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慶利
徽文化是中華文化大系統中的區域性文化,其中徽州建筑最為典型。它吸納了程朱理學、宗族制度和民俗文化的內容,是中華文化的精華。從美術課堂中引入徽州建筑教學,有利于培養學生關注自身文化和繼承本土藝術的意識。結合地方傳統文化課程資源而進行高中美術教學提供些許建議。
徽州建筑高中美術課程開發一、徽州建筑與高中美術教學
徽文化是中華文化大系統中的區域性文化,其中徽州建筑最為典型。徽州建筑,概指明清時期徽州府轄區內的古建筑派別,以徽州古民居、祠堂、牌坊、馬頭墻、天井、雕飾等建筑內容和元素,形成獨具地域特色的外觀特征和裝飾風格。從美術課堂中引入徽州建筑教學,有利于培養學生關注自身文化和繼承本土藝術的意識。徽州建筑中最具特色的就是大量遺存的傳統民居村落,從選址、設計、造型、結構、布局到裝飾美化都集中反映了徽州的山地特征、風水意愿和地域美飾傾向。
經過筆者調查研究,發現部分美術教師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教學內容重視不足。中國傳統文化是我國華夏民族為滿足自己的生活和審美需求而創造的藝術,是中華文化的瑰寶。通過傳統文化的學習,可以讓學生了解傳統文化與現實生活的關系,注重藝術文化的認知、鑒賞能力的培養、藝術知能的應用,強調藝術、文化、生活的關聯及人文涵養的融入,養成學生人文精神與素養,落實對人和生命的尊重,學會藝術的知識并轉化成能力和人文氣質。因此,本研究將以徽州建筑為例,希望為結合地方傳統文化課程資源而進行高中美術教學提供些許建議。
二、徽州建筑與高中美術相結合的教學設計概述
徽州建筑與高中美術相結合的教學設計應透過藝術指導學生如何去思考、去感受、去發現徽州建筑藝術的文化脈絡,使學生更了解自己、周遭的社會及所處的時代,進而體認人生的道理與文化規范的價值。課程應從文學、藝術、史學、哲學等領域的角度出發,將藝術的人文精神融入課程與教學之中,讓學生體會其中的主題、觀念、想法、態度、習性、行為與氣質。徽州建筑與高中美術相結合的教學設計采用的教學方法如下:
第一,探究教學法。了解所有的造形及其他潛在的相關藝術語匯,并根據所需要的溝通方式,來選擇一個最適合及最富有表現力的方案。熟練的運用符號、專門用語及視覺語匯,以增廣多元性的表現能力,更豐富其溝通方法與可能性。
第二,合作教學法。尊重造形與視覺傳達的表現方法,并根據不同的文化層次批評,擬訂合理及自治的判斷能力。注重促進學生藝術造形與視覺傳達在團體創作中的呈現方式,并建立合作與團結的行為習慣。
第三,自主教學法。了解造形及視覺語言在傳達上的重要性,而其自身的感受及想法更有助于增進表達能力。重視研究并運用不同的技法與素材,而在創作過程中努力克服任何的困難。
第四,對話教學法。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向小組和教師提問題,讓師生在對話中進行學習與交流。
三、徽州建筑與高中美術相結合的教學課程與教學設計
(一)徽州建筑藝術鑒賞教學
教學基本信息:年級:高中二年級;課時:2課時。
教學目的:(1)掌握“欣賞·評述”的基本方法,學會運用美術語言來描述徽州建筑藝術藝術的寓意與文化價值。(2)以自主探究的方式研討徽州建筑藝術作品的題材、形式和表現手法。(3)感受徽州建筑藝術藝術作品所傳遞出來的情感,樹立保護、繼承和發揚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志向。
教學準備:計算機、PPT及相關影像資料、徽州建筑模型、繪圖紙筆等。
教學過程:美術教師應重點讓學生學會了解情境、歷史和傳統的藝術形式,如何幫助我們創作藝術和設計作品的?建筑藝術作品是由誰來保護,以及如何保護的?分析藝術如何通過主題、形式、構圖、媒介、創作方法以及相關的情境信息之間的相互作用,有助于理解作品的主題思想和觀念以及情緒的傳遞。通過分析主題、形式和結構特征、媒介的使用、創作手段以及相關的情境信息之間如何相互作用,理解作品中所傳遞的各種觀念和情緒信息來詮釋藝術作品。費德門的美術鑒賞程序分為四個步驟:敘述、分析、解釋、評價。
