣填精,蓄精養(yǎng)神,滋養(yǎng)肝腎,生津潤燥,除煩定志、寧心安神。注重平衡陰陽,以調節(jié)臟腑精氣血津液為治。
方藥:黃芪,玉竹,百合,炙黃精,淫羊藿,仙茅,杜仲,菟絲子,女貞子,夜交藤,合歡皮,酸棗仁,生麥芽,砂仁,蘇梗,大棗,炙甘草。
方義:君藥黃芪、玉竹、百合益氣養(yǎng)陰,生津潤燥。黃芪[1]益氣補虛,《日華子本草》記載:“黃耆助氣壯筋骨,長肉補血”;《本草求真》云:“黃耆,入肺補氣,入表實衛(wèi),為補氣諸藥之最,是以有耆之稱”。玉竹[1]味甘多脂,質柔而潤,養(yǎng)陰生津,令人強壯。《日華子本草》謂:玉竹“除煩悶,止消渴,潤心肺,補五勞七傷虛損,腰腳疼痛”。百合[1-2]斂氣養(yǎng)心,安神定魄。《本草求真》謂其能治“……涕淚不收,胸浮氣脹,狀有鬼神……”;《日華子本草》謂:“安心,定膽,益智,養(yǎng)五臟”;《本草經(jīng)疏》稱:“百合得土金之氣,而兼天之清和,故味甘平。……解利心家之邪熱,則心痛自瘳。甘能補中,熱清則氣生,故補中益氣”。炙黃精、淫羊藿、仙茅、炒杜仲、菟絲子、女貞子充填精氣,滋補肝腎。黃精補中益氣,潤心肺,強筋骨。《本草綱目》記載[3]:“補中益氣,除風濕,安五臟。補五勞七傷,助筋骨,耐寒暑,益脾胃,潤心肺”。淫羊藿補腎壯陽,堅筋骨。李時珍謂[3]:“淫羊藿味甘氣香,性溫不寒,能益精氣,乃手足陽明、三焦、命門藥也,真陽不足者宜之”。仙茅溫腎陽,壯筋骨。《本草綱目》記載[3]:“久服通神強記,助筋骨,益肌膚,長精神,明目,補暖腰腳,清安五臟,久服輕身,益顏色”。杜仲補肝腎,強筋骨,安胎。《五臟苦欲補瀉》云[2]:“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杜仲辛甘具足,正能解肝腎之所苦,而補其不足也”。菟絲子補肝腎,益精髓,明目。《本經(jīng)》謂[1]:“續(xù)絕傷,補不足,益氣力,肥健人,于滋補之中,皆有宣通百脈,溫運陽和之意”。女貞子補肝腎,強腰膝,明目。《本經(jīng)》[1]謂:“主補中,安五臟,養(yǎng)精神,除百疾,久服肥健”。9味君藥以補益為主,令精津充沛,肝柔脾健,水火互濟,陰陽平衡而化氣生神。夜交藤、合歡皮、酸棗仁養(yǎng)肝解郁,催眠定志;生麥芽、大棗、炙甘草養(yǎng)心安神,補脾益氣,斂汗?jié)櫾铮?zhèn)靜除煩以助諸君,故為臣。佐以砂仁、紫蘇梗。本方滋陰補益之品為多,且此證患者因腎虛肝郁致脾虛失運,常易脘痞胸悶,納谷不馨,佐砂仁、紫蘇梗二味調胃氣,助運化,開胸順氣之時亦防滋補之品礙滯泥膈,使脾氣健運,補中寓動,滋而不膩。炙甘草既可補脾益氣,與生麥芽、大棗同組為古方“甘麥大棗湯”,盡養(yǎng)心安神,除煩潤燥之力,又宜調和諸藥,用為使。
芪玉飲全方以平衡陰陽為總則,溫潤相濟,具有益氣健脾,養(yǎng)陰生津,涵木柔肝,補腎溫陽,交通心腎,寧心安神,除煩定志之功效,以求助后天,養(yǎng)先天,使氣機條達,精血互生,精盈神明,陰陽勻平,五臟安和,故臨床取得確切、滿意的治療效果。
同時,注重對患者的心理疏導,采用吾師姚克敏主任所創(chuàng)之移情悅志法,即診療時盡量用生動、通俗、易懂的語言及比喻,詳細解釋疾病發(fā)生的病因病理,分析各種可能影響疾病的因素,使患者了解病情與預后轉歸后情志調暢,樹立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積極配合治療,常能取得事半功倍的療效。
4病案舉隅
