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國棟
(欽州學院 人文學院,廣西 欽州 535099)
簡述中國京劇與西方歌劇在舞臺布置和表演上的異同
鄭國棟
(欽州學院 人文學院,廣西 欽州 535099)
本文從論述京劇和歌劇的起源開始,從兩種劇種發源時的社會環境、文化、人文等因素來分析兩種劇種的不同,而后通過分析兩種劇種的舞臺布置和表演來論述兩種劇種共同點與不同點,隨著國際文化的不斷交流,這兩種古老的藝術也必然會相互借鑒和影響。
京??;歌劇;舞臺布置;表演
關于京劇的形成,時間最早可以追溯到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的徽班(“三慶班”)進京,徽班有善于吸收的精神,對于當時北京舞臺上流行的各種戲曲,廣泛吸收它們的特長,運用于自身,因此徽班受到了北京廣大群眾的熱烈歡迎。之后的漢調進京對京劇的形成也是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進入京城以后,徽漢兩調更是交流頻繁,以致形成了漢調演員搭入徽班進行演出的形式,這種形式使北京舞臺上出現了徽漢合流的局面,為京劇皮簧的形成奠定了基礎。至道光二十年左右(公元1840年),一個以徽班為基礎的新劇種完成了從量變到質變的飛躍,逐漸呈現在世人面前。總之京劇是在徽班的基礎上,通過與漢調、昆曲、梆子等其他劇種互相交流、結合、融會貫通逐漸演化形成的,它的形成集中了中華民族戲曲當中的精華,代表了中國廣大群眾的興趣取向,因而得到極大發展,成為中華民族的國粹。
在16-17世紀的歐洲,由于受到文藝復興時代的影響,產生了一種更能用聲音概括情感的新的主調音樂體裁——歌劇。歌劇的創造,不是單純從音樂出發的,而是從人文主義出發的一種藝術理想。由里努契尼編劇,佩里作曲的第一部歌劇《優麗狄茜》于1600年誕生,由此開始了歌劇在歐洲的輝煌歷史。歌劇是由戲劇、聲樂、器樂、舞蹈、美術等結合在一起,而以歌唱為主的一種綜合性的藝術形式。隨著時間的推移,歌劇也產生了多種體裁,主要有正歌劇、大歌劇、喜歌劇、輕歌劇和抒情歌劇等。
中國的京劇和西方的歌劇作為一種有表演的藝術形式,它們的表演就必須在舞臺上呈現給人們,在受各自歷史文化、社會環境、人文精神、藝術哲學等因素的影響下,中國京劇和西方的歌劇在舞臺表演和布置上就有了許多的不同。首先兩種藝術種類的舞臺布置上就大不一樣,盡管都是舞臺,但中國京劇的舞臺與西方歌劇的舞臺相比就要簡單甚至是簡陋許多。而歌劇從誕生之日起,首先就受到一部分社會上層階級人士的歡迎,它有專門的演出場所——歌劇院。另外,根據西方的傳統美學觀,歌劇講究的就是真實的再現和逼真的模仿,基于這種原則,歌劇從一開始追求的就是豪華和真實再現。
中國京劇和西方歌劇在舞臺表演上一個很大的不同就是寫意和寫實。中國京劇是中國各地方戲曲的集大成者,受到中國傳統藝術美學觀的影響,在藝術的表演上注重的是藝術形式及其所體現的境界??梢哉f中國京劇的舞臺表演是寫意的、虛擬的。所以說中國京劇在舞臺表演上要求的是“神似”,而不是“形似”。這種表現方法除了便利和經濟條件限制外,更重要的是能使有限的舞臺表現無限的戲劇場景,達到了“虛而實之”的藝術效果。
在歌劇的舞臺上,只要是能人為模仿出的表演道具都要做到與現實一樣。和中國京劇相比,西方歌劇在舞臺上要求的是“形似”,而不是“神似”。受此影響,歌劇演員在舞臺上要盡可能自然模仿實際的生活動作,雖然有些動作也經過藝術化處理,但比起京劇來還是更貼近實際生活。
總之,中國京劇在舞臺表演上講究的是“無聲不歌,無動不舞”,由于在舞臺布置上采用簡約方式,就需要演員通過自己的精湛表演技術,配合道具的使用,表達出劇情所要求的內容,正因為這樣才使中國的京劇在舞臺表演上除了注重演員的唱腔以外,更注重演員的表演動作,使其具有虛擬化的寫意特點。西方歌劇在舞臺布置上追求的是真實再現和模仿,所以在演員的表演方面就特別注重演員的唱功,看演員是否能夠把握歌劇的劇情和細致準確表達歌曲的內容,從而造成了西方歌劇的寫實的特點。隨著社會的發展,東西方的文化交流已經相當密切,這兩種東西方的代表性藝術也在相互交流中互相借鑒,相信日后這兩種藝術都能夠更加有特色,也更加被雙方接受。
[1]上海藝術研究所.中國京劇史(上卷)[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5.
[2]修海林,李吉提.西方音樂的歷史與審美[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3]劉杰.中國京劇與西方歌劇審美表現之比較[D].碩士畢業論文,2007.
J812
A
1007-0125(2016)11-0053-01
鄭國棟(1984-),男,山東諸城人,廣西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北部灣海洋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員、欽州學院人文學院聲樂講師,文學碩士。
2016年度廣西高校中青年教師基礎能力提升項目《廣西北部灣沿海地區原生態民歌的保護和傳承研究》(項目編號:KY2016YB463);2016年度廣西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北部灣海洋文化研究中心立項項目《廣西北部灣沿海地區漁歌的保護研究》(項目編號:2016BMCC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