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艷輝
(北華大學 美術學院 吉林省 吉林市 132000)
地域文化資源對現代纖維藝術的作用
汪艷輝
(北華大學 美術學院吉林省 吉林市 132000)
地域文化一般是指特定區域源遠流長、獨具特色,傳承至今仍發揮作用的文化傳統,它在一定的地域范圍內與環境相融合,因而打上了地域的烙印,具有獨特性。作為藝術創作資源,地域文化是凝聚了先人們的優秀文化傳統及品質,是不可再生的資源。如果將地域文化資源應用在現代纖維藝術中,既可以使其更加具有地域特色,還可以使纖維藝術作品蘊涵更多的文化內涵。
地域文化資源;現代纖維藝術;作用
在造型藝術領域,現代纖維藝術最早出現在20世紀初的美國,上個世紀80年代才被引入中國。雖然發展歷史較為短暫,但由于它所具有的材質表現、材料使用、造型形態的多元化吸引了越來越多的藝術家加入到創作中,這使得現代纖維藝術成為具有激情活力的一門藝術。歷經16年,“從洛桑到北京”國際纖維藝術展暨學術研討會已成為世界規模最大,規格最高的國際纖維藝術展,它讓世界纖維藝術家走向中國,讓纖維藝術走向我們的生活。基于現代纖維藝術蓬勃發展的勢態,我們必然要考慮地域文化與現代纖維藝術創作之間的一些關系及作用。
現代纖維藝術作為現代造型藝術的表現形式之一,指的是以天然的動物、植物纖維(絲、毛、棉、麻)或人工合成纖維為材料,運用編織、環結、纏繞、縫綴、拼貼等多種制作手段,創造平面或立體形象的一種藝術。現代纖維藝術作為一門具有綜合性及多元性的藝術作品,它與我們的高品質生活息息相關,現代纖維藝術越來越多地走進了我們的生活空間,為人們展現出視覺上及觸覺上的美。
最早將我國傳統文化元素與現代纖維藝術相結合的藝術家是朱偉和施惠,他們兩人一起合作構建的《壽》,是以龜甲為原型,上面的甲骨文清晰可見。在現代纖維藝術上應用地域文化資源的作品還有一些,這些藝術家之所以能夠獲得成功,主要體現在以下三點:(一)在傳統技術上及材料上實現自我突破,使作品具有震撼心靈的張力。(二)創新了傳統的美術風格,使作品在審美方面更具有現代意義。(三)將地域文化資源應用在現代纖維藝術中,反映了不同地域及不同文化背景中藝術家對藝術不同的表現形式及理解。通過作品可以使我們看到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構建出現代不同的文化理念及形態。[1]
地域文化一般是指特定區域源遠流長、獨具特色,傳承至今仍發揮作用的文化傳統,是特定區域的生態、民俗、傳統、習慣等文明表現。它在一定的地域范圍內與環境相融合,因而打上了地域的烙印,具有獨特性。地域文化中的“地域”,是文化形成的地理背景,范圍可大可小。地域文化中的“文化”,可以是單要素的,也可以是多要素的。作為藝術創作資源,地域文化是凝聚了先人們的優秀文化傳統及品質,是不可再生的資源。熱愛纖維藝術創作的藝術家們應該一邊本著與時俱進的創作態度尋求創新之路,一邊思索如何將廣博的地域文化合理地應用到現代纖維藝術創作中去。現代纖維藝術雖然起源于西方,但在傳統編織技藝中,中國是當之無愧的鼻祖。比如人們耳熟能詳的中國四大名繡(蘇繡、湘繡、粵繡、蜀繡)因為在刺繡技巧、使用原料、表現題材、造型特點等方面有著各自顯著特點,自成一體,流傳至今。作為地域文化資源,無論是東北地域的薩滿文化,關東文化,還是西北地域的黃河文化、太行文化、抑或是其他地域的中原文化、嶺南文化、齊魯文化及吳越文化;無論是南方的亭臺樓閣,還是北方的大漠草原,抑或是少數民族的風俗都可以是纖維藝術創作者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各地域文化資源均具有較高的受眾意識,將其合理應用在現代纖維藝術中,不僅能夠充分反映不同地域文化特點及美學內涵,還能通過受眾特性使人們能夠感受到地域文化資源的存在,使地域文化資源能夠繼續傳承下去。[2]
從古至今,任何一種能夠持續發展的藝術形式都離不開本民族的文化根基,現代纖維藝術的發展亦是如此,如何將纖維藝術作品烙印上中國地域特色的印跡,是每一個從事纖維藝術創作的藝術家都值得思考與踐行的問題。受地理、文化、宗教、民族、環境等因素的影響,中國形成了不同的地域文化資源,這也是我們人類的寶貴財富。將其運用在現代纖維藝術中,使傳統藝術與現代藝術相結合,創新出全新的設計理念,必然有助于地域文化向更廣泛的領域傳承及發展,必然會賦予現代纖維藝術更加強烈的感染力和生命力。
[1]汪帆.蘇繡在現代纖維藝術中運用的意義[J].劍南文學:經典閱讀,2013,(10):237-237.
[2]劉珊.淺談現代纖維藝術在現代建筑空間設計中的運用[J].當代藝術,2011,(4):61-62.
汪艷輝,北華大學美術學院副教授。
J53
A
1007-0125(2016)11-0164-01
此文章為吉林省教育廳“十二五”社會科學研究規劃項目(項目號:吉教科文合字[2014]第180號,項目名稱:現代纖維藝術表現形式的研究——以展現東北地域文化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