余某,女,53歲,公司職員,2015年9月24日初診。主訴:烘熱多汗煩躁4月余。大生1胎,人工流產2次,于2008年10月因“多發(fā)性子宮肌瘤”行子宮全切術。患“慢性蕁麻疹”4月。術后一般情況可,近4月常作烘熱、多汗,不分晝夜,且逐漸加重,難寐早醒,心煩急躁,暴怒難抑,右顳側掣痛,日發(fā)數(shù)旬,時引右眉棱脹痛。喜怒之舉已嚴重影響上下級關系,傷及顧客,甚使公司業(yè)務受損。由其主管陪同前往就診。刻診:癥同前述,咽干不飲,納食正常,皮膚時發(fā)片狀紅疹,無帶下,二便調。舌紅胖,邊多齒印,少津,苔白黏,脈細滑數(shù)。診為絕經(jīng)前后諸證。蓋因年過七七,肝腎精氣虧乏,津不潤臟,氣機郁滯,郁熱內擾,心肝火旺,神志不寧所致,擬益氣填精,滋養(yǎng)肝腎,除煩定志之法,方用芪玉飲加減:生黃芪20 g,玉竹10 g,百合10 g,炙黃精15 g,炙首烏15 g,女貞子15 g,菟絲子15 g,淫羊藿10 g,仙 茅10 g,葛根15 g,刺蒺藜10 g,合歡皮10 g,夜交藤10 g,茯 神10 g,生麥芽60 g,小棗10 g,炙甘草6 g。5劑,水煎服,每天服3次,每劑煮4次。二診:2015年10月8日,藥畢,諸癥已緩,睡眠好轉,頭痛緩解,心煩明顯減輕。已可自行控制情緒。仍咽微干,時發(fā)癢疹。舌紅胖,邊多齒印,苔薄白,脈細滑稍緩。藥中病機,效不更方,仍守芪玉飲。生黃芪20 g,玉竹10 g,百合10 g,淡竹葉6 g,炙黃精15 g,女貞子15 g,菟絲子15 g,旱蓮草10 g,炙首烏10 g,葛根15 g,刺蒺藜10 g,白芷10 g,生麥芽60 g,合歡皮10 g,炒酸棗仁15 g,大棗10 g,炙甘草6 g。5劑,服法同前。三診:2015年10月15日,癥狀大減,睡眠安穩(wěn),偶有烘熱微汗,頭痛未發(fā),情緒明顯好轉,口中轉潤,已無癢疹。舌紅潤,邊有齒印,苔薄白,脈細滑。療效已顯,仍處原方穩(wěn)定病情。生黃芪20 g,玉竹10 g,百合10 g,炙黃精15 g,淫羊藿10 g,炙首烏15 g,菟絲子15 g,葛根15 g,刺蒺藜10 g,合歡皮10 g,炙遠志10 g,茯神10 g,生麥芽60 g,蘇梗10 g,大棗10 g,炙甘草6 g。10劑。日前因總結病案之需,隨訪患者,喜謂全身輕松,精神飽滿,行如常人。
按:患者年近“任脈虛,太沖脈衰少”之際,損失胞宮,損傷
沖任,致使陰水竭而地道不通,經(jīng)脈衰敗。隨年齡漸增,精津匱乏,氣血虧耗漸烈,肝木失涵,肝氣怫逆,升發(fā)失常,致情志偏激;水火失濟,心失血養(yǎng),心肝火旺則心煩失眠,急躁易怒;肝氣上逆,足少陰膽與足厥陰肝經(jīng)絡交會不利,脈絡滯澀而頭痛;肝風蘊膚而發(fā)疹;中土受抑,津不上承而口干。故予芪玉飲溫潤相濟,益陰生津,涵木養(yǎng)肝,交通心腎,寧心安神,解郁助運,除煩定志,使陰陽漸平,諸癥漸息。三診脈象由數(shù)至緩,漸至平和。
參考文獻:
[1]江蘇新醫(yī)學院中藥大辭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
[2]張玉珍中醫(yī)婦科學[M].第2版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10
[3]明·李時珍本草綱目(校點本)[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75
[4]陳可冀,李春生新編抗衰老中藥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8:534
[5]李廣勛中藥藥理毒理與臨床[M].天津:天津科技翻譯出版公司,1992
[6]河北新醫(yī)大學《醫(yī)學衷中參西錄》修訂小組[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74:359(收稿日期:2016-04-25)作者簡介:梁曉昆(1975-),男,云南晉寧人,副主任醫(y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