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屆“華師科技園杯”優秀學術論文部分獲獎作者感言
特等獎:《宋元南戲“明改本”研究之回顧和檢視》
羅冠華(中山大學南方學院復旦大學)
【2016年10(下)】
尊敬的各位領導、專家、編輯、讀者:
大家好!
首先,請允許我代表第二屆“華師科技園杯”優秀學術論文獎特等獎的獲獎者,向尊敬的《戲劇之家》雜志社、主管單位、主辦單位、顧問單位,向尊敬的顧問、編委會,向本次為學術論文的評選和比賽的成功舉辦付出辛勤勞動的社長、主編、編輯、評審專家和學者、組織者、贊助者,以及來自五湖四海的參賽者們,表示衷心的感謝!
“華師科技園杯”優秀學術論文獎,作為國內戲劇研究領域的重要獎項,評選出最近、最新的戲劇研究和實踐、文藝理論和實踐的優良成果。其設立和評審受到國內學術界戲劇研究工作者的廣泛支持和認可,相 信它將對戲劇研究界產生良好的鼓勵作用。作為一名戲劇研究者,我為獲此殊榮而深感自豪、備受鼓舞。從發表第一篇學術論文開始,不知不覺已經走過十年。在那些年的求學和研究生涯之中,有笑有淚,有苦有甜,曾走過風風雨雨,也曾被困于迷霧之林,幸運的是,在大多數的時候我都能在云破月出之際開悟過去,或在欣賞璀璨的星河之際養吾浩然之氣。受此鼓舞,我亦將再接再厲,為國內戲劇研究乃至文藝研究領域貢獻更多優秀的學術成果。
最后,希望《戲劇之家》雜志在領導、專家、編輯、作者、讀者的關注和支持之下越辦越好,更多的戲劇研究者藉此獲得鼓勵和支持,獲得一份嶄新的奮勇前行的力量。謝謝!
二等獎:《關于傳統戲劇文化傳承的思考——觀廣東漢劇傳承研究院〈夢@時代〉〈金蓮〉有感》
吳龍(廣東第二師范學院)
吳華山(廣東嘉應學院)
【2016年10(下)】
第一次為貴刊投稿,能夠獲得貴刊的肯定,感到非常高興!
其實剛剛把稿件投給貴刊的時候,只是抱著試試的態度,沒想發表,更沒想獲獎。貴刊快速中肯及時的反饋,令我感動!長期以來,筆者與期刊編輯部關系十分冷漠,有時作者自己都記不清自己投稿多久了!很難得到期刊編輯部的只言片語!可貴刊在一周之內就給予反饋,這種對作者負責的態度,對作者而言如沐春風!是一種久違的感動!編輯在反饋意見時,中肯而實際。我的這篇稿件使用了許多圖片,每張圖片都展示了我們工作辛勞和成果!編輯能夠充分理解作者意圖,充分征求作者意見,最大限度的滿足了我的要求,這是我又一個感動!我稿件投出后,多次與羅思遠老師溝通相關事宜,羅老師總是及時耐心給予回復,給我一種家的感覺!這又是一種感動!
感謝貴刊給予我的榮譽!我愿成為貴刊忠實的作者、讀者、推廣者!祝愿《戲劇之家》越辦越好!
二等獎:《不可或缺的邊緣——淺談話劇音樂創作》
李衛東(重慶市藝術創作中心)
【2016年10(上)】
“戲劇是一門綜合藝術,它廣泛吸取文學、繪畫、音樂、舞蹈等各門藝術的長處,從而獲得了豐富的藝術表現力,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審美表現形式……”這是《戲劇之家》雜志版權頁上的一段話,《戲劇之家》大概就是基于這種辦刊理念運作的……正如戲劇本身,這本藝術與學術混生的雜志也因“納百川”、“聚千乘”而具有難能可貴的“獨特的形式”與學術特色了。
大凡有志進行學術研究的人,都希望自己的新觀點、新見解、新發現能被大多數人知曉、傳播。“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我認為《戲劇之家》就具有這種傳播的“高”與“風”的特質。
感謝羅思遠主編及其他老師的厚愛,對文章進行了潤色與扶正,才勉強粉顏,得以面眾。
這次羅主編的鼓勵也許會改變我的惰性與陋習,靜心潛行,把自己的淺見薄識通過《戲劇之家》,使其“見者遠”與“聞者彰”,即使得不到讀者的認同,至少也能得到批評與爭鳴吧?——這對學術群體的培養和學術氛圍營造都是極好的東西。
二等獎:《巴洛克晚期集成歌劇的整生論美學研究》
洪艷(嶺南師范學院基礎教育學院)
【2016年10(上)】
在收到《戲劇之家》發來的獲獎通知時,我仿若墜入了一場期盼已久的夢,直到手捧著獎狀和收到羅思遠主編親自發來的短信,我才敢相信自己正是這個真實“夢境”的締造者之一。在此一則感謝編輯們的辛苦,二則感謝武漢華中師大科技園發展有限公司的特別贊助,讓我們這樣默默無名的高校“青椒”們獲得一方仰望學術高頂的平臺,讓我們在物欲橫流的現實中獲得精神和物質上的一種認可與自我肯定的堅持。
坦誠地說,學術研究之路不可能會有太多的鮮花和掌聲,但在這默默探究的過程中,收獲到的靈性思考是極其珍貴和振奮人心的。我愿《戲劇之家》能一如既往地以其內在品質吸納各藝術門類學者的研究成果,為行走在路上的我們點亮一盞明燈,照亮你們未來的路,還有我們的夢想和堅持。
三等獎:《掙扎與心痛——論小說〈滾鉤〉的意義場》
何冬梅(江漢大學武漢語言文化研究中心)
【2016年10(下)】
敬畏與感恩
在丹桂飄香的10月,收到《戲劇之家》雜志寄來的學術論文評選獲獎證書,仿佛心里又注入了一縷馨香。
對于我來講,每一篇文藝評論的寫作過程就是一次艱難的思想跋涉,雖然有涉急流過險灘的艱難,但也收獲了一路的風景,而且還不時有意外的驚喜。于是就不知不覺的喜歡了以這種方式去完成一次次與作家與文本的“對話”,去體味他們悲天憫人的理解和曠達,感受他們飽經滄桑的理性和成熟;一次次借助生動的文本觀覽人生,體味生活,愉悅內心。這種快樂與幸福,源于一種發現與創作的動力,一種繼續學習的動力,一種不斷豐盈自我的動力,一種渴求溝通的動力,這真是一個痛并快樂著的過程。
我要感恩作家的創作,是他們的優秀作品給我們帶來了豐富精神食糧;感恩我的同行,是他們的相關學術研究給了我智慧啟迪;感恩我的學生們,我的一些創作靈感來源于與他們思想的碰撞,感恩《戲劇之家》雜志社給予我們一個交流學術思想的平臺,感恩論文評審專家組給予的肯定,讓我有信心在文藝理論研究領域筆耕不輟。