1.敘述。“即用語言陳述被欣賞作品畫面上可以直接看到的東西,暫不顧其含義和價值判斷。”應指出徽州建筑的主要的形狀、構成、色彩和布局等。通過觀察、敘述,引起學生對畫面的注意,使學生開始進入畫面,觀察畫面內容,并為下一個步驟作必要準備。
2.形式分析。“是指探討一件作品的造型關系,包括各種形狀的相互依存及作用方式、色調處理、空間營造、構成原理的應用等。”對于徽州建筑形式的觀察,學生能較快、較敏銳地發現物體形式上的差異,運用對比的方法。
3.解釋。“即推測美術作品的含義,或者說探討美術家通過作品想表達的觀念。”
這也就是指讓學生猜測徽州建筑為什么要建成這樣?建筑者通過這樣的形式想表達什么觀念。教師可以有針對性地向學生介紹有關的背景、歷史。
4.評價。在一定范圍內進行比較,從主觀和客觀角度判斷這徽州建筑藝術的優劣。
(二)徽州建筑模型制作教學
教學基本信息:年級:高中二年級;課時:2課時;
教學目的:知識與技能:掌握建筑紙模型制作的步驟與方法,學會運用剪、折、切、卷、粘合、插接等制作技巧。
過程與方法:在動手制作中了解建筑模型設計及制作的過程。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體驗模型制作的樂趣,對建筑、環境、人的相互關系有深刻的認識。
教學準備:計算機、PPT及相關影像資料、廢舊報紙、紙箱、剪刀、繪圖紙筆等。
教學過程:
第一階段,學生規劃研究與徽州建筑主題相關的藝術作品,并記錄其創作過程。教師指導學生熟悉紙模型制作步驟與技巧。認識紙模型平面圖,熟識紙模型的符號線條語言,指導學生利用剪、折、切、卷、粘合、插接這六種技法制作完成一個簡單立體物,從而熟悉建筑紙模型制作的基本步驟及空間塑造原理。
第二階段,勘測實體建筑,繪制紙模型平面圖。選取一處建筑,考察建筑的基本形態、空間結構、局部紋樣以及發展歷史。
第三階段,選取材料,制作模型。借助紙材,運用組合、拼貼、拆分等多種空間營造方式表現徽州建筑,以建筑紙模型的形式重新闡釋建筑藝術。學生規劃、實驗和策劃一次有關社會、文化或政治問題的藝術調查。根據相關標準對學生作品進行評估,修改、完成藝術作品并提供創作意圖。
第四,模型展示與評價。學生與其他同學一起規劃和創建一個實物或數字化的展覽,或者為特定觀眾選擇藝術作品和工藝品進行陳列展示。此外,學生還可以運用傳統和當代文化情境中的相關標準,觀察、反思并規劃修改正在創作的藝術作品,并說明如何運用這些特征來修改、完善作品。
四、教學建議與結論
第一,拓展文化創意產品走近當代學校美術教育課堂,激發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造力,加強學生團隊合作意識,繼承和發展徽州建筑藝術和本土文化。
第二,美術教師應設計一個需要進行美術創作的任務情境,激發學生的內在創作欲望。從而使學生圍繞任務確定各自的創作內容與創作方式,選擇符合自己主題的最合適的表現方式和表現手段,并確定自己的學習目標和學習課題。
第三,有結構的教學評價。美術教師可以根據課程配備單元測驗、討論、作業及考試設計。
綜上所述,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學生應能夠積累視覺、觸覺和其他感官的經驗,發展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維能力,掌握基本的美術鑒賞知識與方法,體會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美術課程標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錢初熹.美術鑒賞及其教學[M].人民美術出版社,2007.
[3]錢初熹.以“中國元素”為核心的創意美術教育[J].美育學刊, 2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